(十)注重理論政策探討
溫州市是商品經濟試驗區,又是對外開放城市,經濟格局有其特殊性,衛生改革麵臨著許多新問題、新情況。在衛生改革過程中,市衛生行政部門和衛生經濟界非常注重改革理論的探討,其形式之多,規模之大,參加人員之廣是過去從未曾有過的。近年來全市曾合開三次大型理論研討會。出席會議代表有衛生部、省衛生廳、著名衛生經濟學專家,每次會議有160至240多人,采取大會報告、實地參觀、專題討論、組織論證等方式,分別就商品經濟發展後衛生工作的對策,辦醫形式,人才培養,衛生事業的性質,衛生改革的思路,衛生發展戰略,醫療保險製度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關係等問題進行了討論。理論探討活動為衛生改革和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與條件。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衛生事業性質、醫療市場、所有製結構、溫州衛生改革的特殊性、商品經濟環境下的新醫德觀等方麵均有新的突破。對原有的一些政策,也有了新的規定,如對於個體醫院、民辦醫學教育、價格改革、集資辦醫、市屬醫療衛生單位的改革、農村基層衛生改革等等都相繼做出了新的規定。
二是取得了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市委、市府、人大、政協的領導以及市委宣傳部、市體改委、市委政策研究辦公室、市物價局、財政局、審計局的有關領導通過一起討論,共同研究,對衛生改革有了更多的了解,從而給予了更大的支持。市委玫策研究室和市體改委負責同誌在參加學術活動後,非但積極參與撰寫一些衛生改革方麵論文,還牽頭召集有關部門專家來共同論證。由於他們的支持和幫助就給衛生改革方案出台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市物價局的同誌聽到基層同誌的呼聲和專家討論後,也積極支持醫療價格的改革。衛生部、國家體改委、省衛生廳、衛生經濟和管理的專家,和《健康報》領導同誌在理論指導、輿論宣傳和政策原則上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三是起了宣傳、培訓的作用。溫州市學術討論活動,幾乎每次都得到電視台、廣播電台、溫州日報等單位和衛生部門有關報刊的采訪和報道,因而擴大了影響麵,增強了人們對衛生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創造了比較寬鬆的改革環境。同時通過學術活動,提高了溫州衛生部門的理論政策水平,培養了一批熱心衛生理論政策研究的骨幹。四是促進了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活動大多結合一個改革方案或某一專題行討論,理論密切結合實際,集思廣益,起到了加強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的作用。
四、問題和反思
同任何事物發展過程一樣,衛生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近年來,由於一些衛生改革政策不配套和宏觀調控不健全的影響,溫州市衛生工作也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一)醫療衛生秩序有些混亂。突出表現為“四個控製不力”,即對個體行醫控製不力;對醫療單位醫務人員的業務服務兼職控製不力;對民辦醫學教育控製不力;對特檢項目集資控製不力。(二)一些醫療單位醫療質量和醫德醫風滑坡。存在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有的為了獲得個人額外收入,甚至見利忘義,牟取各種不義之財。(三)鄉鎮衛生院分散經營,導致管理鬆弛,隊伍換散,甚至部分衛生院解體。以上問題,雖是支流,但其性質是嚴重的,對事業發展不利,也造成了很不好的社會影響。
1988年9月,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麵深化改革”的十八字方針,溫州市衛生行政部門抓住有利時機,認真貫徹、落實治理、整頓的方針,對職I道德、業餘服務、橫向聯合、集資辦醫、社會辦學、收費標準、區、鄉衛生院、個體醫院隊伍等八個方麵進行了整頓。整頓的重點,內部是業餘服務,外部是無證行醫,核心是醫德醫風問題。市衛生局除抽調專人開展財稅物價大檢查和建立審計物價管理組織外,頒發了業餘服務、集資辦醫、特檢設備等六種行政管理辦法和清廉行醫守則,清退了94名不合格民辦學校在校生。各醫療單位層層發動,初步清理了科室對外聯合、集資辦醫和收費紊亂現象,嚴肅處理了個別違紀人員。廣泛開展創“雙優”活動,目前溫州市醫療秩序混亂現象已初步改觀,醫德醫風有所好轉,醫療質量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