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篇 溫州——試驗區的衛生改革探索(二)(1 / 3)

(三)發展聯合體

溫州市橫向聯合,自1985年以來得到迅猛發展。據1987年統計,全市有醫療聯合體76個,網絡了105個醫療單位。主要有五個特點:

1.從聯合的範圍看,有市區內的聯合、城鄉聯合、軍地聯合、廠礦聯合,有跨省市聯合。其中跨省市的有個,占1.8%。

2.從內容看,從醫療技術協作拓展到衛生工作的其它領域。在行政管理方麵,市衛生局與上海黃浦區衛生局結為友好衛生局,並與杭州、寧波市衛生局建立了協作交流網。在防保工作方麵,市防站與福建省寧德地區防疫站結成疾病防治協作片。在科教方麵,市醫科所進行了跨地區、跨部門的科研課題協作。全市民辦醫學教育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聯合體,有醫學院校聯合辦的,有醫學院校與教育部門聯辦的,有醫療單位與教學單位聯辦的,還有醫學團體與民主黨派聯辦的。在其它方麵,杭州中心血站和溫州市中心血站共同研製血製品,使市中心血站成為溫州血源和血製品基地。

3.從形式看,有鬆散型、臨時型,也有較為固定的協作病房,協作分院和聯合中心。有專科、專病、專項聯合,也有全麵聯合。例如:多次被衛生部命名為文明醫院的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曾將蒼南縣龍港醫院辦成為自己的分院,雙方在臨床醫學管理、教學等各個方麵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協作。

4.從所有製形式看,有全民與全民,全民與集體,全民與個體診所、私立醫院,集體單位與個體醫院、私立醫院,個體診所與個體診所的聯合。

5.從渠道看,已從“民間”轉到“官方”,從“地下”轉到“地上”。幾年前,有些醫療單位請上海醫師利用體假日來院會診、查房和手術示範,溫州市區大醫院醫師也利用業餘時間與農村基層衛生院或個體醫院進行聯合。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基層的要求進行正確引導,將這種“民間”協作和“地下”聯合導向單位之間的聯合。

溫州市橫向聯合促進了人才、技術在醫療市場中的流動,優化了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發展了衛生生產力。其主要作用有三方麵:

1.有助於解決群眾看病難、住院難、看名醫更難的問題,給人民帶來了實惠。鹿城區康複醫院為及時收治從附一院等大醫院分流來的病員,去年新增了50張床位,手術例數也增加了600多例。新橋鎮衛生院自成為市二醫院的協作分院後,病床從38張增至58張,住院床日從1985年的5931日增至15376日,門診增加2萬人次。

2.引進技術,提高了醫療單位的業務素質。市三院與福建省心血管中心研究所開展橫向聯合,1985年選送17名醫護人員去配套培訓。1987年5月心外科正式開診,在福建的專家指導下,陸續施行了24例心內直視手術,全部成功。龍港醫院開診才半年,由於上海醫院的精心指導和通力合作,在管理上、技術上、裝備上都得到了迅速提高,現在已能做肝破裂修補、胃腸大部分切除、脾切除、乳房癌根治、子宮次全切等手術,僅1987年11月的手術就達57例。

3.業務收入增加,協作雙方都得利。市二院與美國“中之友基金會”、加拿大聖母瑪利亞醫院、加拿大國際護理部開展橫向聯係,1987年10月下旬“基金會”代表團自費來溫,與醫學界進行了為期7天的學術交流,並向市二院贈送了28套計43件價值百萬元的醫療儀器。仙遊衛生院自建立橫向聯合以來,業務收入每年遞增10萬元,去年達65萬元,是1984年的2.17倍。

(四)推行承包製溫州市醫療單位實行承包責任製始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十年來發展很快,據蒼南、平陽、樂清三個縣的騰查,區、鄉衛生院實行多種形式承包的達216個,占機構總數的88%。

農村區、鄉衛生院實行承包責任製,其層次有縣(市、區)衛生局與衛生院承包;衛生院內部科室承包、分組承包、個人承包方式有招標、抵押承包、委任承包。承包內容有以經濟為主的承包,還有綜合性承包。例如,1988年文成縣衛生局與玉和區衛生院承包者簽訂合同,實行招標抵押承包。承包原則為:

衛生院所有製性質以及承包者和衛生院職工的基本待遇不變,職工的報酬實行浮動,體現按勞分配;

國家補助經費以1987年為基數撥給,超收不減,虧損不補;

承包者為當然院長,對衛生院負全麵責任,同時享有衛生院資產的使用權和經營自主權;承包者接受縣衛生局指導、監督,按文明衛生院標準辦醫院。按期完成各項指令性任務,保證全院職工的平均報酬有較大上升,並按業務總收入的3%提取房屋修繕費。設備購置費,按結餘經費的30%提取公共積累;承包者要自己拿出相當於衛生院庫存和流動資金總額20%的抵押金;衛生院人均月報酬可達400元,超限則應繳納個人收入調節稅;承包者違約,即從抵押金中扣除罰數。衛生院內部承包,各地根據本單位的具體情況采取多種形式,不拘一格。

承包後改變了區、鄉衛生院經營機製,擴大了醫療服務項目,增加了業務收入,調動了醫務人員積極性,方便了群眾就醫,增強了衛生院競爭能力。一部分區、鄉衛生院被評為省級文明衛生院,同時增加了智力投資和大修大購基建項目的投資。但是,在承包中也存在一哄而起、承包基數過低、.指標不全、承包人素質不高、、承包方式不規範等問題,需要糾正或完善,尤其采取合夥、分組、個人承包形式的部分衛生院問題較嚴重,出現防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任務落實困難,在一些地方危急病人就地搶救不方便,集體積累減少,醫療質量難以提高,職工收入差距拉大等弊端。其中有的實際上已成為個體,有的甚至改行以致解體。以上整體功能減弱的情況亟需引起高度重視,要根據不同情況,做好引導,加強管理,使衛生改革活而不亂,管而不死。溫州農村衛生院收費標準比較低,需繼續改革價格製度。溫州農村無保健製度,病人可自由選擇醫院,衛生院難以收留診治病人的問題也有待研究和解決。

(五)改革分配製度,分配製度包括二個層次,一是衛生主管部門衛生事業費分,二是醫療衛生單位內部的分配。

衛生事業費分配的改革

醫療單位補助費分配,由按人員床位補助改為按以工作量為主的任務補助並過渡到綜合任務補助。文成縣6所全民區級衛生院,長期以來,衛生事業經費分配辦法均按人頭包工資,與工作量不掛鉤,區衛生院吃衛生局“大鍋飯”,職工人心渙散,經濟年年虧空。1983年虧損5.1萬元,1984年虧損109萬元,幾乎全麵出現“三倒”現象,即人員倒流縣城,經費倒虧,技術素質倒退。長此以往醫院將難以維持。1985年縣衛生局改人頭補助為任務補助:一是防保經費根據各區完成防保任務情況分三等給予浮動補助;二是醫療門診補助,根據門診登記、掛號費、門診處方三者相符的診療人次數,區別平原、山區等特點,分別按人次給予補助;三是病房補助,根據區院的住院登記、住院病曆、住院費三者相符的住院病人數,按每張病床使用日給予補助;四是文明衛生院鼓勵獎,根據文明區衛生院得分給予分等獎勵。

改為任務補助後,將職工的利益與醫院利益緊緊綁在一起,調動了衛生院院長與職工的兩個積極性,改善了服務態度,延長了門診時間,擴大了服務項目,增加了業務收入。6所區院僅試行半年就全麵扭虧為盈,淨結餘儀5萬元。1986年與1987年又分別淨結餘3.7萬元與5.1萬元,門診人次從19%年8.3萬人次增加到1987年16.6萬人次,業務收入從1抑4年29萬元增加到1987年74.4萬元,職工最高年獎金達到700多元,月獎高的達到90元以上。

溫州市衛生局1985年對3所市屬醫院,1986年對5所市屬醫療單位實行任務補助,其工作量以門診人次、出院人次、實際占用床日為補助依據。三年來,各醫療單位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均有顯著提高。1989年為適應醫療市場的激烈競爭,又將工作量為主的任務補助改為綜合性任務補助。其內容,包括工作量、醫療質量、服務態度、經濟效益四個方麵00個指標)和四項任務指標。並按統計學方法定出每個指標的定值,完成值除以定值再乘以分值(總共100分)為得分值,再根據得分確定撥款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