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篇 溫州——試驗區的衛生改革探索(二)(2 / 3)

防保單位補助改人頭工資補助為綜合任務補助。鹿城區防保指揮中心的在編管理人員(防疫站、婦幼所、愛衛辦、鄉鎮街道衛生院以及醫療單位防保科等在編人員)的基本工資加補助工資(糧貼、副貼、崗位津貼)為預防保健任務補助基金,根據國家確定的衛生工作政策與法規,結合預防保健機構工作實際,分別按比例製定9項目標進行考核,全市按完成工作任務的實級給予浮動補助。為加強防疫工作短線,市衛生局每年從醫院補助經費中抽出10%用於短線單位。

用活基金,集中互助,處理好日常維持和更新改造的關係。市衛生局從1987年開始,市屬5所醫療單位從任務補助中抽出20%以互助會的形式集中資金,每年重點扶持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項目一至二個。由於采取這一辦法,近三年解決了市二院、市三院的急診樓和市中醫院中藥樓建設。醫療衛生單位內部分配製度改革

改革的內容,包括獎金、超勞務補貼、院(站)長獎勵基金、領導幹部崗位補貼、股份分紅、承包者獎勵、業餘服務、橫向聯係、兼課等勞務費分配。按勞分配改革的基本原則是貫徹把各種責任製確定的目標任務與工資獎金掛鉤。鄉衛生院基本上實行工資獎金全浮動,縣以上醫療單位大多抽出工資的一部分與獎金捆在一起浮動。各單位獎勵模式也有所不同。一是寶塔型獎勵模式,規定各類工作人員在保證質量前提下,完成基礎定額工作量得基本獎金。超出基礎定額,其超出部分再加獎。但超額越多其單位工作量所取得的獎金越少。二是倒寶塔型獎勵模式。工作人員在完成基本定額獲得基本獎金後,超額量越大單位工作量的獎勵也越大。三是“V”型獎勵模式。提高工作人員的基礎定額工作量,從10%點開始給獎,從10%點到“分叉”點每單位工作量給予均等的低額獎金,超過“分叉”點後再分段逐級加重獎勵。四是綜合型獎勵模式。在比較上述三種獎勵模式的利弊後,根據各科室不同情況,分別使用上述三種獎勵模式。並把過去獎勵依據以單一指標為主改為綜合指標。其目的是從不同角度進行獎勵和製約,以得到預期效果。除以按勞分配原則分8己外,還按資分配,按經營成果分配和按風險分配等形式。

衛生事業費分配製度改革起到了宏觀間接調控作用,促進了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改革內部分配製度,體現了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的原則,改善了知識分子待遇,調動了醫務人員積極性,增強了醫療單位的內聚力。但是前段時間,某些醫療單位,由於比較重視經濟收益,出現了醫院內醫務人員分配不公現象,需要逐步完善。同時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倡奉獻精神。

(六)多方集資辦醫

隨著溫州改革開放逐步推開,尤其是資金市場的迅速發展,多方集資已成為發展溫州衛生事業的重要財力基礎。集資方式:

1.引進外資(包括華僑投資)。如溫州私立華僑傷骨科醫院,基建投資達萬元,溫州市第二醫院198?年和1別8年接受加拿大民間醫學團體捐贈資金、設備近150萬元。

2.地方財政撥款。如溫州市衛生基建1985—1987年地方財政共投資706萬元,占衛生基建總投資的34.9%。1998年樂清縣和蒼南縣分別投資81.7萬元和55萬元,分別占該縣衛生基建總投資31.9%和21%。

3.銀行貸款。如市心血站向銀行低息貸款35萬元,用於血製品生產。

4.個體戶捐資。1987年僅蒼南縣專業戶就捐資邱萬元,建設區、鄉衛生院。

5.招工代培帶資。蒼南縣龍港醫院、甌海縣永強醫院、龍港區狀元醫院利用專業戶希望子女到知識性較強單位工作心理要求,招收自費衛校畢業的待業青年為計劃內臨時工或集體工,集資達50多萬元。樂清縣專業戶捐資20萬元購買一台頭顱給溫州醫學院第一醫院,5年後歸還,醫學院讓其兄弟自費學習5年,畢業後發給結業證書。

6.群眾集資。溫州市農村改水工程10年累計投資8448萬元,其中群眾集資占67.2%。近年來還分別設立了護理基金會和防疫基金會,二項資金計15萬元。

合股辦醫。主要為職工集資買設備、搞基建、辦衛生招待所,試行股份製辦院等。

目前,多方集資有逐漸由無償捐資轉為有償或有條件的集資傾向。

(七)改革醫療價格製度

溫州市在1988年醫療價格革方案出台前,醫療收費基本上述是執行1966年的長期禁固與價值嚴重背離的醫療價格。經市衛生局再三努力,1988年7月份得到市政府批準,改革了醫療收費製度。據溫州醫學院附屬一院、市二院、市三院三所醫院統計,一年內僅住院費、手術費就增收了150萬元,提高了自我發展能力。

這次醫療價格改革有八大特點:一是調整比較全麵。既對老收費標準中基本的、虧損大的項目進行調整,如住院費、手術費、門診檢查費等;也對新項目和優質優價項目做出新規定。二是新標準起點高。出台的項目是按成本調查後一次到位的調整,如住院費從原來的1.2元至1.8元調到3元至7元。其中傳染病房,改造裝飾的病房,新建、擴建的病房可另加0.5元至1.5元,搶救危重病房為8元到12元。手術費的一類手術達30元至70元,二類手術為85元至120元3三類手術為145元至185元。救護車每車公裏收費達0.8元。對具有特色的專科、專項的醫療項目規定可按含工資成本收費,特殊服務項目可按微利原則收費。三是部分項目的收費可隨市場價格的變化而變化。如手術過程中超過規定消耗材料和低值易耗品可按市場價格浮動收費。四是發揮價格信號的作用。利用價格杠杆引導醫院向文明醫院發展,向專科、專項醫療發展。方案規定達到省文明醫院每床日住院費增收0.5元,每人次門診掛號費增收0.05元,有特色的專科、專項和特殊服務項目也體現了優質優價原則。五是體現區域經濟原則。

方案規定不同地區可有不同收費標準,確屬經濟困難的地區可酌減收費10—20%。六是體現所有製之間的收費差別的原則。為了各所有製之間的平等競爭,集體單位收費可高於全民20%個體醫院、私立醫院可自行定價(在實際執行中還是有統一價格)。為搞活基層集體衛生院,方案還規定停止撥款的集體醫療單位可由醫院自行定價。由於國家給溫州市區、鄉衛生院撥款嚴重不足和相當部分的衛生院解體,這政策可集中部分財力,部分衛生院。七是醫療收費實行分級分層次管理。規定市級單位的收費標準,由市物價局、衛生局研究製定和管理,縣(市、區)級以下醫療單位收費標準由當地物價局、衛生局研究製定和管理,具有特色專科、專項醫療和新醫療項目由衛生局管理,手術費可由醫院在浮動價以內自行定價。八是建立醫療價格管理組織。規定各縣(市、區)衛生局要有專人負責這項工作,縣(市、區)級(含縣級)以下的單位設立專職物價員。

(八)發展民辦醫學教育溫州市民辦醫學是從1981年開始的,到1985年還隻有4個班,194名學員。1986年招10個班,580名學員;1987年招25個班,1340名學員;1988年招18個班,966名學員;現在校學員2336人,相當於溫州醫學院、溫州衛校、二醫護校、衛幹校在校生總和,已經畢業614人。辦學單位1986年為8個,1988年達18個,其中17個單位在市區已設7個專業。

溫州市民辦醫學教育辦班類型有醫學院校辦,醫院、普通中學、中專、技校、民主黨派、醫學院教務處、工會和個人辦等。有單獨辦的,也有聯合辦的。教學人員主要為退休和在職醫務人員、醫學院校教師等。

民辦學校麵向社會招生。凡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結業青年、個體戶、個體開業醫生,由市衛生局統一命題,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經過二年修業期滿,由市衛生局統一命題考試,及格者發給結業證書。成績優異者,向區鄉醫療單位推薦。鄉村醫生發給醫生證書,回原地工作。凡個體行醫者,經主管衛生行政部門考核後發給營業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