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987年對133名在校學生抽樣調查,學生中初中畢業生占89%,高中畢業生為11%,來自市區的占9.8%,農村占90.2%(其中鄉鎮所在地占51.5%,縣城所在地占13.6%,其它占34.9%)。農村學生中以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居多。如蒼南、樂清二縣占57.95%,這批學員中待業青年為85%,從事醫務工作的占10.5%。由於學員結業後需自謀職業,學習成績直接關係到本人的謀生,同時結業考試難度較大,因此,他們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都比較高。
民辦醫學教育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都比較靈活,在時間安排上有白天、晚上和星期日下同時間穿插進行,並根據醫療市場需求設置課程。教學要求是參照普通衛校要求,辦班經費全部由學生籌集。
實踐證明,民辦醫學教育具有多方麵的積極的意義。
1.籌集和節省了衛生財力資源。如果按培養一名二年製醫科生需要4000元計算,這批學員全部畢業時,就要為國家節省1228萬元,相當於溫州市1988年中等衛生專業學校經費93.4萬元的13倍。如果這批學員都畢業時,民辦學校可得到279萬元學費,若安排這批學員住宿還可收到243萬元的住宿費。有些中等衛生學校已將民辦教育收入用於事業發展和改善職工待遇,如市衛校,1988年將計劃外的30萬之中抽出10萬元用於衛校發展。
2.發掘了人力和物力資源。民辦醫學辦班教學人員基本上是醫務界退休人員和在職人員兼職,這批人員在教學上有經驗,有水平。他們通過教學活動,不僅滿足了他們培養人才的事業心,也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待遇。據調查,如果按部頒標準,教師和學生1:45計算,市衛校和二醫護校,分別超出11個班和9個班,此外民辦教育還充分利用了現有教學場地,減少了費用投資。
3.加快了中等衛生人才資源的培養。溫州市衛生學校1985年至1987年共培養學生480人,平均年增長率18.0%,而民辦學校畢業生有614人,平均年增長率為衛生人才是衡量和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衛生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特別是解決農村需要的醫療衛生人才,是我國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關鍵。如果按溫州衛生學校發展的進度,依靠國家指令性招生,依然是杯水車薪,遠遠不能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
另外,溫州市衛技人員比例結構嚴重失調,中等衛技人員數量少,初級人員比例過大,農村衛生人員更為匱乏。按標準高、中、初比例為1:3:1.而溫州市1987年比例是1:1.67:2.25。據資料統計,全市494所鄉鎮衛生院的衛技人員僅4446人,平均每個衛生院9人,初級衛生人員(包括未定職稱)比例高達83.6%,溫州市1979年至1987年間,整個衛技人員變化趨勢呈正增長,但中等衛技人員,如西醫士,助產士人數卻略有減少,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態。如果將這批初級人員也輪訓兩年,也按每人培訓費4000元計算,僅支出就達1778萬元,是1988年全市衛生院經費785.9萬元的2.30倍。民辦教學順應了溫州商品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農村留得住、養得起的實用人才。
4.開拓了一條農村知識青年學習技術自謀職業的新途徑。溫州人多地少,商品經濟發展後勞動力結構、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醫療衛生作為第三產業,如果能得以發展,必然可解決一部分勞動力的出路、城鎮的發展和經濟的富裕問題,不僅可使農民醫療保健需求增強,也使學科學知識、技術致富成為他們的迫切要求。一部分有承受智力投資能力的青年農民就會選擇自費學醫這條道路。結業後,一般均能自謀職業。據衛校對畢業生的追蹤調查,就業率達88.6%,其中被各級單位聘任擔任護士的有100多名。
5.激活了傳統的衛生教育體製。由於民辦教學在體製上有它的優越性,因而對溫州中等專業學校產生了積極的效應,改過去壓任務為主動要求任務。民辦醫學教育的管理也有了進一步加強,一是加強領導,各辦學單位均配備專職或兼職校長、教務主任和會計,二是成立民辦醫學教育委員會進行自我管理;三是製定法規條例,如《溫州市民辦醫學教育暫行規定》等;四是進行質量檢查,把好入學和畢業關。
幾年來,溫州民辦醫學教育成績顯著,但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辦理招生控製不嚴。有的學校辦學條件不具備,未經市衛生局和市教委批準,隨意辦班。二是部分教學單位的教學質量有所下降。由於民辦醫學教育發展迅速,部分教師兼課過多,實驗室處於飽和狀態,醫院實習生增多,給管理造成困難,從而導致部分學校課程開設、教學時數、實習、實驗達不到教學要求。三是財務製度不嚴,有的單位隨意收費,增加學生負擔,辦班人員的酬金過高等。針對這些問題,市衛生局已采取一些措施,包括①由市衛生局成立民辦教育辦公室,對民辦教育進行統一管理。②暫停1989年秋季招生,以後根據辦理單位的辦學能力和條件,下達招生專業招生指標。③清退不合格的在校生。④加強辦學單位、實驗、實習單位橫向聯係。⑤教學質量檢查經常化、製度化,力求使民辦教育有計劃、有組織地健康發展。”
(九)強化預防保健工作
農村普遍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後,溫州合作醫療因失去集體%經濟支持而隨之解體,“赤腳醫生”開業的開業,改行的改行。部分鄉鎮衛生院由幹受商品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和個體醫院的衝擊,缺乏內聚力而改集體經營為分散經營,基層防保人員出現離心、離崗現象,以致農村基層防保出現線斷底破的嚴重狀況。1986年抽查4個縣部分衛生院的防疫工作,不合格的竟占59.3%。基層防保工作是初級衛生保健的重要內容,為了貫徹預防為主方針,扭轉被動局麵,溫州市各級政府和衛生部門做了不少的工作。
1.加強對預防保鍵工作的領導。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把衛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預防保健工作上來,第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並爭取各級政府重視和支持。為使計劃免疫工作在短期內達標,市、縣政府相繼成立了領導小組,並發了相應文件。不少縣的縣長、區長、鎮長、鄉長都親自出馬,與衛生部門一道深入鄉村第一線督戰。瑞安市還將預防工作的主要指標列為基層政府目標管理的考評內容。
2.深化防保體製改革。一是各縣(市、區)相對擴大縣級防保機構對基層防保組織人權、財權與管理權。區鄉防保組工作人員由縣防疫站、婦幼所分別審定,經費撥款一個渠道,按完成任務好壞實行浮動補助;自上而下實行目標管理責任製。二是健全區鄉衛生院防保組。樂清、瑞安、蒼南、甌海等縣普遍建立了區衛生辦公室或區衛生所。全市494所鄉鎮衛生院有487所設立防保組織,防保人員120人,一部分“解體”衛生院改為專門從事防保工作。三是村級防保工作因地製宜。村一級的防保工作由衛生室負責。無村衛生室的,則由衛生院伸腿設點或由個體醫院分村負責包幹。四是逐步推廣計免、母嬰保健保償製。全市已有200多個鄉鎮實行了和母嬰保健保償製,其中文成縣62個鄉鎮已基本普及。
3.多方籌集防保經費。一是適當提高防保事業費比例,並把衛生院的補助經費主要用到防保工作上。二是積極開展有償服務和保償活動。1988年全市防疫站有償服務收入達86萬元。三是對不承擔防保任務的個體醫院生和分散承包的衛生院職工征收防保義務費。四是爭取各級政府支持。兩年來,各縣政府支持計免的專項撥款15萬元。有的縣由縣、鄉、村三級分擔村級防保人員的浮動報酬。五是在商品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向鄉鎮企業和村民籌集適量的防保公益費。六是建立全市性防保基金會。
以上措施有力地推動了防保工作。到1988年初,全市以縣為單位全麵達到85%以上,比國家要求提前一年達標,1989年3月的全國計免評審,溫州市中簽的平陽縣和瑞安市四苗接種率均達95%以上,受到評審組的好評。產婦住院接生率從1978年的18.98%上升到72.26%,新法接生率達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