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溫州的經濟格局
溫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全市下轄二區一市八個縣,總麵積為11783平方公裏,人口645萬,其中市區53萬,人均耕田麵積0.44畝,是全國沿海14個開放城市和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溫州社會經濟發展十分緩慢,50年代是“前線”(國防),60年代是“火線”(武鬥)70年代是“短線”(基本建設),十年浩劫亂得全國出了名,被稱為“資本主義複辟”的典型。工業的平均遞增率隻有0.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一係列重大決策,給溫州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轉機,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一)所有製結構變化。溫州城鄉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各種股份合作企業發展較快。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大,作用越來越大。1988年在工業經濟中,民營工業產值41億多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5.6%;全民工業的比重由上年的14.35%降為12.57%。社會商品零售額中,屬個體、私營商業的經營額占33%。交通運輸方麵,個體、私營運輸業完成的客運量占全市10%左右,貨運量占全市總貨運量的70%左右。小客車出租業務占全市總業務量的90%以上。
溫州的民營工業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家庭工業,1988年發展至15萬戶,從業人員40萬人,擁有固定資產1.5億元左右;二是私營企業,全市雇工8人以上、資產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有1萬多家,從業10萬多人,擁有固定資產5億左右,三是各類股份合作企業,全市2.23萬家,其中工業企業1.30萬家左右,從業10%萬多人,擁有固定資產9億元左右。
(二)農村產業結構變化。1978年,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農業占197年,隻占30|%,而第二、第三產業占70%。
(三)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十年來,農村約有100萬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二、三產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從1978年的89%下降到1987年的50%以下。在沿海商品經濟發展較快的鎮,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已超過80%。
(四)城鄉結構變化。1978年,全市建製鎮為23個,1988年發展到111個。十年來,集鎮建設投資為16億元,其中80%以上屬於農民自己投資。蒼南縣農民集資2.5億元建成的龍港鎮成為聞名全國的農民城。目前,111個集鎮擁有240萬人口,占全市城鄉總人口的37.2%,社會總產值占全市社會總產值60%。
(五)流通結構變化。原有的集中統一的計劃產品經濟體製逐步轉向在國家計劃指導下的市場調節運行機製。從市場結構看,各類市場發育較快,現有大小商品市場550多個。年成交額1000萬元以上的市場35個,還有資金市場、技術市場、勞務市場、信息市場等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從市場布局看,城鄉一體,內外貫通,立足溫州,麵向全國。溫州人不但活躍在溫州市場,還有40萬溫州人活躍在全國市場,其中14萬購銷大軍跑遍了全國每個市縣。
溫州經濟格局的主要特點為:一是小商品,大市場、市場機製的作用發揮的較為充分;二是個體、私營經濟比重較大。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明顯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到1988年底止,全市社會總產值達到142.7億元,比1978年的22.7億元增加了5倍多;工農業總產值95.4億元,比1978年的18.9億元翻了番;財政收入達7.54億元,比1978年的1.35億元,翻了2.3番;農民人均收入達832元,比1978年的113.5元,翻了2.8%;職工年工資收入1695元,比1978年的504元翻了1.6番。
溫州的經濟是在全國公有製經濟占主導地位和國家宏觀調控下發展的。盡管本地區的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較快,但總體上仍然是公有製占主體。十年來,全市國營工業產值由3.37億元上升到9.79億元,增加1.5倍,集體經濟由6.16億元提高到40.48億元,增加5.57倍。國營、集體合計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0.85%。
二、衛生改革的動因
在溫州衛生事業發展過程中麵臨著一些比其它地區突出的問題,主要是:
(一)基礎薄弱,資源匱乏。
以1985年為例,每千人口醫院病床數和醫生數,全國分別為2.14和1.36.全省為1.79和1.09.而溫州市僅1.34和0.84。在省內11個市、地中位居第十一位。尤其薄弱的是農村,在全省每千人口病床不到一張的7個縣中,全市在494所鄉鎮衛生院工作的4446名衛技人員中,醫師級以上隻占3.4%,而無職稱的初級人員卻占83.6%。部分衛生院使用的醫療器械隻是體溫計、聽診器、注射器三大件。
據蘇州市1988年資料,該市鄉鎮衛生院6318名衛技人員中,醫師級以上占52.7%,而初級人員僅占17.5%。該市162所鄉鎮衛生院中,50%以上購置了B超,70%以上有200毫安光機,30%有救護車。溫州市494所鄉鎮衛生院,1987年總固定資產為2196.35萬元,平均每所衛生院僅4.45萬元。蘇州市162所鄉鎮衛生院總固定資產為6026.4萬元,平均每所衛生院有37.2萬元。溫州市1985~1987年衛生基建總投資2067.6萬元,其中,市、縣,鄉三級地方財政投資709.6萬元,每年平均僅236.5萬元。蘇州市1984~1988年統計,縣、鄉兩級醫院共完成基建投資6153萬元,每年平均1230.6萬元。
(二)衛生投資嚴重不足。
全市1998年衛生事業費25萬元,較1986年僅增1.81%,人均衛生事業費3.93元,比全省的6.53元少2.60元,低39.8%。人員經費占衛生事業費的59%。財政補助隻占醫療單位總支出的85%,1987年衛生基建投資完成額7203萬元,衛生事業費比1987年增長10.74%,而全省平均遞增數為15.77%,列全省最末位。人員經費占59.15%,財政補助隻占醫療單位總支出的8.11%。溫州市國家預算財政支出1987年比1979年增長313.71%,平均年遞增率為19.40%,而衛生事業費預算同期卻隻增長213.55%,平均年遞增15.36%。衛生投資不足,不僅成為溫州市衛生事業發展基礎薄弱的原因,也直接影響著今後的發展速度與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