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篇 昆明——綜合性衛生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二)(1 / 3)

門診注射室、地段預防保健科、行政後勤等部門,因經濟活動支大於收,列為三類科室,業務指標占90%,經濟指標占各市級醫療機構實行計劃目標管理以來,以增收節支為主要內容的內部管理得到了加強。除市中醫醫院外,市中心血站、市衛生防疫站、市婦幼保健院等單位,都具有了一定的自我維持能力,市中醫院1983年固定資產總額僅192萬多元,1988年已增值為近600萬元,增值率為210.4%。全院70%的職工有了住房,職工子女免費入托,並享受半費醫療。結核病防治院自籌資金購置醫療設備,使診斷符合率提高到98%。市延安醫院自籌資金70多萬元,創建了分院。

社會對昆明10年衛生改革做出了評論。對市屬322名醫務人員進行抽樣調查結果表明:99%的醫務人員能夠承受改革帶來的衝擊,並願意承擔改革風險。同時有41.6%的醫務人員感到,改革後勞動強度大,所勞沒有所得。極少數人對實行聘任製產生了職業危機感。隨機抽樣的422戶城市居民普遍反映,醫院改革後門診看病比較方便,服務態度有所改善。1989年7月,昆明市政協七屆五次會議邀請部分市政協委員以衛生改革為專題進行座談,充分肯定了昆明衛生改革取得的成績,建議不斷完善,深化改革。10月底,市委黨建工作會議要求,繼續執行25條改革方案。

三、堅定信心,繼續奮進

昆明的衛生改革與發展,有其個性,又有其共性,既有其特殊的意義,又能給人們一些衛生改革探索與實踐方麵的啟迪。在貫徹執行黨的十三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的過程中,昆明思考的問題是堅定改革信心,鞏固改革取得的成效,興利除弊,深化改革。

充分認識治理整傾的必要性,搞好治理整頓,深化改革。10年衛生改革,昆明雖然形成了多種形式辦醫的格局,但仍然是公有製醫療機構起主導作用。市級各醫療機構在執行25條改革方案中,明確地把病人第一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反對單項的經濟指標承包,大部分醫療機構是做得好的。在實踐中由於經濟活動與醫院、科室、職工的切身利益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新的分配不公的逆反作用下,也誘發出不合理檢查、不合理用藥以及分解收費的問題。亂收費、醫患勾結坑騙國家等違法亂紀事件,曾在個別聯合醫療體發生。這些問題雖然發生在少數醫務人員身上,但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損害了整個衛生係統的良好形象。在貫徹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過程中,昆明市衛生局通過財務、物價、稅收檢查,廢除了10多項標準外醫療收費,對昆明地的社會醫療機構進行了整頓,對違法亂紀的,根據情節輕重,做出取締、查封處理,有的由物價監督檢查部門,沒收非法所得,對當事人進行罰款處理。

由市人民政府批轉了《昆明地區社會醫療暫行管理辦法》,成立市級社會醫療管理處,實行分級管理,重新核發證照。國家醫務人員,如利用職權牟取不義之財,發現一樁,認真查處一樁。為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改善醫護服務態度,要求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帶頭講奉獻。在昆明地區。百張病床以上的醫院中,開展“服務態度好,醫療質量好”的“創兩好”活動,弘揚白求恩精神,提倡像雷鋒同誌那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市衛生局還認為,當前要認真消除治理整頓中的消極因素和觀望、等待態度,充分利用治理整頓的大好時機,認真總結、反思,加強改革的理論研究,加強醫療衛生係統的各種基礎建設。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是人們眾說紛紜的問題之一。市衛生局認為,這個提法的真正內涵是加強醫療機構的內部管理。10年改革表明,衛生改革涉及的內容較廣,25條改革方案把領導管理體製、幹部人事製度、醫療業務管理製度、經濟分配製度等一係列不適應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舊體製,都作為改革的內容。在實踐中又增加了經費包幹、按比分配、精神文明建設等許多內容。

這些改革措施,對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挖掘人、財、物的潛力,加強科學管理,加強經濟核算觀念,提高工作效益,增加社會效益,都是有效的。但鑒於衛生事業的性質與企業不同,是帶有社會福利性的公益事業;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醫院所處的困難,國家仍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按比例增加對衛生事業的全額撥款和差額預算撥款,特別是還要對衛生事業的基本建設、醫療設備進行專項投資。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準確叫法,應該是“事業單位引進部分企業化管理辦法”。

大學生實行下鄉服務後再分配的改革,也曾引起軒然風波。昆明市衛生局實行這項改革的願望是,在人才流向及均衡分配難以滿足縣(區)以下醫療機構的要求時,讓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市區綜合醫院見習一年後,到縣人民醫院服務一年,到鄉衛生院服務一年,三年期滿,由市醫院擇優聘回錄用。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暫時解決農村人才缺乏的問題,大學生也能把剛從學校學習到的新知識、新信息傳播給縣(岡)以下的醫務人員,同時培養大學生為大多數農民服務的思想感情。通過五年的實踐,達到了預想的目的,得到了大學生的支持和社會的認可。

但是,昆明市郊8個縣,縣城離市區最近的20公裏,最遠的達140公裏,又由於縣與縣之間,存在著經濟、文化、衛生等區域差距,長期過慣城市生活的大學生到了農村後,即便在縣城,都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在座談中,每每反映較多的問題,集中到一點是縣以下醫療機構條件較差,牙科等專科“無用武之地”。有的大學生則對前途、理想、愛情、婚姻表示出憂慮。縣長、鄉衛生院院長,多數對此項改革表示理解、支持,但他們根本的願望是要求有一批永不離開農村的大學生。晉寧縣第二人民醫院的院長曾說,如果大學生留下,他將爭取投資成立牙科。但沒有一名大學生願意留下。存位市政協委員在一份提案中提出,為完善大學畢業生下鄉輪轉服務製,應該由有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跟隨下鄉,作為大學生的指導教師,切實為農村解決些實際問題。市衛生局認為:在沒有找到解決農村缺乏高層次醫務人才問題辦法的時候,這項改革盡管有許多困難,但還是應該堅持下去。從實際出發,自1988年秋季起,市衛生局把原方案中的3年,改為兩年,縮短了大學畢業生下鄉服務的時間。

在昆明的衛生工作改革中,議論多、壓力大、最引人矚目和棘手的是醫院後勤社會化、企業化管理的重大改革。1986年底,昆明綜合性衛生改革已經形成趨勢,作為長期困擾醫院院長們的後勤工作,能不能在改革中進行探索和實踐,並有所突破,已經列入市衛生局局長決策的議題。2月1日,除市中醫醫院外,其餘9家醫院後勤人、財、物集中,宣布昆明市衛生服務公司成立。1984年12月成立的以經營為主的集體性質的昆明市衛生服務公司,變為新公司的經營部。

當時,昆明醫院的院長們反映,他們在操心全院的醫療、護理之外,還有後勤許多吃喝拉撒住的事情分散精力。醫師、護士也說,後勤與臨床常常脫節。患者及其家屬還投書報社,反映醫院食堂的大鍋飯、大鍋菜不能滿足病人病情的需要。總之,家家醫院“小而全”的後勤管理混亂、效率低,亟待改善。

昆明市衛生服務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引進企業的部分管理辦法,實行公司、醫院“雙向承包,雙向考核”,取得初步成績。運輸部集中管理9家醫院的生活車輛,統一服務,車輛使用率平均高4倍,節約修理費2萬多元。基建部統一管理各醫院的基本建設工程,嚴格把好預、決算關,減少開支近22萬元。電梯、鍋爐等大型該項目維修,也都顯示出集中管理的優勢。這一年,公司把節約下來的經費按比例返回各醫院,有的醫院用此項經費添置了設備。

把各家醫院獨立的後勤人、財、物集中起來,進行全方位管理,在全國衛生係統實屬創舉。但後勤工作是既複雜又平凡的混合體,叫做昆明醫院後勤聯合體更確切些。在取得初步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昆明9家醫院分布在城區、郊區,點多線長。過去,燈泡壞了、下水道阻塞了,管後勤的副院長或者行政科長,發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成立了公司,公司又按專業設置了各部,出現一個問題,需要得到解決,就不那麼簡單了。院長們反映最多、意見最大的問題,仍然是沒有從繁雜的後勤事務中解脫出來的老問題。1988年,原以經營為主的集體性質的老公司,因違反“雲南省地方外彙管理條例”,被審部門查出問題並移交檢察部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