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這就好。當時朕便認那梅伯殷老成忠信,天性謙恭,故而將你下嫁與他。朕對他甚是嘉許,嗯,甚是嘉許!”
“謝父皇陛下垂眷,兒臣方得以歡喜承恩。”
皇帝看著寧國公主,時而點頭,時而搖頭。此刻,他更願意女兒單純地把他當做一位父親來看。可是,這身龍袍,這座大殿,還有從小便根深蒂固種在公主意識裏諸多嚴格的禮儀,又怎能讓她忘記麵前的老人就是皇帝呢?
“寧國公主呀,”即便他的語氣多麼和藹慈柔,對她如此稱呼,也在每刻地提示著她這種身份,“朕多麼期望你們都得安生……唉,這段時日,朕時常夢到孝慈皇後,最近這次,她站在朕的榻前,良久地凝視著朕,朕問她:‘皇後近來可好?’她回朕道:‘臣那邊一切都好,此次前來,為接聖駕前往……’”
“陛下此乃時常思念母後殿下之故,兒臣有時也會做這樣的夢境。”
“哦,不過,朕早晚還是移駕而去的。”皇帝的語氣含帶了些許愴然意味。他終歸是年老了,許多與百姓一樣的感情,很難再壓製於心底。他說:
“杜子美詩道:‘人生七十古來稀’,對朕來說,何嚐不是如此呀!朕承天景命,曆涉勤勞,達於人情,周於物理,終天下歸心,守成至今已有三十餘載……朕得上蒼垂睞著實殷厚呀,而這‘殷厚’卻令朕送走了孝慈皇後;送走了太子標、秦王樉、潭王梓,再有朕那可憐的杞兒……唉,送走了崇寧公主、福清宮主、壽春公主……”他居然似如數家珍般地說下去,隻是,那雙曾經視萬千血肉白骨為尋常的老眼,漸已濕潤,花白的胡須也愈發的顫抖。
“父皇陛下……”寧國公主哽咽道。
老皇帝仍在說:“唉,晉王棡也眼見不成事了……”
“晉王如何?”寧國公主一瞬情急地問道。在諸皇子中,她與太子感情最為篤厚,其次便屬晉王和燕王了。
“前幾日太原傳來密奏,言晉王棡已病入膏肓,非仙藥靈丹不可救治。”
寧國公主剛收斂去的淚水再次奪眶而出,“吧嗒吧嗒”地滴在了朝服上……
殿內寂靜一片,侍奉在一旁的幾個人,仿佛泥胎似的,決不敢喘一聲哪怕最窸窣的氣息,更別說稍稍動彈一下。
“還有燕王棣——”
“燕王又如何?”寧國公主的心猛地提了起來,今日她體味到太多的傷感,太多不祥的陰鬱,簡直難以餘外多承受一次了!
“他好得緊!正因如此,有人才將他視為‘虎患’,才將他視為潛在的凶險!”感受到女兒一片誠摯之情的皇帝,看來今日是貿然多言了,這些話,本應該深藏在他的心底,決不可對他人透露才是。不想,品味到這句話的意思後,寧國公主的回話,也失去了該有的謹慎:
“哼,難道那些人,比燕王自己的家人更了解燕王的心地和性情麼?這實乃父皇陛下的家事,便有是是非非,哪輪到他們多言!”說完,當即意會到了什麼,慌忙起身欲跪:“兒臣一直謹記《女戒》③,此番並不是欲幹涉政事。父皇陛下恕兒臣出言輕率之罪!”
老皇帝扶住了寧國公主:“不不,你說得很好。是呀,你說得很好!朕不怪你,你也無須以為此乃出言輕率。”
“謝父皇陛下寬容。”寧國公主剛剛回座,這又要惶恐地起身,她聽見皇帝問了她一句甚為重大的話:
“你認為燕王這個人怎麼樣呢?——坐下回話就好,坐下回話就好。”
“父皇陛下,有道是‘知子莫如父’。若讓兒臣說,兒臣以為燕王不僅甚具文武才略,更懷仁孝之心,實為兒臣所敬愛的。”
“這番評章嘛……嗯,朕看燕王棣也當得。‘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記得誰說過這麼一句來的,對‘他’來說,何嚐不是這個道理……寧國公主啊,若那個人也如你這樣不懷私心,隻抱真情地來待燕王,那就是朕身後之大幸了!朕還記得有一句話,叫作‘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啊!”
這回,寧國公主說什麼也不敢吱聲了,她隱隱知解到皇帝所說的“他”或“那個人”,指的是誰……她心底很清楚,假如貿然說出一句,皇帝再聽上心去,搞不好就會惹出天大的禍事來,——這禍事並不怕落在自己身上,而是怕落在……她猛然打了一個激靈,連這一節也不敢再想下去!
誠然,個人能夠來左右想不想它,可是,一旦皇帝把這個話題拋過來,那時候又怎能緘默不語呢!好在洪武皇帝換了思緒,道:
“傳尚食④前來。”
杜太監忙唱道:“傳——尚食!”
不刻,兩名女官進殿來請聖諭。皇帝的語氣一霎快活起來:
“今日午膳加一道‘糟鵝掌’,朕還記得,這是寧國公主喜歡吃的。”他示意欲起身謝恩的寧國公主坐好,又說:“還有‘河豚羹’⑤,也要得。”
女官應過,說:“陛下已賜公主殿下宴饗於鴻臚寺⑥……”
皇帝擺了擺手,無須出聲,兩名女官連忙行禮退出。
寧國公主暗暗鬆了一口氣。不過,當與皇帝的那雙眼神相觸之際,心一下子又重新提了起來!這雙眼睛並不含肅殺之氣,而是越來越像一個年邁的慈父;然而,就是這樣才最叫人心懷擔慮呢,——他沒準兒在用膳中,再想到先前的那一節上去,沒準兒還要當她是親近家人那樣,讓她說說個人的想法……但,無可改變的是,他是皇帝,手裏握著全天下的生殺大權,其中也包括諸多皇胄們。
注:①明洪武末年,“高麗”改稱“朝鮮”。從元朝起,每年朝廷讓高麗進獻美女,明朝相沿。
②尚宮局的女官官名。
③朱元璋曾命儒臣編《女戒》,對**並女兒們加以嚴格限製,要求她們不許幹預政事。
④尚食局的女官官名。
⑤明代宮中講究二月吃河豚,飲蘆芽湯。宮中禦廚諳熟收拾這種珍味。據說,吃河豚,飲蘆芽湯,能解體熱和去毒。
⑥官署名,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