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細節決定人生高度(1 / 1)

細節是檢驗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具體表現。優秀的人大多是注意細節的人。做事拘小節,不抱怨人生,努力進取,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寬。有時候,一個很小的動作或禮貌習慣都有可能影響到辦事的結果。所以,在辦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小節,禮貌待人,才能不因小失大。行為禮貌是必須的,它是你辦事成功與否的前提之一。

王鵬是一個軟件公司推銷員,他與中關村一家電腦公司業務往來比較多,其他方麵比較好,可就是有一個開關門不太禮貌的毛病。一天,他由於業務原因,多次進出此公司,終於引起了對方忍無可忍的批評。

“你小子,怎麼辦事呀?有意見提嘛!你怎麼開關門那麼用力,我怎麼說你才能記住呢?難道非罵你一次才行嗎?小王,以後一定要注意!”

王鵬自認為公司與對方關係非常好,也自認為與對方公司的職員關係不一般,因而注意不夠,忽略了開門關門這類看似簡單卻十分重要的禮儀。結果給人一種不講禮貌、粗暴的印象,嚴重的會得到對方的直言不諱的批評。極盡禮儀,取悅對方,自古皆然。所以,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老主顧,也要多加注意。因為往往就是自己與對方比較熟悉,常常忽視了這些問題,從而不再約束自己,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容易造成與上述例子類似的情況。

不拘小節的人往往被人看作是不懂禮儀的人,這個道理許多人都很清楚,也會時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可當自己做起來時卻並不一定那麼完美、輕鬆。這是一個習慣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加強修養,同時更重要的是小心謹慎地來培養好的習慣。

有的人時常或不小心“嘭”地一聲把門推開或關上,發出大的響聲,給人的印象不是開門或關門而是在撞門,這是極不禮貌的。所以開關門用力要輕些,用力過猛,便會使房門碰撞牆壁發出大的聲響。但也不能用力過小,半天開不開,而給人一種畏畏縮縮、鬼鬼祟祟的不良印象。因此,對開門關門動作的輕重,可以看出一個人修養、內涵和水平來,也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麵貌,更重要的是,直接影響到對方對自己的印象好壞,所以要格外注意。

每次訪問之前,應想好自己開門、關門的方式與動作,盡可能禮貌些。當然,也沒有必要太緊張,而表現得太過拘謹,最好是形成好的習慣。古語說得好:“習慣成自然。”原則上不管是以何種方式開門,在打開時,以自己能自由進入的程度為宜,不要太小,也不可太大。同時人的坐姿也是十分重要的。為了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表現出自己的修養,一般宜端正姿勢,靜靜地坐下,以等待對方的接待為好。位子也是值得注意的細節問題。切忌不可坐在主位上,而應坐在側麵的位子上。因為自己是來辦事的,最好坐在靠近房門的位置,可也不能離主位太遠。坐位與主位的遠近,要由自己與主人的親疏關係來確定。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我們都知道,周恩來位居總理之職,官不可謂不大,而他強調的卻是“關照小事,成就大事。”他一貫要求身邊的工作人員盡可能地考慮到事情的每個細節,最反感“大概”、“可能”、“也許”的做法和言語。

有一次,在北京飯店舉辦涉外宴會,周總理問:“今晚的點心是什麼餡?”一位工作人員答道:“大概是三鮮餡吧。”周恩來馬上追問:“什麼叫大概?究竟是,還是不是?客人中3如果有人對海鮮過敏,出了問題誰負責?”

周總理正是以他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愛戴,同樣受到了國際友人的尊敬。“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細壤,方能就其高。”任何大事都是從注意小事入手的。古人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說“於細微處見精神”,我們則認為,一個小事都不願做、做不好的人,他能成就多大的事業呢?更何況,許多“大事”不都是由那些瑣碎的小事組成的嗎?當有一天我們能探索出平凡小事中所蘊含的巨大價值時,那麼,成功離我們就不遠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人生無小事,每做一件事情實際上就是對自身的修養、品行所進行一次鍛煉,千萬不要因為小或者低微就鄙視它,放棄將使你失去一次鍛煉的機會,也減少一次提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