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運動
運動是保持身體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孩子從小就必須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這種習慣的形成將使孩子終身受益。
運動可以是跑步,或是徒步遠足到鄉下,或是打半小時的沙袋,或是到體育場打網球。通過這樣的運動,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以及展現自我的能力,並使孩子獲得自信,有助於孩子心智的成長。因此,家長們最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們跑起來、跳起來,讓全身運動起來。
現在的孩子都有運動不足的問題,這可能影響到他們的身體發育,甚至對心理的發育、行為方式以及學習能力等都可能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家長必須讓孩子堅持運動。其實讓孩子運動並不困難。在沒有電視的時候,孩子們絕對不會盯著牆壁一坐就是幾個小時,肯定能夠找到其他方式來獲得樂趣,比如運動。另外,運動可以幫助孩子們減去脂肪、鍛煉骨骼和肌肉,建立身體的協調性,會為他們健康的身體打下良好基礎。
◎運動有益於身體健康
戶外運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孩子在戶外時,除“曬太陽”外,還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及進行遊戲活動。活動量不足,往往是那些睡眠不適、食欲不好的孩子的“病因”。
寒冷的冬季,是孩子們最受限製的季節。“天冷,不敢帶孩子出去,怕生病”是許多孩子家長的真實的想法。但事實恰好相反,從各個方麵講,戶外活動多的孩子,往往很少得病。這是因為當接觸寒冷空氣時,孩子皮膚內的毛細血管會收縮從而使血液的流量減少;當接觸溫暖空氣時,毛細血管則會擴張,而使血液流量增多,以此調節體溫。經過頻繁的刺激,皮膚能自然地適應氣溫變化,鼻腔黏膜及其他器官也會自然調節。因此,各器官功能會變得強壯,從而增加孩子抵抗寒冷、預防疾病的能力。
德國學前教育界認為,戶外運動對兒童大有好處,比如爬、跳、跑等。兒童天生就喜歡運動,通過運動和感覺,他們會逐漸認識外界環境,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兒童的自信心也可以不斷加強。
《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社的記者采訪的父親、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的康健副教授時,他談到了孩子的運動。
從孩子剛會走路到初中畢業10多年的時間,康副教授每天都帶孩子進行1個小時的運動,從未間斷。這期間,孩子入學是考驗父母判斷力的時刻,因為以後孩子的生活狀態將有所改變,學習成為孩子的主要任務。康副教授經過仔細考慮,覺得還是體育最重要。他認為,提早為孩子在智力上作選擇,也就是讓孩子學習某種特長,如美術、鋼琴之類,是不明智的,這些應該讓孩子長大後自己選擇。
經過幾年的體育訓練,康康的體質明顯增強。尤其是到青春期時,身體各個部位都發育得十分健壯,沒有長得像某些孩子那樣,纖細得如豆芽菜一般。有的父母看到孩子進入青春了,身高明顯增加,才意識到要給他又吃又補,但體質並沒有根本改善。其實,更好的做法是,在孩子身體迅速發育之前就給予合理的營養,並進行充分運動鍛煉。
從上述事例當中可以得出結論,運動可以讓孩子得到全麵發展。另有一項調查發現,運動較多的孩子,完成各種作業的速度和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美國生理學家在一項實驗中證實,適當的運動可有效地增強大腦的重量與皮質的厚度,對孩子的智力發展也有積極的影響。
運動促進孩子肌體的血液循環和呼吸,腦細胞可以得到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使代謝速度加快,大腦的活動也會越來越靈敏。再加上鍛煉時肢體動作的千變萬化,就會促使大腦的各個部位快速地做出相應的機能反應,就好像在為大腦神經做各種各樣的“健腦體操”。每天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還能幫助孩子提高睡眠質量,增強記憶。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在運動的形式和內容的選擇上,不能一味地為運動而運動,家長可以在孩子的興趣點上想些花樣,盡量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2. 鼓勵孩子多參加室外運動,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體能以及麵對挑戰的勇氣。
3. 運動時多設計一些與運動有關的遊戲,激發孩子運動的興致,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4. 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運動也有一定危險,不讓孩子進行超出能力之外的表演,要學會在運動中保護自己。
◎用運動和孩子溝通
對於忙碌的家長來說,平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因此,利用現成的場地、設施、器材,陪孩子做運動,不僅可以有效利用親子時間,鞏固親子關係,而且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運動習慣。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家長們會在生活中發現,兩個互不相識的孩子可能會因為一次玩耍,一次體育運動,而讓兩個孩子變成莫逆之交。踢足球的時候,誰跑得更快,誰射門最準,誰踢得更遠等,都會成為孩子們的話題。孩子們也可能突然和你談論起某個球星,突然對電視上某個國家的國旗有了認識,也發現有些國家的人跑步的速度、身高可能都遠遠超過我們。就這樣,你和孩子的話題因為運動變得寬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