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習慣學會管理自己(2 / 3)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生活。有了這種獨立、不依靠別人的習慣,孩子們才會適應在現代社會環境中的激烈競爭。

2. 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父母不要替孩子做作業或者檢查作業,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情。一旦父母幫助孩子檢查作業了,孩子不但自己不檢查作業,反而覺得這是父母的事情,對學習的興趣也會降低。

3. 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和孩子達成一種協議,當孩子氣憤、想發泄時,父母用某種事先約定好的語言或目光暗示孩子,讓孩子及時冷靜地想一想,考慮如何文明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從而消除不文明的語言習慣。

◎生活隻能靠自己

不管父母如何難以割舍,孩子總是要長大學會獨立的。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順利地走向社會,事事為孩子安排好,結果卻阻礙了孩子的成長與發展。要知道,無論是誰,在生活中隻能依靠自己。

在生活中,常見到這些情況,孩子玩時,父母常常跟在後麵,大聲地喊叫:“別跑!當心摔著!”“別摸!那兒髒!”“別走遠了,危險!”當孩子不小心被絆倒時,家長趕快上去抱起來,又拍又哄。有時,孩子本來並沒有哭,經父母的哄抱,反倒大哭起來。

但是,家長要知道,這種寸步不離的看管,會阻礙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使其各方麵的能力不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到相應提高,更使他們產生自卑或有抑鬱的心理。在過度保護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優柔寡斷,膽小怕事,沒有勇敢麵對困難的精神,也缺乏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

在上海,有一位明智的父親。有一次,他孩子所在的學校組織學生到離家20千米以外的森林公園活動。他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先教孩子記住從家裏到森林公園的路線,再給他一張地圖,然後要他一個人騎自行車去。

孩子從來沒有單獨去過這麼遠的地方,作為父親,與其他父母一樣,當然也放心不下。於是他自己也騎車跟在兒子後麵,看到兒子不時停下來看地圖找路,就耐著性子默默地在不遠處看著,當兒子埋頭騎過公園大門卻渾然不知時,他沒有叫他,而是讓孩子兜了一個大圈子再回到森林公園門口,雖然遲到了一刻鍾,但他還是自己獨立到達了目的地。

回來後,孩子委屈地說:“人家都是由父母陪著來的,就我一個人孤孤單單地走。”經父親開導,孩子由委屈而轉為自豪,並自信地說:“以後去再遠一點的地方我也不怕了。”

孩子的生活本應是豐富多彩的,書本知識隻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學校生活的主要內容。回到家裏,他們需要豐富的家庭生活。他們應和成年人一樣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動手是日常生活中的“頭腦體操”。因此,對家長來說,為孩子創造動手的機會是十分必要的。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自己負責。父母千萬不能幫孩子攬責任或包辦代替,而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事自己應該安排好,並且學著負責到底。而家長適當給孩子這樣的提醒、教育和幫助,孩子便逐漸地有了這種“自我管理”的意識。

2. 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孩子。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所普遍具備的各種能力。知道什麼年齡的孩子應該會做什麼事情,那麼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賴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