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習慣把多餘的錢放進銀行(2 / 3)

1. 家長應該通過孩子日常的儲蓄行為讓孩子意識到錢來之不易,而且不是所有的東西我們都能買得起,從而更理解父母賺錢的辛苦。

2. 家長平時要給孩子一些零用錢,但要提醒孩子在花錢之前要想一想,這個東西是不是必須要買的。另外,家長要監督孩子零用錢的支出,並及時評價孩子每次花錢是否正確、合理。

3. 當孩子已經有一定的理財經驗時,家長可以慢慢放手,給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權利,隻需從旁指導。

4. 為特定的目標設定期限。如果孩子存錢買一組電視遊戲器配件,家長建議他找到那組配件的照片,然後在上麵寫上希望購買的日期。用磁鐵把照片釘在冰箱門上或釘在他臥室的門上,讓他能時時看到自己的目標。

◎教會孩子儲蓄

有一句話說得好:“一個家庭沒有儲蓄,就像一個國家沒有軍隊。”儲蓄是理財的途徑之一,也是理財的基礎。人們常說:理財千條計,儲蓄數第一。有一些孩子,不喝開水喝飲料,不求穿暖講品牌,花錢大手大腳,出口“唯錢是尊”,言談舉止沒有一絲想要儲蓄的痕跡。正因為如此,每個家長都應該教給孩子正確的理財方法。

無需贅言,父母要教給孩子科學的理財方法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父母要在實踐生活中培養、訓練孩子的理財能力,教孩子養成儲蓄的好習慣。有人說,從小沒有“儲蓄罐”的孩子是不會節儉的孩子,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要培養孩子把屬於他們的零錢存進“儲蓄罐”,這能使他們養成節省“自己的錢”的習慣。

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叫作《錢不是長在樹上的》,這本書的作者戈弗雷在談到儲蓄原則時指出:孩子們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錢放在3個罐子裏。第一個罐子裏的錢用於日常開銷,購買在超市和商店裏看到的“必需品”;第二個罐子裏的錢用於短期儲蓄,為購買“芭比娃娃”等較貴重物品積攢資金;第三個罐子裏的錢則長期存在銀行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教會孩子儲蓄的重要性也隨之凸顯。比如,每逢過節,孩子收的壓歲錢是越來越高,上千元已非常普通,上萬元也已算不上是新聞。如果家長再放手不管,不但會造成浪費,而且還能助長孩子大手大腳花錢的不良習慣。

當孩子的錢較多的時候,父母可以陪著孩子到銀行以孩子的名字開立一個活期結算賬戶,如果孩子經常存取款,還可以同時辦理一張與存折配套使用的銀行卡。然後,父母可以借機教孩子一些理財小常識,比如,定期儲蓄比活期儲蓄利率高,活期儲蓄比定期儲蓄取款方便等等;如果過去存儲的壓歲錢正好到期,這時可以教孩子明白利率、本息等概念,讓孩子知道,如果連續存儲,壓歲錢的本息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久而久之,儲蓄便成了孩子理財生活中的好助手。

事實上,儲蓄教育並不是讓孩子學會攢錢,或一定要讓他經商,而是要讓他成為一個能幹、健全的人。從眼前來看,要讓孩子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從長遠來看,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將有利於其及早形成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從而在社會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說到底,理財教育還是品質的教育。因為,這關係到孩子將來以什麼態度去從事那些與錢財有關的活動,也關係到孩子在生活中為人處事的價值觀。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一起決定應該存多少錢。幫助孩子從壓歲錢、工資或零用錢中拿出多少比例的錢來存。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所存的錢都會有所不同,但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在拿到錢之前,就先建立儲蓄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