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一、後顧之憂(2 / 2)

說是兩線,其實重點還是放在吐蕃這一麵,而從皇上的話語之中,李恪可以推斷,皇上大概是想滅掉吐蕃,而重挫突厥吧。畢竟大唐即使如今,也不能輕易的說滅掉兩大國就滅掉了吧,怎麼也要考慮一下周邊小國的感受不是。

皇上說到這個份上了,李恪還能說什麼,無論有沒有這個能力,都隻能竭盡所能,希望能完成皇上的囑托吧。

“三哥,你說,大唐經過此役之後,全天下的人,又會怎麼看大唐呢,畢竟大唐號稱禮儀之邦,一直以來都很少主動出兵,而如今,即使有在完美的理由,大多數人還是知道,這次是我大唐的開邊策略。這麼一來,朕是不是讓大唐的聲譽,受到了損害呢。”

皇上奇怪的言論讓李恪感覺到好笑,自古以來,哪個皇上不是以自己的版圖來衡量功績的,又有哪一個皇帝,是不喜歡侵略征戰的,而如今大唐強大如斯,若是一直安分守己,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過活,那反而讓天下的人,將大唐的皇帝當成了懦弱無能之輩,想當初漢武帝,揚大漢天威,恩澤遍地,又有誰指責過他貿然的軍事行動呢。

李恪並不知道,實際上所有的人都不清楚,如今的皇帝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看起來經過了十年,李治已經成長成了一個合格的,甚至極為優秀的君主,他已經能夠把握住朝廷,國家的平衡。可從另一方麵來看,一直住在深宮之中的李治,很少接觸這個現實中的社會,所以他的思想還有很大一部分並未改觀,因此,貿然挑起戰爭,李治的心裏,多多少少還有些忐忑。

畢竟,他以前生活的,是一個和平為主題的社會。

其實說白了,戰爭打的是什麼,戰爭其實也是一場賭博,壓上自己的籌碼,去贏取最大的籌碼,而一場戰爭的大小程度,更多的取決與利益的分配程度。像如今來看,隻有將吐蕃納入大唐的版圖之中,才對大唐最為有利,這就意味著絲綢之路大唐可以把握住更長,可以與外層 的更多國家交涉,而且可以忽略掉西方的威脅。因為在大唐的西方,能成氣候的,也就隻有如今張牙舞爪的吐蕃了。

“皇上,您現在應該想的是,等我大唐將吐蕃拿下之後,皇上又該如何才能獲取最大的利益呢,要知道,吐蕃的土地大多貧瘠,甚至還比不上高句麗新羅一帶,皇上想必不會視其如高句麗一般對待吧。”

李恪不好明說,可他確實在提醒皇上,因為吐蕃地域之大,前所未有,若是全數化為大唐所有,那這片土地上的土皇帝,又該是誰呢,要知道,吐蕃一處,要比大唐所有的州府都要大。

“算了吧,如今還沒有開戰,我們就在這裏討論戰後的問題,實在是有些托大了,與吐蕃一戰,形勢不容樂觀,朕知道自己有些心急了,可朕也是不得不為之。隻有希望朕的軍隊,能夠繼續戰無不勝了。”

一時間,兩兄弟不禁沉思起來。

可未來的事情,即使是李治,也算不出來。他隻知道,自己的手中,握著大唐崛起的命運,他隻知道,他不能讓中華複興,卻有機會,能讓大唐,讓中華民族崛起在世界的東方。引領改變世界的潮流。

李恪在這裏一坐,就是小半天的時間。

等他出了寢宮,才發現日頭已經偏西了,路途中忙碌的人群,誰也不看他,都在為皇上準備晚膳。

就是這樣忙碌而又單調的生活,李恪知道,每一天,皇宮裏都是這樣,即使出了皇宮,依然如此,這個時候的他,突然有了一種慶幸,慶幸自己最終還是沒有登上皇位。否則,如今坐在殿內憂愁的,就是自己了。

李恪如今已經不是那種有雄心大誌的人了,而他也看得出來,皇上的雄心大誌,似乎也是有特殊原因的,從這些次與皇上的談話中可以看得出來,皇上其實,也並不喜歡戰爭。

這樣的結論,說出來,恐怕也隻有李恪自己會信。而且隻是在心裏信而已。

轉了一個牆角,李恪輕輕的鬆了一口氣,無論如何,他終於探了皇上的心思,雖然不太明了,但應該能夠拿到楊雁的那份名單了吧。

PS:今天本來還有一章,不過寫那章的時候,腦子糊塗的很,自我感覺不好,所以決定改改,與明天的一起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