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力訓練
許多人在比賽的時候,不論是跑步、自行車、遊泳或者其它運動中,當知道自己沒有收獲的時候,都有過十分羞辱的時刻。看到對手在前方,他們想縮小差距;或者看到終點線的時候,他們想在對手趕上他們之前衝刺,但是卻沒有足夠的力量儲備,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種時刻還不能反映最大力量、彈性力量和耐力之間的區別,但是這些專業技巧卻是非常重要的。最大的力量是在一些特定時刻,如舉重時所爆發出來的力量。隨著運動時間的增加,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最大力量將會減少。
肌肉的彈性力量可以在要求爆發性力量的運動中體現出來,例如跳高或擲鐵餅。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高水平力量的能力是耐力,這種力量在速度劃船或其它一些追蹤工作中可以得到驗證。眾所周知,不同的運動鍛煉不同的肌肉,據此,可以進行增強力量的訓練,以彌補特定運動的局限性。
回到跑步者的例子上,在比賽的最後階段,跑步者會很欣喜地發現在衝刺的時刻會爆發出特殊的力量。然而,如果肌肉沒有經過耐力訓練,跑步者是不能爆發出這種力量的。我們可以通過循環訓練法或上坡跑方法來訓練自己的耐力。每種訓練能以不同方式鍛煉不同的肌肉,如果你要進行軍事訓練課程,可以通過進行不同訓練的課目來改善肌肉狀況,表現出最佳效果。這樣就可以為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需要做的任何事情做好準備。
耐力對力量訓練
人們普遍認為,在進行力量訓練或者速度訓練之前,首先應該進行耐力訓練。這個邏輯的背後,應該是為更特殊的訓練建立一個穩固的平台。然而,這個被廣泛接受的理論最終遭到了質疑和重新審視,一些研究推翻了人們頭腦中固有的這些觀點,研究者認為首先應該進行爆發性訓練或者力量訓練;然後再進行耐力訓練。這樣就提出一個問題:耐力和力量訓練是否可以相互兼容。
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有關人士對劃船手進行了研究,設計了兩套運動員競爭性方案。一組劃船手先進行持續五周的耐力訓練,然後進行五周的力量訓練;同時,另一組則按相反的順序進行訓練。在測量乳酸鹽減少量和氧氣增加的最大吸入量時,得出的檢查結果令人吃驚,結論明顯有利於先進行力量或者循環訓練法的劃船手。
先進行力量訓練然後進行耐力訓練擁有的優勢,其原因在於:強健的肌肉對疲勞的抵抗力要大於虛弱的肌肉對疲勞的抵抗力。我們應該記住,耐力訓練,比如長跑,並不一定能使肌肉更為強健。發展良好的肌肉工作起來不會那麼辛苦。因此,在壓力下它也不會容易疲勞。肌肉強健的運動員更容易在耐力訓練結束的時刻釋放出力量,保持更快的步伐。
加拿大研究還發現,那些先進行力量訓練,後進行耐力訓練的運動員在耐力訓練階段,即使停止了特殊的力量訓練,也不容易失去力量。
進一步的研究改變了訓練中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情況:例如,在同一天進行跑步和力量訓練,先進行一項接著進行另外一項。在這種方式下,當訓練項目混合起來進行的時候,結果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並且支持了傳統的觀點,即應該首先進行耐力訓練。我們應該注意到一點,一項訓練,比如跑步,有熱身和鍛煉整個身體的效果,那麼可以把它放在特殊力量訓練的最佳階段來進行。不經過鍛煉就進行力量訓練並不是一個好的主意。
從以上這些內容中我們得出了什麼結論呢?首先,結果並不像最初看上去那麼有革命性,它依賴於你如何構建自己的訓練體係。不同組采取的長期完全不同的訓練體製的研究表明,在長期耐力訓練中,身體越是強健的運動員相對那些身體較弱的同伴有更好的適應性。很簡單,當肌肉能量更大的時候,氧氣消耗的最大量就會更高;另一方麵,耐力工作的確在熱身和鍛煉肌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應該把兩種訓練結合在一起進行。
雙手各拿一隻啞鈴,放在身體兩側;一條腿在前,另一條腿在後;屈膝躍起,交叉雙腿。重複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