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幸運的人懂得幸運的法則(二)(1 / 3)

幸運的人不忘時時充電

如果說一個教授非常喜歡讀書,以至於癡迷,沒有人會覺得奇怪,但是如果連車夫也熱愛讀書,而且是整個社會都這樣,那麼恐怕會讓人覺得又點驚奇吧。

多年前,有一個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輛馬車。他環顧了一下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排猶太人的馬車。走近一看,馬正在吃草,卻找不到車夫。他就問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車夫哪兒去了?”小孩回答說:“在車夫俱樂部吧。”於是,這個基督教徒就來到街道深處的車夫俱樂部,看到在狹窄的屋子裏麵,車夫們都在學習《塔木德》。雖然是車夫,但他們一有時間就學習聖書。這就是傳統猶太人的寫照。

紐特·阿克塞波正是把學習當作一生的課題的榜樣。

紐特·阿克塞波青年時代渴望學習語言,學習曆史,渴望閱讀各種名家作品,好使自己更加聰慧。當他剛從歐洲來到美國北達柯他州定居的那陣子,他白天在一家磨坊幹活,晚上就讀書。但沒過多久,他結識了一個名叫列娜·威斯裏的姑娘,18歲就和她結了婚。此後他必須把精力用在應付一個農場日常的各種開銷上,還必須養兒育女,多年以來,他早就沒有時間學習了。

最後終於有這麼一天,他不再欠任何人的債務,他的農場土地肥美、六畜興旺。但這時他已經63歲了,讓人覺得仿佛不久就要跨進墳墓了,沒有人再需要他,他很孤獨。

女兒女婿請求他搬去和他們同住。但紐特·阿克塞波拒絕了。“不”他回答說,“你們應該學會過獨立生活。你們搬到我的農場來住吧。農場歸你們管理,你們每年付給我400美元租金。但我不和你們住在一起。我上山去住,我在山上能望見你們。”

他給自己在山上修造了一間小屋。自己做飯,自己料理生活。閑暇時去公立圖書館借許多書回來看。他感到他從來也沒有生活得這麼自在過。

開頭,紐特·阿克塞波仍改不掉他多年養成的習慣:清晨5點起床,打掃房間,中午12點準時吃飯,太陽落山時一準就寢。但他很快發現他那些事情完全可以隨自己高興,想什麼時間做都可以。實際上,他那些事即使不幹也沒有什麼關係。於是他一反過去的老習慣。早上他常常在床上躺到七八點鍾。吃罷飯,他往往要“忘記”打掃房間或清洗碗碟。但是,他後來開始在夜間外出作長距離散步,這才是他真正告別過去,向著新的、更加自由的生活邁出的最為徹底的一步。

在他一生之中,白天總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累了一天之後,天一黑就沒法不睡覺。現在可不同了,白天過完,夜晚他可以出去散步,他發現了黑夜的奧秘。他看到了月光下廣闊的原野,他聽到了風中搖曳著草和樹發出的聲音,有時他會在一座小山頭上停下,張開雙臂,站在那兒欣賞腳下那一片沉睡的土地。

他這種行徑當然瞞不過鎮上的人。人們認定這個老頭的神經出了毛病,有人說他已經成了瘋子。他也知道別人是怎樣看他的,從人們向他提出問題時所說的那些話,以及人們看他做事時的那種眼神就不難了解到。他對於那些人看待他的態度感到十分氣惱,因此也就更少和人們交往,他用來讀書的時間也越來越多了。

紐特·阿克塞波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書中,有一本現代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名耶魯大學的青年學生。小說敘述他怎樣在學業和體育方麵取得成就,還有一些章節描述了這個學生豐富多彩的社交生活。

紐特·阿克塞波現在64歲。一天淩晨3點鍾,他讀完了這本小說的最後一頁。這時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去上大學。他一輩子愛學習,現在他有的是時間,為什麼不上大學?

為了參加大學的入學考試,他每天讀書很長時間。他讀了許多書,有幾門學科他已有相當把握。但拉丁文和數學還有點困難。他又發奮學習。後來終於相信自己做好入學考試的準備。於是他購置了幾件衣物,買了一張東去康涅狄格州紐海芬的火車票,直奔耶魯大學參加入學考試。

他的考試成績雖然不算很高,但及格了,被耶魯大學錄取了。最後他經過不斷地努力,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選擇幸運: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尚且能夠如此癡迷讀書學習並且通過努力幸運地成為了著名大學的學者,成功的人從來是愛學習的人,是能夠堅持學習的人,幸運者總是嫩夠在學習中找到人生真正的樂趣。

幸運的人懂得精算

在瑞典人的心目中,認為這個“小氣又吝嗇”的怪老頭視為“孤獨英雄”。並且相信他才是世界的首富,其財富超過比爾蓋茨。這個瑞典人就是家具製造商宜家公司的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

現年78歲的英格瓦?坎普拉德出生於一個經營農場的家庭裏,很小就表現出經商的天賦。1931年,5歲的坎普拉德看到莊園周圍人家的火柴用量很大,而且非常短缺,便靈機一動,求他的嬸嬸代他從集市花88歐爾買回了100盒。

坎普拉德懷抱著火柴,先蹦蹦跳跳地找到他的奶奶,向她推銷自己的商品。奶奶稱讚完坎普拉德頭腦機靈後,買下幾盒火柴。初次嚐到謀取商品利潤滋味的坎普拉德又滿懷信心地將火柴推銷給左鄰右舍。不到一天時間,他就把火柴全部賣了出去,從中賺了100歐爾。

看著到手的100歐爾,坎普拉德異常興奮,這種興奮促使著他樂此不疲,先後推銷過聖誕卡和牆,還騎著自行車滿鎮子穿梭,兜售新抓到的魚。出生於商人家庭的坎普拉德骨子裏顯然有經商的“基因”。他說,從年幼時開始,他就有著強烈的掙錢願望,打定主意今後要做個商人。

而他的這個願望之所以能夠實現,還與家人對待他的行為方式分不開。

自從那次買過火柴之後,奶奶便成為他忠實的顧客。不論需要與否,她都會從孫子的手中買下各類小商品,盡管數量不多,但總是給了小坎普拉德繼續經銷的勇氣。

像成年人一樣被信任也是坎普拉德能不斷進步與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10歲那年,坎普拉德向父親借了90克郎。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父親還是坦然將錢交給兒子,他相信坎普拉德的經營能力。結果,他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望。

1943年春天,坎普拉德決定在去哥德堡商學院上學前創辦自己的公司,而由於隻有17歲,申辦公司必須首先得到監護人的許可。於是,他求助於叔叔。叔叔沒有認為他的舉止可笑,沒有嘲笑他癡心妄想,而是停下手中的活計,將坎普拉德引進家中的廚房,先給他倒上一杯咖啡,然後坐在桌子旁說:“孩子,你仔細講一講,你究竟想辦個什麼樣的公司。”當坎普拉德將心中的計劃全部講一遍後,叔叔沉思了一會,同意了他的請求。這個公司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宜家。

1948年的一天,坎普拉德看到了一直在做家具大買賣的人的廣告,心裏不由怦然一動:“現在我住的莫科恩附近有許多小家具商,我為什麼不試試也搞家具經營呢?”而在這之前,坎普拉德賣的不過是聖誕卡、種子、自來水筆、相架、手表、錢包、尼龍襪等一類的東西。開始賣家具的坎普拉德同所有的零售商一樣,非常注意對成本的控製。

為了降低成本,坎普拉德從不惜在設計上花功夫。宜家的邦格咖啡杯至今已進行了三次重新設計,其目的隻是為了能在一個貨盤上多裝一些。經過三次設計後,能裝數量分別為864隻、1280隻和2024隻。由此而誕生的自組式家具,成了宜家成功的秘密之一。

這種模式如今越來越多地被國內企業家所效仿。陽光100集團董事長易小迪不止一次地對《時代人物周報》坦承,最值得他學習的人是坎普拉德,他的成本意識看似更“費勁”,可是“磨刀不誤砍柴功”。

而坎普拉德認為,宜家獨特的成功秘密就在於“晴天時把雨傘價格抬高,到了下雨時再打折出售”。

如今,坎普拉德已交出了他的管理權杖。但退休後的坎普拉德還是奉行一切從節約成本出發的原則,把家正式安在了稅收更低的瑞士,並喜歡在下午價格比較便宜的時段去市場購買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