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幸運的人懂得幸運的法則(一)(1 / 3)

幸運的人會工作學習

在美國的MBA教學中,曾經有這樣一堂課。

管理專家走進課堂,笑眯眯地說:“讓我們來做個小測驗。”專家拿出一個大玻璃瓶放在桌上。隨後,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把它們一塊塊地放進瓶子裏,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瓶子滿了嗎?”

學生們莫名其妙地看著他,回答道:“滿了。”

專家說:“真的嗎?”說著他變戲法似地又取出一些小石子,慢慢倒進瓶中,並搖動玻璃瓶,使小石子填滿大石塊的間隙。“現在瓶子滿了嗎?”他又問。

學生們似乎明白了他想要說什麼:“可能還沒有。”“很好!”專家又拿出一杯沙子,慢慢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的所有間隙。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沒滿!”學生們大聲說。然後專家拿過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麵與瓶口齊平。

專家拍拍手,問學生:“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一個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時間表多麼緊湊,如果你真的再加把勁,你還可以幹更多的事!”

“不完全是。”專家說,“它還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塊放進瓶子裏,那麼你就再也無法把它們放進去了。那麼,什麼是你的‘大石塊’呢?你們每天在工作中忙忙碌碌,似乎很努力很有效率,可是否真正抓住了最重要的事情呢?”

一個人在工作中常常難以避免被主觀偏見所糾纏。有不少人由於沒有排除個人喜好、成見的幹擾,而被那些自己想做的事弄得筋疲力盡,心煩意亂,總是不能靜下心來去做最該做的事,或者是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蒙蔽,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是必須做的事,結果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致使工作效率不高,效能不顯著。

其實,對於工作中林林總總的事件,我們應該放棄個人的偏愛,按重要性和緊急性的不同組合確定處理的先後順序。做到鵝卵石、碎石子、沙子、水都能放到罐子裏去。

在這個問題上,著名的麥肯錫公司也強調應按事情的“必要程度”編排行事的優先次序。所謂“必要程度”,即指對實現目標的貢獻大小。對實現目標越有貢獻的事越是重要,它們越應獲得優先處理;對實現目標越無意義的事情,愈不重要,它們愈應延後處理。簡單地說,就是根據“我現在做的,是否是必須做的,是否使我更接近目標”這一原則來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位專家的故事。

曾經有一位管理專家李艾米去拜訪伯利恒鋼鐵公司的總裁查理·齊瓦勃先生。李艾米表示讓他與公司每位經理談15分鍾,他即可改善公司的效率,增加公司的銷售額。齊瓦勃問:“這要花多少錢?”

李艾米說:“你不用馬上給我錢,等你認為有效果了,你覺得該值多少錢,寄張支票給我就行了。”

齊瓦勃同意了。於是李艾米與每位經理都談了15分鍾,談話的內容很簡單,專家隻要求他們在每日終了時,將次日需完成的六件最重要的工作寫下來,並依重要性順序編號。次日早晨從表上的第一件工作開始,每完成一項便將它從表上劃去;若有當日未完成的工作,則必須列入次日的表中。每位經理須切實執行三個月。

三個月後,查理·齊瓦勃送了一張3.5萬美元的支票給李艾米,這是他認為值得為此觀念付出的代價。

這兩個管理專家的故事說明的其實是同一個道理。差別隻在於一位是在課堂上“免費”傳授,另一位輕鬆地拿到了3.5萬美元的支票。

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雖然我們方向無誤,目標正確,工作起來也很努力,每天忙得團團轉,可就是沒有什麼明顯的效果。相反,有些人每天不慌不忙,如同閑庭信步,卻卓有成效,總收事半功倍之效。除去運氣等不可控製的因素外,其差別就在於他們會工作學習,而你卻不會。

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工作崗位,會有不同的規律和要求,如何去做,要自己不斷地摸索總結。但對每個工作著的人來說,我們必須清楚:我們每天的“大石塊”是什麼?在我們每天必做的事情當中,哪些是能給我們帶來最大效益的?

同樣的空間,放置東西時的先後順序不同,結局就大相徑庭;同樣的時間,工作安排的順序不同,結果也千差萬別。而不幸的是,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和空間資源都是極其有限的,經不起揮霍浪費,也無法在事後彌補。所以說,最重要的“大石塊”一定要排在第一位,否則你就沒有空間放它、沒有時間做它了。

選擇幸運:

許多時候,雖然我們方向無誤,目標正確,工作起來也很努力,每天忙得團團轉,可就是沒有什麼明顯的效果。相反,有些人每天不慌不忙,如同閑庭信步,卻卓有成效,總收事半功倍之效。除去運氣等不可控製的因素外,其差別就在於人家會工作學習,而你卻不會。那些會工作學習的人總能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先做“必須做的事”,在做事的過程中也能分清主次,並設法排除幹擾前進的次要事務,所以辦起事來不但很輕鬆,而且效率高!

幸運的人能夠持之以恒

從前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兩隻青蛙掉到了奶油盒子裏,盒子很深,也很冷,他們無法爬出來。第一隻青蛙看看周圍高高的牆壁對第二隻青蛙說'這的確是一個悲慘的世界,毫無生的希望'說完它就沉了下去。第二隻青蛙卻不這樣認為,它為了求生,不停地踢、跳,而且泳動,它跳呀跳呀,幾乎跳了兩個小時,目的就是為了求生,盡管它不知道是否能夠活下來。當它疲累得幾乎不能再堅持下去的時候,它也沒有放棄,但它發現自己不再下沉了。原來奶油變成了奶酪,早已形成了固體,它終於活了下來。

古今中外凡成事者,大多都是能夠堅持的人。所謂堅持,就是在事情看上去出了差錯的時候能夠不予放棄。其實,成功是不能主宰的,也無法強求,堅持卻是很必要的。凡人遇事都要堅持到底,這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品格,隻要堅持,終會有良好的結果。有位年輕的牧師曾告訴我們“你隻需堅持,結果讓上帝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