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自我的困惑:為什麼幸運的人總不是我(九)(1 / 2)

成功會光臨會計劃的人

作為一個創業天才,日本軟銀的創始人孫正義為眾多創業者留下了勤寫計劃書的典範。孫正義從日本回到美國的時候,已經因為發明和開公司賺到了一筆不小的錢,他就開了一家所謂的“個人事務所”。但按照孫正義的人生50年計劃,他當時已經24歲,尚未能打出自己的旗號,因此頗為焦急。雖然心理上他已有了足夠的精神準備:隻要有了使自己心悅誠服的事業計劃,就立刻著手去做。問題是,選擇什麼項目?孫正義想:一旦選定了,就要在那個事業上奮鬥幾十年。所以他認為就是花一兩年時間來做這種選擇也不為過。不過,現實十分苦澀。每天早上,孫正義對妻子說一聲:“我走啦。”就開車來到事務所。但說是工作卻沒有任何具體業務,沒有一文的收入,實際上是失業。問題還遠非如此簡單。家有妻子,大女兒又剛剛出生,怎樣才能維持生計?這令他感到越來越感到不安。回顧當時,孫正義說:“當時的感覺就像鑽進了看不到頭的隧道。難熬,每天都是難熬的日子。盡管如此,又不能隻要有收入,幹什麼都行。”但他又對自己說:“一旦事業起步,就要投進去好幾年,如果不成功,重新來一次的話,就繞遠了。”他一個勁地在尋找,尋求自己能夠滿意的事業計劃。在這種苦澀的生活和心境當中,孫正義想到了40來個自己想做的項目。這40多種項目中有沒有一種可以用全新的,誰也沒做過的方法來做的項目呢?對這40多種項目,他都做了市場調查,在此基礎上製訂自己的經營計劃。對此,孫正義這樣說過:“對40種項目,我全都做出了10年的預想損益計算表,預測平衡表,資金周轉表及組織結構圖。組織結構圖按係列不同做出不同的類型。每一項目資料足有三四十厘米厚。40種項目全部合起來,文件足有十幾米高。我對想到的40種項目做了徹底的調查。”這種頑強的努力真令人折服。25項決定因素孫正義把調查的結果與自己定的選考標準進行對照,看一下哪一種事業值得投入畢生精力並可為後代繼承下去。為對40種創意新穎的事業進行選擇,以決定哪種項目適合自己並能保證將來成功,他自己定出了25項事業選考的標難,作為選擇的參考因素。諸如:

(1)該工作是否能使自己持續而不厭倦地全身心投入,50年不變。

(2)是不是其他任何人都沒想到的獨一無二的。

(3)10年以內是否至少能發展成為日本第一。

(4)是否確實賺錢。

(5)合不合時代潮流。

他給40種事業各自打上分。評分中得分最高的,就是現在的軟銀公司的事業。經過一個毫無漏洞的調查分析,他把目標集中在了計算機軟件的批發業。全部條件都符合的隻有這一行。孫正義終於在黑暗的隧道前方看到了光明。所謂計算機軟件批發,就是計算機軟件流通。孫正義決定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這一事業上。孫正義正式雇用了兩個他回國後一直幫他做市場調查的臨時工,開始了新的事業。它事實上標誌著從事計算機軟件批發的日本軟銀公司(現在的軟銀公司)的成立。據說剛開始時隻有兩張桌子。簡陋得讓人無法與現在的世界著名的軟銀公司連想在一起。沒花什麼本錢,正所謂從無到有的創業。

1981年9月,孫正義以1000萬日元為資本金,創立了日本軟銀公司。在福岡演討會上結識的人中,有一人在東京市穀日本電視台路的一角設有一名叫株式會社經營綜合研究所的公司。孫正義和這個人各出資50%,建起了新公司。總部就設在株式會社經營綜合研究所的一室,隻擺了兩張桌子。法人代表為孫正義。就這樣,1986年,孫正義開創了計算機軟件批發業。當時,日本全國有50多家計算機軟件製作公司。但計算機用軟件的流通也就是批發,日本還沒有。孫正義意識到軟件開發,撞著了大賺,賺不著了白幹,投機性很大,風險高。而提供一個流通渠道,就能使社會上許多人開發的軟件流通起來。這樣有生命力的軟件就會保留下來。可以避免打敗仗。日本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為廠家與零銷商中介的流通業。因此,計算機軟件的流通——批發業是穩妥可靠的,前途無限。

最後事實證明,孫正義選擇的路子是十分正確的,但這種精確的選擇來自於他認真寫就的40個計劃書。而為了這40個計劃書,他耗費了大量的心血。事實證明是值得的。

文件和文字的力量還不止於此,它不但可以幫你完善計劃,還能夠幫助你思考。

孫正義用親身經曆為我們證明了這一點。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伯克利分校時代,他因不想依賴父母的彙款生活,便要求自己一年之中,每天有一件發明。其目的是通過發明獲得專利費。按他的盤算,萬一他想出的東西實用化了,作為專利使用費每月可能有100萬日元以上的收入。拚命打工,也可使自己不靠父母,但那成了本末倒置。學生的本份該是讀書。搞發明的話,每天隻要5分鍾就夠了。孫正義把每天用於發明的時間定為5分鍾。他用鬧鍾定好時間,鈴響時間到。如5分鍾之內沒想出什麼點子,當天就不做了。最初一兩個月點子不斷,但漸漸地思源就枯竭了。於是孫正義改變了思路。他想發明出發明的構成,也就是發明的思考方法,如果能成功,本身就是最大的發明。這是與其取金蛋不如養生金蛋的雞的思路。也許這就是孫正義選擇軟件而不是硬件的思維原點。孫正義首先想到的是,發明是怎樣一個過程。經過反複推敲,他發現發明隻有三種類型。它是使發明的點子更趨於具體化的手段。孫正義在英語單詞卡上寫上各種各樣東西的名稱,如“桔子”,“釘子”,“記憶”等,隨意地信筆寫去,寫出300多枚時就像玩撲克牌似的,隨手抽出3張,把它們組合起來,想出一種新產品。最後孫正義搞出一個用於發明的點子排列組合係統,用這個係統刺激大腦,使其不斷地湧出新點子。孫正義一年之中反複這種操作,得出了250多個創意,全部記在日記本中。孫正義從它們中選擇出一個來,就是後來成為夏普公司生產的電子筆記本的原型的商品,孫正義最終獲得了該商品的專利。其實這個發明的原型,就是帶聲音多國語翻譯機,其創意就是將辭典和計算機的聲音合成器及計算器三者組合在了一起。通過雇擁自己的老師來一起進行研究,孫正義把自己發明的帶聲音多國語翻譯機的樣機試做了出來。19歲那年他回了一趟日本,去遊說家電廠家,最後把這項技術賣給了夏普,賺到了一大筆錢。選擇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