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善於獨立思考
猶太人從小就具有成為成功商人和領導者的潛質,他們有著非同一般的思考能力,一旦他們進入商界,他們的創造性和個人主見就完全顯現出來。
彼得森創辦的“特色戒指公司”在幾經周折後終於掛牌營業了。既然是“特色戒指公司”,生產的戒指就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否則就是嘩眾取寵,名不副實。經過多方麵的考察,彼得森在訂婚戒指圖案的表現手法上大動腦筋。因為象征著愛情的首飾大多以心形構圖,這已為廣大消費者所公認所接受,彼得森對此傳統仍然沿用。但是在構圖的表現手法上,彼得森卻匠心獨具。他把寶石雕成兩顆心互抱狀,表現一對戀人心心相連,再用白金鑄成兩朵花將寶石托住,表示愛情的美好與純潔;兩個白金穗中各有一個天使般的嬰孩,一個是男嬰,一個是女嬰,手中牽著掛在寶石上的銀絲線,以此祝福新郎新娘未來美滿幸福的小家庭。那條男女嬰兒牽的銀絲線更是別出心裁,那銀絲線上有許多手工鏤刻出來的皺紋,皺紋的數目可以隨意增減,這樣就為購買者留出做記號的餘地,例如男女雙方的生日、訂婚日期、結婚年齡或其他私人秘密,都可以通過“皺紋”多少表示出來。
這一成功的設計果然使彼得森一舉成名,“特色戒指公司”生產的戒指一炮打響,贏得了顧客的認可和讚譽,公司的生意日漸興隆。經過艱難困苦的他在得了第一桶金之後,並沒有就此停步,而是不斷地探索戒指生產的新工藝、新方法,並於1948年發明了鑲嵌戒指的“內鎖法”。
一天,一個富商慕名來找彼得森,那人拿出一顆碩大美麗的藍寶石,要求彼得森鑲嵌出個與眾不同的戒指,並且最好能夠使藍寶石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商人想把這枚特別的戒指送給自己的女友——一個著名的電影明星。彼得森在圖案上下工夫不會有什麼驚人之舉,唯有在那顆藍寶石上打鑲嵌戒指的辦法,如用金屬把寶石包托起來,這樣寶石有近一半被遮蓋起來,也就是說一塊寶石料做成首飾後至少有1/3大小被掩蓋。而商人的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體現寶石。因此,他發明了一種新的連接方法——內鎖法。用這種方法製造的手飾,寶石的90%暴露在外,隻有底部的一點麵積像果實與芥蒂相連接那樣。
商人出了高價滿意離去,彼得森再次聲名遠揚。他從心眼裏對那位富商表示感激,如果沒有他“苛刻”的要求,就沒有在戒指鑲嵌工藝上巨大影響的“內鎖法”的誕生。這項發明很快獲得了專利,珠寶商們爭相購買,彼得森賺取了大筆的技術轉讓費。那個女影星也成了彼得森的義務廣告宣傳員,從此,那些崇拜電影明星的太太小姐們,得知這枚戒指出自彼得森之手,便不惜花大價錢請他做首飾,她們以擁有彼得森親手製作的首飾為榮耀。
1955年,彼得森又發明了一種“聯鑽鑲嵌法”,采用這種方法把兩塊寶石合在一起做成的首飾,可使1克拉的鑽石看起來像2克拉那樣大。這種大轟動效應,使人們紛紛搶購這種戒指,而珠寶商們紛紛購買這項專利。彼得森憑借自己聰明的頭腦和大膽的構想,最終成為了“鑽石大王”。
選擇幸運:
彼得森致富的秘訣,在於眼光獨到,大膽創新,與眾不同。想人之所不能想,才能比別人賺得多。幸運是需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魄力的,彼得森做到了,他成為了幸運的“鑽石大王”
做事踏實獲得幸運
許多年輕人不能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很低,不能正確地擺正自己的位置,因此經常為自己的一點點成績便沾沾自喜,為自己的一點優勢便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夜郎自大。相反,如果想成功,起步時能把自己的位置放的低一些,就會有無窮的動力和後勁。
我們現在沒有理由比是那些所謂來自低層次的成功者們,他們的成功過程同樣讓人聽得有滋有味、羨慕不已。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在努力向奮鬥的過程中有一種心在高處,腳在低處的精神,正是他們的這種精神,他們才逐步的走向成功。
1977年,因為家境貧寒,年僅16歲的邱繼寶背上補鞋的小箱子,走南闖北艱難謀生。此後,他幹過泥水活,做過學徒工。
1986年春,邱繼寶用補鞋掙來的300元錢租下生產隊裏的5間平房,辦了一家小縫紉機廠,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飛躍集團的前身。
“飛躍”剛起步時,全國已有300多家同行,國內的中低檔產品市場幾乎被幾家老牌的國有企業壟斷,日本的三菱重工等廠家則把持著世界市場。
1989年,隻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邱繼寶,背上自己製造的縫紉機參加廣交會。但因為他所經營的是鄉鎮小廠,“飛躍”被無情地拒之門外。為了與外商直接接觸,他偷偷地翻牆進去,剛跳下牆便被保安人員逮住,不但罰了50元錢,還被罰站了半個小時。
邱繼寶又來到深圳羅湖口岸,花了500元人民幣請一個香港老太太代買了一本香港的黃頁電話簿。通過電話簿,他與香港國際經銷商展開了信函“外交”,並獲悉“飛躍”的產品在中南美洲的一些不發達國家可能有市場。他背上縫紉機,帶著從省外辦借來的一位翻譯,踏上了去拉美等國的推銷之路。到1989年,“飛躍”在這些地區的銷售額達到2萬美元。
1994年,墨西哥發生經濟危機,邱繼寶轉而做起東南亞和中東國際市場的文章。1996年底,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飛躍”剛剛編織起來的東南亞市場網絡又遭重創。
邱繼寶看到這是引進高新技術、大規模實施技術改造難得的機遇。他大膽收購日本的一家小型工廠,聘用德、意、日等國的縫紉機專家和科研人才開發高新產品,同時舉債搞技改,從美國、韓國和台灣地區引進世界先進的加工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