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待人傲慢
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璋殺了張魯的母親、弟弟等家人。張魯為了報複,便興兵取川,聲勢十分浩大。於是劉璋便打點金銀珠寶等珍貴之物,遣張鬆赴許都向曹操求助。對於劉璋的懦弱,張鬆感到十分失望。如果讓劉璋執掌蜀中之政,將國無寧日,民不聊生。他一番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也將付諸東流。這次受命出使曹營是一個難得的良機,讓曹操的雄才大略來治理蜀中,自己也將有大展鴻圖的可能。張鬆帶了隨從、禮品並私自帶了西川地圖,很快便到了許都。
曹操早有吞並西川的打算,由於瞧不起劉璋的為人,因為對張鬆也非常怠慢。張鬆在許都等了好久,仍然得不到曹操的召見。最後不得已買通有關人員才得以入見曹操。曹操一見張鬆的形象便感到惡心,問了幾句話便退入了後堂。張鬆見此情景,心知肚明地搖搖頭,一聲長歎,表達了自己此舉的失策和對曹操的深深失望。於是回到驛館收拾一番,連夜出城離許都去了。後來,張鬆因劉備厚待自己而感恩不已,便將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
深入分析:
傲慢無禮指的是對人沒有禮貌,出於《三國誌·吳誌·三嗣主傳》裴鬆之注引孫皓侍中李仁之言:“視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謂傲慢;傲慢則無禮,無禮則不臣,不臣則犯罪,犯罪則陷不測矣。”傲慢往往導致狂妄,狂妄則容易出軌,而出軌的結果必然是人覆車翻;傲慢者又容易張揚,事業的成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幫助,而世界上是沒有人願意幫助張揚的人的。
造成傲慢的原因是什麼呢?要是用一句話說就是:過於拔高自己。很多看似傲慢者的裏麵,其實是虛的,虛的不經碰觸。因為傲慢者的心是小氣的,狹隘的,盛不下太多的東西。因為裏麵過於害怕擁擠,也隻好盛他能盛下的東西了。傲慢者做不到忍氣吞聲,傲慢者做不到平等待人,傲慢者在很多時候隻往天上看。低調不張揚,謙虛為人,才能贏得各方的支持。傲慢待人隻能讓你遠離社會,遠離朋友,最終遠離成功。
正確做法:
孫中山先生為人謙遜克讓,很受下屬敬重。一天,由於忙於國事,身體欠佳,他的貼身衛士雷彪特地煮了點參湯給他拿去。但孫中山並沒有接,而是對他說:“你剛送完文件回來,就先喝一口,補補身子吧。”在孫中山先生的再三勸說下,雷彪才喝了一口。據雷彪的女兒回憶說:“就是這一口參湯,讓我父親永生難忘,每次和我們子女談起這事都含著眼淚。”
謙虛是世人看重和倡導的美德,是一切美德之母。“謙受益,滿招損”,古今中外,發生過許多由傲慢導致失敗的典型人事。事情就是這樣,你越傲慢待人,別人就越不買你的帳;你越謙虛地對待別人,別人越願意幫助你,與你合作。
遠離傲慢首先要拒絕浮躁,學會平和。浮躁是驕傲的夥伴,張揚是成功的天敵。心浮氣躁,常常表現為朝三暮四,淺嚐則止,做什麼事都靜不下心來;喜怒無常,焦慮不安,患得患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既想得到魚又想得到熊掌,這山望著那山高,從不肯為一件事,傾心盡力等等。在我們創業曆程中,浮躁是建功立業的最大障礙。浮躁的人很難做到平心靜氣地與人交往,因而也難以達到更高層次的成功。
杜絕傲慢還要用力專心幹實事,全心全意做好事,這是為人處世的根基,是人生的核心價值。對一個人的優劣評價,大家自有公論,曆史自有公論。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謙虛待人、遠離傲慢,多幹實事,表示對別人的關心。
91.不為自己留退路
商鞅變法變法時不為自己留下退路,因而後來遭到了了喪身亡家的報複。由於太子的兩位師傅公子虔、公孫賈為首,他們故意唆使太子犯法以打擊新法威信。商鞅依法論處,不恤人情,雖然太子為嗣君不能用刑,但他為了立威,便將公子虔割鼻,公孫賈臉上刺字。史書稱: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商鞅怕人謀刺,每出門皆置衛士十餘車,帶甲束戈,如臨大敵。如果保衛工作有一點欠缺,他就不敢出門。這時有一賢士名叫趙良,特來求見商鞅,向他列舉自古以來賢德以仁義待民而得成功的史實,勸他愛惜百姓,不可殘民以逞。並向他指出:“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他的所作所為已經導致天怒人怨,災禍不日將至,孝公去世之日,即君滅亡之時。”接著,趙良勸商鞅不要貪圖富貴了,現在全身而退還來得及。商鞅此時正在權勢頂峰,對這些讓他及時退位的逆耳忠言根本聽不進去。
就在趙良勸諫五個月後,孝公死去,太子即位,為昔年舊恨向商鞅報複,發兵進攻商鞅,商鞅兵敗被捕,遭五牛分屍的車裂酷刑而死,全家則被株連族滅。
深入分析:
古人有言“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即是遇狹橋,留人先行,爭逐必傷,甘味好吃,不可全部私自吃光,得留三分給別人享受。“謙讓”於表麵上,也許見得是“退”,然於處世做人方麵卻是“進益”,可以與人和平相處,可以傳道弘法,可以增長靈性的光輝。無論何時、何事,總要給自己安排好前麵的路,並且留好退路,就算這一招很有把握擊敗對手也要為自己的下一招擺好姿勢。如果能夠及早為自己留下退路,一旦發覺與原先設想不同時可以全身而退,不至於使自己受到很大的損失。
正確做法:
範雎本是魏國人,後到秦國。因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的策略,深得昭王賞識,被升為宰相。後來,他所推薦的鄭安平與趙國作戰失敗,按秦國法律,隻要被推薦人出了紕漏,推薦者也要受“連坐”處分。但昭王並沒問罪範雎,這使他心情更為沉重。
秦昭王為刺激範雎再振作起來,為國效力,對範雎歎氣道:“現在內無良相,外無勇將,秦國的前途實在令人焦慮呀!”範雎心中揣測,認為秦王對自己很不滿意,因而非常恐懼。
恰在此時,辯士蔡澤來拜訪他,對他說道:
“四季的變化是周而複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萬物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夏;夏天結束養育萬物的責任後就讓位與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務後就讓位與冬;冬把萬物收藏起來又讓位與春天……這便是四季的循環法則。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日子已久,恐有不測,而應讓位他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一席活啟發了範雎,便立刻引退,並且推薦蔡澤繼任宰相。蔡澤就職後,也為秦國的強大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當他聽到有人責難他後,他明智地舍棄了宰相寶座而做了範雎第二,保全了自己的晚節,也避免了日後的不測。
人生變故,猶如水流。事盛則衰,物極必反,這是世事變化的基本公式。世事既然如此,做人也就應該處處把握恰當的分寸,永遠給自己留下一條退路。俗話說:“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凡事留有退路,才可避免走向極端。特別是權衡進退得失的時候,更要注意適可而止,盡量做到見好就收,防患於未然,牢牢握住對日後人生的主導權。
及早為自己留下退路,鎖定自己生活的最後防線。這樣,事業成功、事業興旺時,可以不斷開拓創新,大膽地往前走;即使事業一時受挫,也沒生存之憂,還可以利用機會,東山再起。
92.不願給別人當配角
某省話劇團有一位青年男演員,天分非常好,也是大家公認的一個苗子。不過,他總是喜歡爭當主角,認為隻有做了主角才能展現自己的才華與內涵,因而從來不屑於去演那些配角。其實,一部話劇中總有許多的工作人員,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群眾演員、後台工作人員、記錄人員……可有時按照劇情,這位男演員並不適合扮演的主角,他也與別人爭搶。時間久了,其它演員這位男演員很有意見,都不願與他一塊演戲,團長也隻得尊重大家的意見,不得不將他“掛”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