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1 / 3)

85.做人不可落井下石

曆史上的劉備是位傑出的政治人物,但這個“流淚不流血”的英雄卻是個“落井下石”的能手。呂布對劉備既有過守望的相助之情,又有“轅門射戟”之恩,但在徐州一役,呂布失手被曹操俘獲的時候,曹操尚有憐才之意,想勸降呂布,劉備卻怕曹操因此多了一員猛將,如虎添翼,乃乘機挑唆,對曹操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這明明暗示呂布是無義之人,早晚要反叛的。因這一句話,劉備就借刀將恩人害死。怪不得呂布在臨刑前大罵他:“你這家夥是最沒有信用的,做人落井下石”。

深入分析:

“落井下石”這句話,出自唐代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落陷井,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即是說,乘人之危,看見人要掉進陷井裏,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如俗語所說的“打落水狗”。不要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求大同,存小異,互諒互讓,與人為善,豁達大度,不要太計較個人恩怨,從個人的好惡出發,在別人出現困難時,能真心幫助他們,絕對不可落井下石,幸災樂禍,一腳踢開。

正確做法:

小張曾在在家電腦銷售公司工作,當時他的主管待人比較嚴厲,是那種“老是板著臉”的人,讓人不敢接近。後來,因為主管為人過於耿直,被老板炒了魷魚,還扣壓了主管的一部分工資。但是公司不少人在主管走了之後,紛紛向老板打報告,說主管的壞話。小張不禁感慨“人走茶涼”,他認為主管待自己不錯,並且從他那學了不少東西,於是不時給主管發個短信,打個電話,還在周末過去與主管聚一下,依舊熱情地對待昔日的上司。後來,他的主管自己開辦了公司,請小張過去擔任主管,說:“就憑你在我落難時的做法,我就相信你的為人。”

古人很推崇君子之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親近中帶有分寸,疏離中又相談甚歡。想想我們在過去的歲月中遇到過多少人,有不少在當時甚為要好的朋友、戀人,轉眼過眼雲煙,皆成路人,甚至在你落難時翻臉不認人。一個有自尊的人,當他落難時,內心會感到無比的痛苦。人在落難的時候是最需要幫助的,這個時候送上的幫助具有雙倍的黃金量。在他人落難時送上有物質上的幫助,會使他度過難關,免於困頓的生活;精神上的鼓舞能他希望和動力,從人生的低穀中走出來。朋友落難的時候要主動伸手去拉一把,千萬不要落井下石。

86.敢於承認錯誤

劉經理在業務會議上念由他彙總的調查報告時,申峰發現有好幾處是錯誤的,因為他參與撰寫了不少部分,對那幾組數據還有相當深的印象。為了不讓劉經理難堪,申建當場並沒有吭聲,散會後,申峰特意叫住了劉經理,陳說了自己的看法,誰知道牛經理不但不認錯,還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中午吃飯,人力資源部的王立問申峰:“這事你有沒有告訴其它同事?”申峰說沒有。王立點點頭:“這事你千萬不要告訴其它人,要不你們之間可能會有更大的矛盾。”雖然王立按王立的建議做了,但是錯誤畢竟是錯誤,後來,因為市場調研數據的失誤,公司損失了一大筆錢,劉經理不得不引咎辭職。

深入分析:

真正偉大的人,並不在於他從來不犯錯,而在於犯錯之後,能夠快速而清楚地立即承認。承認錯誤絕非可恥或軟弱的行為;犯錯之後逃避責任,甚至嫁禍他人,才是卑劣的表現。說了一句謊言,就要用更多的謊言來掩飾,為了一次錯誤,就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彌補。

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所以當我們犯下錯誤時,本能的反應就是掩飾或是辯解,這往往隻能起到欲蓋彌彰的後果,錯誤一旦犯下,就像射出去的箭,不可能回頭,我們理性的選擇是自己拔出心口的刺,而不是任它在心口腐爛,與其最後被別人揭下麵具,不如自己揭去,後者失去的是麵具,前者失去的則是人格。

人難免會犯錯,但承認錯誤卻是一種偉人的勇氣,一個人所犯的錯誤越大,他邁出承認錯誤的這一步就越難,而越是在這種情況下,敢於說出這是我的錯誤的人,他的人格才越經受得住考驗。生命是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鮮花的,勝利不一定能得人心,而坦白直率往往卻能打動人。

掩飾辯白的好處是不用承擔錯誤的後果,就算要承擔,也因為把其它人也拖下水而分散了責任,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證據明明擺在眼前,還死不認錯的道理。此外,如果躲得過,也可避免別人對你的形象及能力的懷疑。可是,這都隻是表麵的現象,仔細想想,如果你犯的是大錯,那麼此錯必人盡皆知,你的狡辯隻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讓人對你心生嫌惡罷了。如果所犯之錯證據確鑿,你雖然狡辯功夫一流,但責任還是逃不掉,那又何苦去狡辯呢?如果你犯的隻是小錯,用狡辯去換取別人對你的嫌惡,那就更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姑且不論犯錯誤所需承擔的責任,不認錯和狡辯對自己的形象總是有很大的破壞性,因為不管你如何伶牙俐齒,你的逃避錯誤換得的必是“敢做不敢當”之類的評語。這以後,主管不敢信任你,別的部門的主管也“怕”你三分,同事們更因怕哪天你又犯了錯,把責任推得一千二淨,於是抵製你,拒絕和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認錯誤會成為一種習慣,也使自己喪失麵對錯誤、解決問題和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所以,不認錯的弊大於利。

正確做法: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麵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回避。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麵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相如手下的人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所以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隻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互相攻擊,像老虎一樣相鬥,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己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並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將軍對我如此寬容。”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廉頗也成為後人效法的承認錯誤的典範。

如果我們邁出認錯的第一步,也許從眼前利益來看,誠實認錯很有可能是要立即付出代價、獨吞苦果的,有時候碰到沒有肚量的主管,更會如此,但絕大多數的主管都會“高抬貴手”,人家都認錯了,還要怎麼樣?而且在心理上,你認錯,已明顯表示出主管與你位置的高低,主管受到尊重,再怎麼說,都要替你扛一部分的責任;何況你犯錯,他也有“督導不周”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