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
通過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就可以發現:凡那是些卓越的領導者,首先都是卓越的追隨者。正是在追隨的過程中,人才更容易被發現並擁有成為領導者的好機會。
“能服從人者,始能管理人。”英國文學家彌爾頓說過一句名言:“最能吃苦的人工作起來才最出色,最服從命令的人指揮起來才最有力。”如果你首先不願服從別人,那麼你永遠沒有領導別人的機會。古希臘政治家梭倫說過:“發號施令之前先應學會服從。”而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也說過幾乎與此相同的話:“隻有服從別人的人才能夠領導別人。這些話是至理名言。
因服從別人而脫穎而出、成為領導的人,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上可謂比比皆是。漢高祖劉邦最初隻是項羽的手下,對“西楚霸王”俯首聽命,後來卻打敗了項羽;宋太祖趙匡胤原來是後周的一員大將,後來黃袍加身,當了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參加反抗元朝的起義時,一開始也是郭子興手下的一名小卒,後來屢立戰功,步步高升,直至成為君臨天下的領袖。
關鍵時候要爭做主角,但爭當主角不是憑一時的衝動,而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首先要估計自己的能力,要對自己有充足的信心,當然這種自信不能是盲目的。此外要能處理好各種因當主角帶來的複雜矛盾,也就是各種人際關係,當然還要考慮到各種不測和意外,做好擔當相應責任的準備。
有些人拒絕服從別人,以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清高孤傲或是仙風道骨。但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使自己成為無人理睬的孤家寡人。一個不願跟隨別人、接受命令的人、既不可能獲得那些領導人物的賞識和重視,也不可能有效地領導和指揮別人。因為他的拒絕行為實際上具有“示範作用”,那無異在告訴別人跟隨別人是不好的。因此,也就失去了別人的跟隨。
正確做法:
某高校的一個老師在退休之後,想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結集出版。但是,由於年老車力衰,沒有精力再做這項工作了。於是,他一個學生自告奮勇承擔了這項任務。這名學生按老師的要求,對文稿進進編選,去掉那些帶有時代性的文章,並進行了一些校對、編輯性的工作,忙了將近兩年,最後終於把文集出版了。因為這名學生為導師奔忙,自己的研究隻得暫時停了下來。導師對此很是過意不去,他說:“沒有您的栽培,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所以,我為您做這些,是非常樂意的。”
“紅花雖好,還要綠葉扶持。”其實生活中總有很多情況下要求我們甘當配角。當你剛從事一次工作時,你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去做好配角,這是一種謙虛的態度,一種合作的態度。隻有當好配角,才能從主角那邊學到許多東西,也才能讓主角盡心,地傳授知識。而如果你上來就猛打猛衝,搶著幹,別人就會對你存有戒心,誰都怕這種人來搶飯碗。
作為配角,需要有樂於奉獻的團隊精神。他們要心懷團隊,誌存高遠,把幹好自己從事的事業,守好本職崗位,當成是一種責任。他們堅信,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自己甘當一片綠葉,同朵朵鮮花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去展現工作中的姹紫嫣紅。正因為這些同誌有一種團隊精神,因而他們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理解別人工作的重要,自覺幫助別人成功,使所在單位思想一致,高度團結,行動統一。
作為配角,要有正確的角色意識。配角應認識到,在一個團隊裏,必然會有台前和幕後之分,有前方和後方之別,不可能人人都站在顯處,不可能人人都是主角。當主角需要知識、才華、能力,當配角同樣需要智慧、覺悟和無私品格。配角當好了,就是對主角的支持、幫助,沒有配角的努力工作,主角的個人能力再強,也難以創出一個單位的榮譽,一項事業的成功。
作為配角,要有先人後己的道德風範。有的配角在一個地方、一個單位工作多年,有的在同一級別上多次交流換崗,卻毫無怨言,他們總是從別人的被提拔中發現他們的長處,從別人的進步中看到事業的發展,從而也就能夠坦然地把別人的成功看作是自己的成功,把部屬的成長看成是自己的慰藉,盡職盡責地推動事業的發展。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事事爭強好勝並不是強者本色,藏鋒露拙,韜光養晦才能在社會中為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藏身點。“該低頭時就低頭”,並不是為了達到目的而屈尊求辱的卑賤,而是一種智慧和曆經風塵洗練後的積澱。
93.戴著有色眼鏡看人
原一平的身高隻有一四五,是標準的矮冬瓜,其貌不揚,一直到二十七歲時,家裏窮得連中餐都沒得吃,親朋好友都認為他是無可救藥的廢人。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經濟處於最蕭條時期,他開始了自己的保險銷售生涯。他的上司對看到原一平的樣子就瞧不起他,有一次,他的上司說:“身材魁梧的人、相貌堂堂,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個子矮小的人,根本不可能幹好保險的。”同事們也嘲笑這個有些笨拙舌的人。但是原一平是一個很有誌氣的人,即使他窮得租不起房子,晚上隻得在公園睡覺,白天還是和其它的銷售人員一樣照樣去賣保險。在眾人的嘲笑中,他並沒有感到自卑,而是苦練推銷技能。後來,原一平創下連續十五年業績全日本第一,而且累積了二萬五千個準客戶,被尊為“銷售之神”,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不得不承認自己錯了。
深入分析:
有色眼鏡其實就是一種充滿了偏見的認識。人很多時候似乎缺少一份平和的心態,總是事先給人下一個定論,而把對方的種種言行都盡量歸結於這個定論。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就會違背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做出不符合實際的判斷。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習慣於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周圍的事情,然後無法挽回地墜入這樣的假想空間,於是世上出現了許多自大狂,偏激狂,和自以為是的人。
正確做法:
春秋時鮑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他們倆曾經合夥做生意,一樣地出資出力,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隻是他家裏窮啊。管仲幾次幫鮑叔矛辦事都沒辦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幹,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說話:“這絕不是管仲沒有才幹,隻是他沒有碰上機會。”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當兵參加戰爭而三次逃跑,人們譏笑地說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裏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啊!”後來,鮑叔牙當了齊國公予小白的謀士,管仲卻為齊國另一個公子糾效力。兩位公予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中,管仲曾驅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車搶先趕回國內,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也成了階下囚。齊桓公登位後,要拜鮑叔牙為相,並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堅辭相國之位,並指出管仲之才遠勝於己,力勸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齊桓公於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鮑叔牙所言,管仲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終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的所作所為在很多人眼中不是不能與其相交的。但是,鮑叔牙基於對管仲的了解和信任,不離不棄,才最終成就了管仲的威名。不管別人如何看待他們,他們之間的友誼則是透明的,所以才有這流傳千年的“管鮑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