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不與人主動交往
高偉在與人交往時總是等別人先向他打招呼,從來不敢主動找人聊一聊。比如,坐火車時,長達十幾個小時的車程,從起點坐到終點,雖然他感到無聊,但是他就是不給人先打聲招呼。由於覺得看書也沒勁,對望又很尷尬,所以每次回家他都隻能在火車上“閉目養神”,一路寂寞而過。
深入分析:
人際交往中適當保持積極的態度。很多人在人際交往中喜歡采取消極的、被動的退縮方式,總是期待友誼會從天而降。這些人,隻做交往的響應者,不做交往的始動者。要知道,別人是沒有理由無緣無故對我們感興趣的。因此,如果想贏得別人,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擺脫孤獨的折磨,就必須主動交往。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有兩點原因影響人們不能主動交往,而采取被動退縮的交往方式:
一方麵是生怕別人對自己的主動交往並不積極響應,從而使自己陷入窘迫、尷尬的境地,進而傷及自己脆弱的自尊心。而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因此,我們主動而別人不采取響應的情況是極其少見的。比如,如果有人勇敢地與你打個招呼,你會采取拒絕的態度嗎?
另一方麵,不能與人主動交往是與錯誤的觀念聯係的。比如,有的人會認為“先同別人打招呼,顯得自己低賤”,“我這樣麻煩別人,人家肯定會煩的”,“他又不認識我,怎麼會幫我的忙呢?”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害人不淺的誤解,嚴重阻礙了人們在交往中采取主動的方式,從而使你失去了很多結識別人、發展友誼的機會。
正確做法:
東漢末年,河南太守李膺名聲很大,是當時讀書人的精神領袖,就是與他見上一麵都感到榮耀,有的士人以被李膺接待過為榮,名為“登龍門”。當時另一位名士荀爽曾經去拜見李膺,借機替李膺駕了車,回去以後,高興地說:“今天才能夠為李先生駕上車呀。”李膺被人仰慕達到了這樣的程度。李膺輕易不接見客人。能夠得到他接見的人,或為當時的名士,或是他的世家通好。
孔融當時年僅十歲,跟著父親來到了都城洛陽。他在家鄉時就聽說了李膺的名氣,因而向父親吵鬧的去聽李膺。父親說:“我沒有什麼名氣,咱們和李家又沒有什麼親戚,哪能哪夠進去人家大門呢?”但孔融中偏吵著要去見見李膺。他對父親說:“我不主動去他家,哪到李先生會來我們家嗎?父親放心就是了,我自有辦法見到李大人。”
孔融到了李府大門前,守門人忙把他攔住,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帖?”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帖,隻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隻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是什麼關係,隻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衝衝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裏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麵,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係,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由於李膺如此誇讚,孔融“神童”的美名不脛而走,也開始逐漸為士林所尊重。少時成名的孔融開始步入仕途,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做過北海相等官職,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孔北海”。
西奧多·羅斯福說:“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係。”應該強調的是,要建立一個好人緣,織起一張人際關係網,你必須積極主動。光有想法是不夠的,必須將它化為主動與人交往的行動。一味地等待隻能使你錯失良機,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果想多結交一些朋友,你就需要主動地了解對方的興趣愛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交際的好機會。比如有朋友請你去參加一個生日聚會、舞會或者其他活動,你不要因為自己手頭事忙為借口,懶得動身前往——如果不是十分要緊的事的話。因為這些場合是你結交新朋友的好機會。又如新同事約你出去逛逛商店或者看場電影什麼的,你最好也不要隨便拒絕,這是一個發展關係的好機會。出現這種機會的時候,你要學會主動“出擊”,以真誠友好的方式把自己介紹給別人。
“嚐試是成功的先導”,這一觀點很正確。當你因為某種擔心而不敢主動同別人交往時,最好去實踐一下,不斷的嚐試,主動與人交往,慢慢地積累你成功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增強你的自信心,你的人際關係狀況越來越好。
80.說“我很忙”
李燕是一個喜歡自己獨處的人,不喜歡參加朋友的聚會,也不喜歡戶外運動,在她看來,隻是自家能夠過得快快樂樂的就好了。所以,當朋友需要她時,她經常以“我很忙”推脫。朋友打電話過來邀請她去打球,她會推說“我很忙”,自己要輔導孩子做作業;晚上,某個朋友因為傷心事想找你聊天解悶,她會推說“我很忙”,隻是為了不想錯過自己喜歡的電視劇。如此幾次下來,朋友會很知趣地對她敬而遠之,提起她時就會說:“李燕最近很忙。”一天,她與丈夫吵架了,想找個朋友聊天聊,結果電話打過去之後,她發現朋友也學著你的樣子說“對不起,我很忙”來拒絕了她。有一個朋友還說得說得不客氣:“你平時說忙,忙,忙,難道你比那些領導人還忙哪,平時找你,都說自己忙。”然後啪地掛了電話。這個時候,李燕終於體會到了是自私的“我很忙”造成了這種局麵,心裏感到特別的悲哀。
深入分析:
忙,所有的人都說在忙,‘忙’字已經是現在所有人的借口。常常有人會因為“忙”而漸漸疏離朋友;因為“忙”而冷淡了親人。“我很忙”,其實不是借口。難道真得忙得連看看父母也沒什麼時間嗎?難道真得忙得連老同學、舊同事都沒時間見個麵,敘敘舊嗎?
日常生活中,用一句“我很忙”或者有時再假惺惺地加上一句“對不起”來加以推托,會讓朋友非常的掃興和不快。如果你確實有很多事要做,而此時朋友有事請你幫忙,雖然那樣會耽誤你的時間,如果你想著朋友需要你,想著你應該幫助朋友,你自然會把一些自己不太重要的事先放一邊而不是敷衍了事。
正確做法:
山東某師範的陳教授年輕有為,剛剛三十八歲當上了院係主任。作為一個係的主任,他自己既要給本科生上課,還有自己帶的研究生,加上平時的院係工作,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令人奇怪的是,就是這麼一個大忙人,與妻子的感情非常的好,是很多人公認的“浪漫之家”:晚上,沒有應酬的時候,他會抽出時間陪妻子去散步;周日的時候,他會陪著妻子去逛街;回到家裏,他會與自己的小兒子玩耍。為了盡孝,他還每年讓自己的父母和嶽父、嶽母每年來自己家住上一段日子。陳教授的舉動,給他的學生以很大的影響,很多他教過的學生在多年後仍然記得陳教授那種無論多忙也不疏遠家人的處世方法。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要盡量少說“我很忙”。首先要能熱心幫助朋友,滿足他人的願望,要知道,很多事情光靠自己一個人是難以完成的。盡可能地幫助他人,也一定能得到他人無私的幫助。其次,要多抽時間關懷一下自己的家人。對父母不妨“常回家看看”,或者不時打個電話問候一下爸媽。
如果“我很忙”是一種事實,可能跟你沒有學會正確處理事務的方法。有的人做事分不清輕重緩急,頭腦裏塞滿了各式各樣的事,當朋友有事相求時,雖有心相助,但自己無法分身,所以隻能無奈地對朋友說聲“我很忙”。如果你屬於這種情況,就會學會清醒地分清事情的大小,這樣你就會瀟灑地說:“我有空”而非“我很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