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1 / 3)

74.喜歡推卸責任

春秋時期,季氏是魯國的豪門貴族,勢力甚至超過了國君。孔子的弟子冉求和子路在季氏那裏做家臣。季氏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又想去攻打緊鄰自己領地的顓臾。這當然是非正義的戰爭,所以孔子一聽說這事就譴責冉求和子路沒有盡到責任。冉求推卸責任說:“那都是長官的意思,我和子路都是不同意的,可有什麼辦法呢?”孔子於是反感地批評說:“任一份職就要盡一份力,輔佐別人就要盡心竭力。見到主人有危險而不知盡忠,眼睜睜地看著他往火坑裏跳,往山崖下掉卻袖手旁觀,這難道是正確的態度?何況,老虎、兕牛出了籠子,龜甲、美玉毀在了匣中,這難道不是管理者的責任嗎?”最後,孔子一針見血,批評冉求說:“君子最痛恨那種不直說想要做什麼卻一定要找此借口來掩飾的人。”

深入分析:

有些喜歡推卸責任的人,一遇到問題就把自己的責任推得幹幹淨淨,這種做法勢必引起旁人反感。沒有哪一個人喜歡替別人背黑鍋。推卸責任的人本身就不受人尊敬,這樣如何在職場中建立個人品牌?這樣的人,天長日久往往麵臨人際關係的危機。同時,相互推卸責任的危害猶如毒瘤,會在組織裏形成一種逃避責任的氛圍,再沒有任何人願擔負重大責任,或者承認錯誤。

愛默生說:“責任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它是一種偉大的品格,在所有價值中它處於最高的位置。”科爾頓說:“人生中隻有一種追求,一種至高無上的追求——就是對責任的追求。”

正確做法:

武漢某大廈還是在民國初年建造的,已經很舊了,一天,居住在這所大廈裏的人收到一封來自英國某家建築設計所的信,信中說,這座大廈是他們在幾十年前設計建造的,在收到信後,這座大廈已超建築設計年限,因而樓房已有安全隱患存在,為了安全起見,建議必須翻新重建。信中還說,作為該樓的建築設計所,他們有責任將此消息加以通知,在全世界,對其他超過設計年限的樓房,他們也會個個加以通知的。

上麵的故事,在我們有些人看來,簡直就是不可能發生的,但這是真實發生的故事。縱看世界各國,每個優秀的民族都是責任意識很高的民族,日本鬆下電器公司,美國的微軟公司、IBM公司等這樣的大企業也最強調員工的負責精神。

美國最著名的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廣為傳頌的校訓隻有三個詞:責任、榮譽和國家。很明顯,“責任”這一詞排在第一位,這所紀律嚴明、競爭氣氛濃厚的學校,理念就是:一個負責任的軍官才是有競爭力的軍官,有競爭力的軍官才能為榮譽和國家而戰。營救駐伊朗美國大使館人質的作戰計劃未能取勝後,當時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在電視裏鄭重聲明:“一切責任在我。”僅僅因為上麵那句話,卡特總統的支持率驟然上升了10%以上。類似的例子還有,杜魯門當美國總統的時候,在辦公室掛了一個牌子:“責任到此為止”。每位主管都應該理解和接受這句座右銘,因為員工對一個主管的評價,往往決定於他是否有責任感。勇於承擔責任不僅使下屬有安全感,而且通過自己的勇於負責的榜樣作用,使下屬進行反思,進而發現自己的缺陷,勇敢地承擔起應該擔負的責任。

隻有敢負責任的人,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由享受快樂的時光,自在完成自己的夢想。隻有這樣,才能收獲,才能發展。要麼去改變,要麼就接受。如果事情是這樣,這就是我的決定。做一個負責任的人,需要勇敢。但這樣做到了,就一定能贏得人們的信賴、尊敬和擁戴。

責任,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從我們出生開始就已擔負的使命,它伴隨著每一個生命的始終。事實上,隻有那些能夠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資格獲得更大的榮譽。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或者一個不負責任的人,首先失去的是社會對自己的基本認可,其次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

75.做事不為別人著想

在某小區裏,有一家住戶經常在夜裏放迪斯科音樂,有時10點多開始,有時11點多開始,一直放到深夜一兩點點,並且隻有一兩張碟來來回回反複地放,聲音很大,樓道都被振動了。領居向管理處反映,管理處說去調解,一點用也沒有,晚上照放。這種人隻為自己快樂毫不考慮他人的做法非常讓人討厭。

深入分析:

想想別人,就是為別人著想。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隻為自己,不顧別人,不為別人著想。如果每一個人都隻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考慮,從主觀上講,也許對自己暫時有利。但從客觀上看,卻未必真正對自己有好處。因為,如果大家都是隻為自己著想,不考慮別人,其結果,很可能對自己也不利。而如果大家能處處想到別人,為別人考慮,那對自己也將大有好處,才能成為大家歡迎的人。

正確做法: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盲人在夜晚走路時,手裏總是提著一個明亮的燈籠。人們很好奇,就問他:“你自己看不見,為什麼還要提著燈籠走路呢?”盲人說:“我提著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同時別人也容易看到我,不會撞倒我。這樣既幫助了別人,也保護了自己。”這個故事的道理也很淺顯易懂:遇到事情,一定要肯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著想某種程度上也就是為自己著想。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學會為別人著想非常重要。“能為別人著想,是天下第一等學問”,人生有涯,做人的學問無涯,而在如何做人上,能夠為別人著想的人,才能成為人生路上的成功者。

為別人著想,是寬容,是愛心,是一種胸懷,一種博愛,一種境界。在為人處世中切記,千萬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要考慮到他人的感受與立場。

比如一個汽車司機,隻圖自己方便,不考慮別人,胡亂停車,把車停在很窄的馬路邊上,造成堵車,就會給別人帶來麻煩,很不方便。如果別人也這樣做,他同樣也會感到不方便。所以,中國有句老話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這句話是飽含哲理的。

韓國大企業家金宇中在他的《賺遍全世界》一書中說:“人人需要幫助,不是這件事就是另外一件事,不是此時就是另外某刻。”一個社會中的人,如果大家都隻為自己,不想想別人,這個社會就會不成樣子。反過來,如果大家都能為別人著想,把方便讓給別人,這個社會肯定是美好的,對誰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