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2 / 3)

深入分析:

承認自己某種知識的缺乏並不丟人,為了要自抬身價而不懂裝懂,一旦被對方看穿,反而會令對方產生不信任感而不願與你交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

不恥下問是學習之本;廣納言路是發展之根;虛心求教是壯大之需,不懂裝懂是自欺欺人。

一個人應該用誠實、謙虛的態度去對待知識,對待別人。不懂裝懂自欺欺人的做法既會妨礙自己的求知進步,又會貽笑大方。

正確做法: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華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學者。他一生中數十年如一日地刻苦學習,從幼年起,就熱愛讀書。當時他家裏窮,買不起書,於是就向藏書的人家借書,抄寫後再按期歸還。由於他守信用,人家才肯借書給他,使他能夠遍覽群書。20多歲後,宋濂讀書更加勤奮了。但由於沒有名師指點,遇有問題常常得不到解決,他就步行一百多裏路,去向名師吳萊請教。他請教的這位老前輩是位大學者,對學生要求很嚴厲。對學生有時大聲嗬斥。為了真正學到東西,宋濂在向他請教時,每次都十分恭敬地提出疑問,並躬著身子側耳傾聽。遇到吳萊生氣的時候,他的臉色更加恭敬,禮節更加不敢疏慢。由於他虛心求教,宋濂跟著這位老師學到了很多知識,後來終於在學術上做出了卓越貢獻。他主修《元史》,還寫了大量優美的散文,著有《宋學士文集》。他寫作的《送東陽馬生序》,被作為一篇虛心求學者的範例選在了中學語文課本中。

愈是愛表現的人,愈是無法精通每件事。他們萬事通的樣子不僅欺人而且自欺,因而不再去虛心學習和傾聽。他們從不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交朋友應該是互相取長補短,別人比自己精通的地方就應虛心求教,這樣自己才會進步,即使是自己很精通的事,也要以很謙虛的態度來展現實力,這樣才能贏得人心。

謙虛的態度是指對於自己專精的事物,不妨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見,隻是說話技巧要高明。

在一個高度複雜的信息時代,每個人所吸引的知識都不可能包羅萬象。若不以虛心的態度與人交往,如何能夠受到大家的歡迎?凡事都自以為是的人,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不懂裝懂就是無知,不利於交際範圍的擴展。這樣的人在社會中永遠都是不受歡迎的一類,不懂裝懂和自作聰明的處事方法會毀掉一切剛剛興起的事業,使人們失去對你的興趣和信任。在知識淘汰率如此之高的時代,不懂裝懂的人隻能停滯不前,最終被社會淘汰。

56.猜疑過重

某高校的王教授與張教授是一對好不容易走到一起的再婚老年夫妻,他們都遭受過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特別珍惜這遲來的幸福。每當黃昏,兩人手牽手漫步於江邊,暢談各自的工作、生活和理想。在生活中,相互體貼入微,尤其是王教授,為了讓張教授集中精力搞好科研,他放棄了不少休息和娛樂時間,幾乎包攬了所有的家務,還利用自己社交廣、朋友多、信息靈的優勢,在寒暴假幫助張教授的公司聯係業務。張教授也經常利用出差的機會買王教授喜歡的書法用品、書法作品送給他。二人在事業上相互幫助,各自的事業都達到了人生的頂峰。

二人是再婚,卻能如此相濡以沫,令同事、朋友們都很羨慕。但當他倆共同走過一段美好的時光之後,家庭矛盾就凸顯出來了。有一次,鄰居劉教授借了王教授4000元急用,不久劉教授還給王教授時,恰好王教授不在家,於是就還給了張教授。但事後張教授卻忘了把此事告訴王教授。王教授十分生氣,他認為與之相濡以沫的妻子正在悄悄地隱匿家庭財產,一定另有意圖,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他開始猜疑起妻子來。

夫妻之間一旦失去信任,家庭矛盾就會越積越多,最終成為難以解開的死地。終於張教授拿走了家裏的現金、債券、存折、戶口,這成為二人的婚姻走向終端的導火線。二人在財產的分割上互不相讓,誓死相拚,最終對簿公堂,反目成仇。結果5年“馬拉鬆”式的官司,耗盡了教授夫婦的寶貴時間和精力,使本應達到事業頂峰的夫妻落到了兩敗俱傷的慘境。

白發蒼蒼、老態龍鍾、憔悴不堪,其實也才剛過60歲的王教授痛心疾首地對別人說:“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老伴,也是事業上的好幫手,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如今鬧到如此地步,真是得不償失啊!唉,都是猜疑心害了我們。”

深入分析: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就有很多關於猜疑的教誨,如:“疑鄰偷斧”、“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麵不知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等等。

可見猜疑對我們每個中國人影響之大,誇張一點,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劣根性。但是如果我們的“理解萬歲”是建立在猜疑基礎之上的,永遠不可能有“理解”,何談其“萬歲”。要摒棄猜疑,必須對猜疑有全麵、深刻的認識,那麼什麼是猜疑呢?

猜疑是一種基於對他人不信任的而產生的不符合事實的主觀想象,是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攔路虎。具有猜疑習慣的人與別人交往時,往往抓住一些不能反映本質的現象,發揮自己的主觀想象進行猜疑而產生對別人的誤解,或者在交往之前對某人有某種印象,在交往之中就處處用這種習慣效應與對方接觸,對方一有舉動,就對原有成見加以“對號入座”。

雖然猜疑習慣有種種表現,“但我們可以發現其共同的特征,即沒有事實根據,單憑自己主觀的想象,抓住“皮毛”,忽略本質,片麵推測;從不懷疑自己的判斷,隻是相信自己,輕易懷疑他人,挑剔他人。具有猜疑習慣的人往往會把自己置於一種苦惱的心態中,對別人采取不信任的態度,嚴重的甚至對自己的感受也產生懷疑。猜疑習慣往往導致心理偏執,這種人常常敏感固執、謹小慎微,事事要求十全十美。這樣不僅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

正確做法:

戰國時代,魏文侯派樂羊子率兵攻打中山國。樂羊子的兒子在中山國做官。中山國利用樂羊子的兒子樂舒勸樂羊子退兵。樂羊子采取的戰爭策略是圍而不攻。有人就說樂羊子為了保護兒子才不發動進攻的。魏文侯不為流言所動,反而為樂羊子建造宮室。樂羊子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下令進攻。中山國見無計可施,便殺了樂舒,煮成肉羹送給樂羊子。樂羊子麵不改色把肉羹吃了。樂羊子大破中山國,得勝回朝,魏文侯大擺慶功宴。宴後,魏文侯送給樂羊子一隻箱子。樂羊子打開一看,裏麵全是指責他圍而不攻的奏章。樂羊子激動地說:“打敗中山國都是大王的功勞,沒有大王的明察和氣度,不可能有今日的勝利。”

因猜疑造成的人間悲劇,在我國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從很多古代的曆史劇中可知,從古至今,從宮廷爭鬥到民間小事,猜疑不知製造了多少血淋淋的故事,它給我們個人、國家和民族帶來了難以估量的精神折磨和財富的損失,它給人的刺傷可達到讓人心力交瘁乃至精神失常的程序。

“疑心生暗鬼”,如果一個人無法克服猜疑,就必然會被這條無形的繩索所捆綁,而走向人生的敗局;而一個民族無法摒棄這種劣根性,就必然人心分裂,國不複國。

那麼,如何逃離猜疑的枷鎖呢?

第一,優化個人的心理素質。拓寬胸懷來增大對別人的信任感,以理性來壓製不良感性。

第二,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隻有擺脫錯誤思維的束縛,走出先入為主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證實和不能自圓其說的情況下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