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2 / 3)

畢業於名校、能力出眾的李海剛到單位工作時,為了突出自己的能力,不僅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還處處幫助同事。一開始,同事們還很喜歡他的,可後來他發現同事們個個都疏遠他,部門主管也時常刁難他,這讓他一頭霧水。

後來李海聽到同事在背後的“議論”才發現,自己在他們眼裏“總愛顯示小聰明,看似幫助同事,實則在為自己的功勞簿上添功”。同事小陳說:“他這個人雖然沒有害人之心,但太過於表現自己了,總把別人看成自己的競爭對手,而想方設法壓倒別人,特別是有領導在場的時候他更這樣。那次,我的電腦遇到了一個小問題,我叫錢姐幫忙,當錢姐正在幫我做事的時候,李海卻跑過來搶了錢姐手裏的工具修起了電腦,還說‘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做,你真笨’。雖然電腦修好了,但我心裏一點也不舒服。”

深入分析:

有很多人想靠自作聰明來顯示一下自己的優勢,孰不知,此為拙劣之舉。世上的人不傻,請不要自作聰明,以為自己比別人總多一點智慧,總愛顯露出來。

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就得處處爭強好勝,把自己的能耐表現出來。但他們沒有想到“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總愛顯示自己的小聰明隻能引起他人的反感。而正確的做法是,幫助他人要有誠心,表現能力要不溫不火。

正確做法:

西奧多·羅斯福在紐約州當州長的時候,表現得猶如一個出色的外交家:他和那些政治活動家們保持良好關係的同時,又成功地進行了不合他們心意的改革。他是這樣獲得成功的:每當任命一個人擔任什麼重要職務的時候,他總是邀一些政治活動家共同商討。“首先,”羅斯福說,“他們會推薦明顯不適宜的候選人。我對他們講,任命這個人政治上是不適宜的,因為社會輿論通不過。隨後,他們又向我提出另一個人選,但對這個人既說不出他的長處,也找不到他的短處。通常我就說,輿論界不希望這種人占據這個位置。我請他們另舉賢能。第三個候選人比較合適些,但仍不完全合適。最後我對他們表示感謝並請他們再考慮一下,於是他們就提出了我自己選中的那個人。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的同時,我宣布了對這個人的任命。我對政治活動家們說,為使他們滿意我盡力而為了。現在該論到他們助我一臂之力了。他們也沒忘記我對他們的幫助。在需要的時候,他們支持了我提的候選人。”

羅斯福雖然對人事的任命有自己的主見,但是他從來不顯示自己的聰明和主張,總是讓政治活動家們感到這是他們自己推選出的候選人,體現了他們的意圖。

有時候,不妨給別人一個表現他們聰明的機會。即使是你的好朋友,他們也不願聽你在那裏自吹自擂,表現你的聰明。有時,把你自己的想法說成是別人的創造,給他一些優越感,未嚐不可。一有機會,每個人都要滿足一下自己的表現欲。當別人超過我們,優於我們時,可以給他一種超越感。但是當我們淩駕於他們之上時,他們內心便感到憤憤不平,有的產生自卑,有的嫉恨在心。所以,我們都要謙虛地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物,鼓勵別人暢談他們的成績,自己不要喋喋不休地自吹自擂,表現出別人聰明來。每個人都有相同的需求,都希望別人重視自己,關心自己,為什麼不肯犧牲一點點,隱藏自己的智慧,讓別人表現他們的聰明以得到愉快的體驗呢?

37.與人交往要避免爭辯

看了《易中天品三國》的節目後,小於與小宋爭論起來。小於堅持曹操是奸雄,而小宋認為曹操是一個大英雄。小宋說:“英雄就是英雄,幹嗎說人家奸詐阿?李世民不奸詐麼?李世民為了當皇帝殺了自己的兄弟。劉備不奸詐麼?劉備為了取西川,奪了同宗劉璋的地盤。打擊政敵,都是兵不厭詐,根本沒有道德的。”小於說:“奸雄就是奸雄,曹操有他奸詐和小人的一麵。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連好朋友也可以殺死,不是奸雄是什麼?”小於又說:“曹操並沒有篡漢,至少沒有自己稱帝。就算稱帝也比當時腐朽的漢王朝強百倍。曹操幹了好事,卻背上罵名。這分明是三國演義羅貫中故意栽贓陷害,讓無數不知道曆史真相人相信了羅貫中的流言蜚語。”就這樣,兩個人越說越激動,爭得麵紅耳赤。

深入分析:

與人爭辯的損失是無窮的,真正洞明世事的人不會與人爭辯得麵紅耳赤。在與人相處要友善,說話態度要和氣,要讓人覺得有親切感,雖然有時候大家的意見暫時不能統一,但是個人有意見可以保留,對於那些原則性並不很強的問題,沒有必要和人爭辯得你死我活。即使是有了一定的級別,也不能用命令的口吻與別人說話,更不能用手指著對方說話,這樣會讓人覺得沒有禮貌,讓人有受到侮辱的感覺。

的確,有些人的口才很好,如果你要發揮自己的辯才的話,可以用在與客戶的談判上,不要用在與同事或下級之間的爭辯上。如果一味好辯逞強,會讓同事們對你敬而遠之,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中你就成了不受大家歡迎的人。

明白的說,和一個聰明人爭辯,如果他是對的,所以你即使“贏”了,你也是錯的,因為你本來就是錯的。和一個白癡爭辯,因為他是錯的,所以即使你“贏”了,你也是敗了,因為他根本不會理解你說的。很多時候呢,所謂爭辯不過是在結果既定的情況下做總結報告而已。

爭辯並不會改變或者創造任何東西。如果你真想贏得什麼,可以去爭取,不是徒費口舌去爭辯而得到的。由爭辯取得的一時勝利,實際上是損失慘重的勝利。

正確做法:

1688年英國建築師雷恩爵士為西敏斯特市設計了富麗堂皇的市政廳。然而市長並不滿意,事實上他很緊張。他告訴雷恩他擔心第三層樓不安全,會整個崩塌下來,壓垮他在二樓的辦公室,他要求雷恩再加兩根石柱來支撐。雷恩這位首屈一指的工程師,很清楚市長的恐懼是無稽之談。但是,他與市長爭辯了嗎?沒有。聰明的雷恩不會那樣做的。他按照市長的要求,建造了兩根石柱,市長對此感激萬分。一直到多年以後,工人在高高的鷹架上才看到這根石柱沒有頂到天花板。石柱是假的,不過是雙方各取所需,市長可以鬆一口氣,而後世將會了解雷恩的原始設計是成功的,石柱並沒有必要。

《孫子兵法》雲:“兵貴勝,不貴久。”交談水平高低的評價標準是通過交際,是否達到了自己的目標,而不是與人爭個麵紅耳赤。在現實生活中,想要借助爭辯證明觀點或贏得勝利,是一種很難把握的過程,你可能無法確定與你爭辯的人究竟是受到了什麼影響,或許表麵上他們禮貌的同意你,內心卻痛恨你。

你得了解到,言語不值什麼錢。每個人都知道爭辯得火熱時,為了支持自己的主張,我們什麼話都說得出來。我們會引用《聖經》中句子,提出無法驗證的統計數字來論證自己的說法。但是,又有誰能夠被這種言語所說服的?

在爭辯中,如果你所說的話不經意冒犯了他們,你的言語有可能被任意詮釋。即使是最好的說謊也缺乏堅實的基礎,想想看,我們是不是常常在同意一個人的言論之後,往往又轉回自己當初的意見?這全是由於習慣的問題。

懂得怎樣說話的前提和基礎是懂得人心、人性。但你若不懂人心、人性,即使背下多少書本中的多少“教條”,也是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