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有三說,巧說為妙。”誰也不能否認,說話是一門高深的藝術。盡管每個人都長著一張嘴,說出來的效果往往有天壤之別。同樣意思的話,出自不同人的口,味道效果往往大不一樣。同樣意思的話,你這樣去說還是那樣去說,結果也往往迥異。為了搞好人際關係,說話就要使人感到好聽受用。比如要學會順情說好話,力避爭辯,要學會對什麼人說什麼話等。
有其他一些辦法遠比爭辯的辦法更為奏效。將你的想法展現出來的威力,在於你的對手不需要防衛自己,因此可以敞開胸懷接受說服。讓他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你的主張,遠比爭辯有力多了。
38.表現過頭壞處多
邁克爾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職員,平時工作積極主動,表現很好,待人也熱情大方。但一天,一個小小的動作卻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那是在會議室裏,當時好多人都等著開會,其中一位同事發現地板有些髒,便主動拖起地來。而邁克爾似乎有些身體不舒服,袖手旁觀,一直站在窗台邊往樓下看。突然,他轉過來,一定要拿過那位同事手中的拖把。本來差不多已拖完了,不再需要他的幫忙。邁克爾卻執意要求,那位同事隻好把拖把給了他。
剛過半分鍾,總經理推門而入。他正拿著拖把勤勤懇懇、一絲不苟地拖著。他如此做的一切原因似乎不言而明了。從此之後,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太假,開始有意無意地疏遠他。
深入分析:
威廉·溫特爾說:“自我表現是人類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人類喜歡表現自己就像孔雀喜歡炫耀美麗羽毛一樣正常。但刻意的自我表現就會使熱忱變得虛偽,自然變得做作,最終的效果還不如不表現。
嘴是用來吃飯、說話的,除此之外別無它用,但偏偏有許多不該發生的事都是出自於這裏……
每個人都喜歡別人認為自己聰明,有才華,能幹,因此,很多人言談舉止之間,總是有意無意顯示一下自己某方麵的優勢。
為人處事有自己的原則和標準,但是又要避免產生矛盾。一個真正成熟有修養的人,應該必得收斂自己身上的棱角和鋒芒,也應該懂得擺正自己的良知和責任,形成自己符合的潛規則。
正確做法:
曆史上常有這樣的事情:偶然的機遇,會使一個默默無聞的平庸小人,驟然成為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清代巨貪和珅雖是公認的巨貪,但其發跡是與他能夠抓住機會恰當表現自己分不開的。和珅,字致齋,原為正紅旗滿洲人,鈕祜祿氏,其父曾任副都統兼三等輕車都尉。但到和坤時,家道已趨衰落。和坤19歲承襲三等輕車都尉,3年後被授為三等侍衛,旋即挑補粘竿處侍衛,即管理皇帝鑾輿的侍衛。這在當時“正途”出身的官僚看來,仍然是一個卑賤的差使。
粘竿處侍衛雖然位卑但可親近皇帝,從而使他得到了意外的發跡機會。有一次,乾隆偶然要出行。因事出倉猝,傘蓋等儀仗一時未備。乾隆很生氣,厲聲喝問:“是誰之過歟?”太監及侍衛各員一時惶恐,不知所措。和坤則應聲答道,“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乾隆聽其聲音洪亮,又見其儀態清雅,怒氣稍減,喃喃自語:“這班人中竟有如此聰慧之人!”從此,和坤在乾隆心目中留下了一個印象,運氣接踵而來,得以步步高升。
表現自己要分場合、分方式,不要使人看上去矯揉造作,很是別扭,好像是做樣子給別人看似的,這樣就會讓人覺得太假,反而不好。學會在合適的時間、全適的地點,適當地表現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要把握適度表現的原則,要做好以下幾點:
1.凡事堅持自己的觀點,但是不要過於固執,“求同存異”是最好的調節方法。
2.不要認為事情都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要知道很多事情都在兩種極端之間遊離。
3.不“以人廢言”,最好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4.不要把自己太當人,也不要把自己不當人,必要的時候,把別人當成自己,把自己當成別人。
5.即使對別人有意見,也要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表情,不要直接告訴別人“我很討厭你”。
6.即使一件事情99%都是你做的,也要把99%感激的話送給那些做了1%工作的人。
7.逢人隻說七分話,但是你自己要心中有數。
8.意識到剛剛起步的新人不熟練,這時你不妨也想想自己剛開始時的手足無措和內心的緊張。
39.說話不太顧及別人的感受
周瑜死後,魯肅把龐統舉薦給孫權,孫權看這個人長得“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心中就很不喜歡。於是,孫權便問他:“你所學的東西主要是什麼呢?”龐統回答說:“不必拘謹,隨機應變。”
孫權又問他:“你的才學比起周公瑾來怎麼樣?”龐統則笑著說:“我所學的東西與他大不相同。”孫權生平最喜歡周瑜,見龐統對其有輕視之意,心下又是老大的不痛快,便對龐統說:“你先退下吧,等用得著你的時候再來相請。”龐統自知沒有能夠打動孫權,隻得長歎而去。
深入分析:
有些人說話從來不考慮別人感受,讓人厭惡至極。有些人就喜歡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想到哪裏就說到哪裏,從來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隻想著自己把心裏憋的話說出來心裏痛快,但卻不會意識到當自己說出那些話的同時也傷害到了別人,就算說者無心但聽者卻有意。
做事情也是一樣,總是用什麼“清者自清”來應對別人,一次兩次也就算了,但不能每次都這樣,人總要長點記性,即使是你性格本身就是這樣,但在說話做事情的同時最起碼要經過一下大腦。畢竟我們要與人相處,需要贏得人緣。
正確做法:
作家梁曉聲在中央電視台講過一個美國老太太的故事。他在美國時,有一次要橫穿馬路,紅燈亮了,但左右並沒有汽車,他身邊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靜靜地等候綠燈。他問老太太:“現在沒有汽車,為什麼不走過去?”老人回答說:“也許我們身後那棟房子裏,會有一個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見我們走過去,以後照我們的樣子橫穿馬路,也許就得出事。”這位美國老太太講話時,就很注意梁曉聲的個人感受。這位老太太大可對橫穿馬路的人批評一番,但這種做法除了惹人反感之外恐怕不會有太好的效果。這位老太太抓住人人擁有的對孩子的“正常”的愛心入手,打動了梁曉聲的心,喚醒了他內心的良知和愛心,讓他對此事念念不忘。
為了確保交往的成效,就必須重視別人的感受,注意情感產生的程序化特點,尋找最恰當的方式,來傳遞交際信息。能夠有意識考慮別人的情緒和感受,創造良好的交際效果和人際環境,這不僅僅是交際中的形式問題,也不僅僅是人際交往的藝術手段問題,而是體現了現代社會中人的價值觀念和素質水平。
有人說,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的成功,隻有15%是靠專業技術,85%靠為人處世。擁有成功人際關係的關鍵是了解他人的感受,然後做出適當的回應。如果一個人活在自己的獨立的世界裏而不和外界接觸,隨便你怎麼說怎麼做都不會傷害到其他人,別人才懶得去提醒你,不過既然你生活在這個無處不與人交流的世界上,自己的言行舉止就應該有所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