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裏,幾乎沒有哪一刻、哪一件事是媽媽不嘮叨的。早晨鬧鍾剛響,眼睛還沒有睜開呢,就聽見媽媽在廚房裏大聲喊:“鬧鈴都響半天啦,怎麼還不起?一會兒又該遲到了。”早餐桌上,媽媽肯定要問:“作業和課本都帶全了?沒忘拿什麼東西吧?鑰匙要收好,別弄丟了。”趕緊背起書包去學校。家門關上的一刹那,還聽得見她的叮囑從身後飄來:“上課好好聽講,別走神。過馬路要注意安全,放學早點回來……”

如果沒有什麼事可挑,她就提兒子的功課。兒子從學校回來一踏進家門,門還沒關上,她就喊道:‘你不覺得應該先去做功課嗎?’兒子也是逆反心理,一氣之下,就偏不做功課。由於媽媽這樣嘮嘮叨叨地一天到晚,把兒子折磨得快要發瘋了。

深入分析:

《新華字典》裏的解釋很簡單:“嘮叨,指翻來覆去、沒完沒了地說。”這個定義既準確又精煉。在小事上嘮叨,有人解釋為:“在小事上嘮叨,就是對看不慣的事情反複不停地說,明明不管用,還是忍不住要說。”說的真是精辟!

你身邊有愛對小事嘮叨個不停的人嗎?據調查發現,絕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可見,嘮叨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最起碼沒有人瞪大眼睛問我:“什麼是嘮叨?我從來沒有遇到過。”

對於已婚男人來說,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妻子的嘮叨了。生活邋遢了要被嘮叨,不做家務要被嘮叨,錢掙少了要被嘮叨,事業不求上進也嘮叨,至於回家晚了不打電話、忘記結婚紀念日和老婆的生日,那更是沒完沒了,甚至載入“曆史檔案”,每當心裏不順時就翻出來數落數落。這個時候,男人真想拿一塊膠布把女人的嘴封上,要不就找個地洞躲起來。

美國人房龍在《寬容》的序文中說守舊老人的嘮叨阻擋了人們走向山外的腳步,另一位美國人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老人的嘮叨並沒有使他得到什麼有用的東西。

世間若是充滿了對小事的嘮叨,這世界一定不是那麼可愛了。

正確做法:

有一位妻子向朋友訴苦,家裏東西壞掉後,讓丈夫去修理,丈夫答應修,卻老是拖下來不做。要他找修理工來修吧,一來覺得太費錢,二來覺得別人不如他修得好,對修理工不放心。總是阻止她找。結果到關鍵時候要用東西時,卻因丈夫並沒有把東西修好給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為此,兩人經常吵架。

起初,這位朋友認為是那位丈夫太懶惰,不負責任。後來朋友與丈夫交談才知道,原來這位妻子太愛嘮叨,丈夫對妻子的話根本沒聽進去過,隻會“嗬”一聲。朋友建議他們定個協議,當家裏有東西需要修理時,就給他15天的時間去修,而且把日期記在日曆上,免得到時找借口說忘了,妻子盡量不要再提及此事。一個月以後那位妻子很開心地告訴朋友,隻有一次東西壞了丈夫實在沒有修好才由她找工人來修的。

人的語言猶如國家發行的紙幣,過多會變得貶值的。人應理性地思考,然後說話,不要讓嘴巴控製大腦,該嘮叨的時候嘮叨,不該嘮叨的時候也嘮叨,大事也嘮叨,小事也嘮叨,這樣隻會使你的話變為無效,甚至產生不良效果,因此,要謹記嘮叨害處多,管住自己的嘴巴,在想要在小事上嘮叨時,咬緊自己的舌頭。

根據嘮叨的原因,我們可以把在小事上的嘮叨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關愛式嘮叨。這種嘮叨主要是出於愛和關心,一方麵想要知道與所愛的人有關的情況,另一方麵則生怕哪一點沒有說到、照顧到,對方會忽略什麼事情。這種嘮叨當然沒什麼不好,因為妻子的語氣通常是和風細雨式的,充滿了令人愉悅的情感關懷。比如,“今天上班累不累呀?趕緊喝碗湯吧,我專門為你煲的。”“多穿點衣服,天氣預報說要變天,小心著涼。”“你怎麼又忘記吃藥了?醫生說隻有按時服藥,才能保持血壓穩定。”這種嘮叨盡管無害,但也要適可而止,太多了不免讓人心煩,甚至覺得是一種累贅。

第二,祥林嫂式嘮叨。魯迅的筆下,再次失去丈夫和家庭的祥林嫂重回魯鎮,變成了一個絮絮叨叨的婦女。“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雪天野獸在深山裏沒有食吃,會到村裏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她全然不理會別人的眼光,隻是直著眼睛,講著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仔細觀察,我們身邊也不乏這種隻會嘮叨自己故事的人。小麗下班回家,經常向丈夫說老板多麼可惡,總是懷疑員工偷懶不幹活。鄰居馬大爺最喜歡在飯桌上對孩子抱怨菜價貴,說以前他做學徒的時候,吃一頓涮羊肉才花5塊錢!兒孫滿堂的袁奶奶,孩子們一來,她就不厭其煩地訴說自己每天早晨頭怎麼暈,夜裏怎麼難受睡不著覺,樓上裝修吵得她心裏咚咚直跳。孩子們要帶她去看病,她又不願意。

這種嘮叨,其內容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它傳遞出嘮叨者的一個心理需求——需要被關注,希望得到認可或支持。妻子上班很辛苦,想得到丈夫更多的關心;老大爺對社會現象不滿;老奶奶一個人孤獨寂寞……他們嘮叨的又何止是一棵菜和一點點身體病痛!

第三,控製型嘮叨。這種嘮叨最多見,也最可怕。就像前麵的定義所說,嘮叨首先傳遞出嘮叨者的不滿情緒,對配偶不滿,對孩子不滿,或者對社會不滿。因此嘮叨帶給人不愉快的感受,或者使對方因為受到指責而感到沮喪和生氣。

在對別人感到不滿的基礎上,這種嘮叨還表現出對他人行為的控製和命令,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此時嘮叨的內容充滿了命令和指揮的語句,像“把電視關上,作業沒寫完不許看電視!”“怎麼又把煙灰彈得到處都是,趕快擦幹淨!”等等。

過分嘮叨實質上是在幹涉和剝奪對方思想和行為的自主權。同時,長期的指責批評也會使人喪失自信,造成凡事不需要多想,因為每時每刻都有人提醒:做事不必太主動,因為無論你做什麼、怎麼做,都免不了被嘮叨。最嚴重的後果是,嘮叨常常導致對方出現逆反心理,甚至引發衝突和悲劇。

一項跨國比較研究表明,不論是中國、日本還是美國的孩子,最不能忍受的是母親的嘮叨。2005年,天津市婦聯組織的一項調查中,千餘名兒童參與了心理問卷調查,“媽,您少說兩句,行嗎?”成為兒童的強烈心聲,其中90%以上的孩子都認為母親太嘮叨。這一數據表明嘮叨這種“特別的關心”並不被孩子們認同。

要想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大家的喜愛,切記不要在小事上過多地嘮叨。嘮叨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丈夫厭煩,子女逆反,自己還惹了一肚子氣。如能多反思嘮叨的危害,走出在小事上嘮叨的誤區就不再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