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有時說話鋒芒太露

阿建在一家周刊工作,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記者,敏銳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口才以及行雲流水般的文筆常常使他的報道趨於完美。他策劃的選題常常是周刊的頭條,發表後常常會引起轟動。因此,周刊一旦有什麼重大選題都交給阿建,阿建也從不推辭,一來二去,也開始飄飄然地經常的同事麵前說:“這些選題,離開我阿建怎麼能行呢?”起初一兩次也沒什麼,次數多了,同事就不滿了,認為阿建太囂張了,好的選題老是自己霸占,從不給別人一個表現的機會。漸漸的,阿建被同事疏遠了。但阿建不以為然,他覺得一個有能力的人,一個卓越的人,就應該顯得與眾不同,同事疏遠自己,是心懷嫉妒的結果。

有一天,周刊記者部主任辭職了,周刊需要挑選出一個新主任。周刊高層決定采用民主選舉的方法,讓所有員工投票選出自己心目中的主任。阿建當時非常有信心,認為主任非他莫屬,因為處於同一級別的同事沒有誰比他更優秀了。然而,讓阿建想不到的是,沒有一個人選他,大多數人把票投給了一個平時不聲不響做事的人。

更慘的是,新上任的主任再也沒有把周刊的重點選題交給阿建負責,而隻讓他負責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阿建由失落到失望,最後不得不辭職了。

深入分析:

謙虛是一種以退為進的人生謀略,古人稱:“鶴立雞群,可謂超然無侶矣,然進而觀於大海之鵬,則渺然自小,又進而求之九霄之鳳,則巍乎莫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做學問做官時,隻要以“謙”字鋪路,你就會在人際關係上做到遊刃有餘,將來才會對自己、對社會盡到責任,才會有所作為、有所成功,而妄言輕人即使才華橫溢也難以成就大業。

中國古語稱:“美好者,不祥之器。”意思是事物過於完善美好了,必定會帶來毀滅的結果。古人曾反複告誡世人,要防別人嫉妒之心,無論求名求利都不能太完美,這才是立身之本。

“槍打出頭鳥”成了中國人世俗的一個法則,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出頭鳥”本來是一個推動時代前進的角色,卻可悲地成為了“愛出風頭”的犧牲品的代名詞,這是一個社會的悲哀,也是做一種文化的悲哀。但以謙為本,卻是出於對自身修養的自勉要求,也是人不可鋒芒太露的進一步解釋。

正確做法:

三國時期,流傳有“臥龍、鳳雛,得一人而安天下”的說法,即是說,魏、蜀、吳三國,不論哪個國家得到臥龍和鳳雛其中一人即可奪得天下,可見鳳雛先生龐統的本事和大名鼎鼎的諸葛先生不相上下。但是龐統容貌怪異,不太討人喜歡,吳國孫權沒有留用他,他就去了蜀國投奔劉備。

在去投奔劉備前,孔明給龐統寫了一封推薦信。如果龐統見到劉備呈上孔明的信件,定會得到重用。但生性就孤傲的龐統見到劉備時並沒有呈上這封信,他想憑借自己的真本事打出一片天地,因此懷揣信件並不上呈,而是以一個平常謀職者的身份求見。劉備見到龐統,見他其貌不揚,也未能重用他,隻是讓他去治理一個小縣。

龐統深知,要在該露臉的時候才露臉。身懷治國安邦之才的龐統沒有拒絕這個一般人瞧不起的職位,他這樣做,是他不想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嗎?非也,他深知,靠人推薦不足以服眾人。果然,當劉備對他所管轄的耒陽縣的政務產生質疑時,他便當著劉備的心腹、愛弟張飛的麵,將一百多天積累的公案,不到半日即處理得幹淨利索、曲直分明,令人心服,使張飛大為驚訝。

試想劉備聽到張飛的稟報後,對龐統的才華能不暗自佩服嗎?龐統適時地不露真本事,以低姿態入場,低調做人。當需要展示才華時,他又一鳴驚人,才將自己賣了個“好價錢”——副軍師中郎將。

鋒芒畢露的人一般沒有太好的人緣。我們發現踏踏實實的人很容易與人共處,而鋒芒畢露的人則沒有什麼太好的人緣。人緣可不是小問題,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你的前途。由於鋒芒畢露造成的人緣喪失最終會影響到你的事業。有許多人由於年輕氣盛、愛出風頭而處處碰壁,最終一事無成。

一個人的鋒芒也應該在關鍵時候、必要的時候展露給眾人。在合適的時間、合適場合表現出來的鋒芒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認可。那時人們自然會承認你確實是一把鋒利的寶刀。反之,把自己的才華作為銳利的寶劍,時不時地拿出來揮舞一番,直殺得別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天長日久,就會失去原有的光芒。“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百煉方成柔鋼,刀刃需要長期的磨礪,隻圖一時之快,不懂保養,隻會令其鈍化。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人一旦出了名,除了風光無限,也還有麻煩不斷。於是有的名人抱怨自己失去了自由,正常生活受到了幹擾。可見,適當地掩藏起真本事,是少受騷擾的一種必要的保障。人學本事的目的不外乎“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真本事不外露是因為還沒到外露的時機,所謂“不露”不過是待價而沽,為的是尋求更好的“買主”。當然,也有良玉精雕未就,正待點睛之功者。

一個身具高深才德的人,最聰明的辦法就是不要鋒芒太露。可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尤其是奮發有為的青年,往往會由於在團體中表現得太拔尖,為此而遭到別人嫉恨,於是陷入了困於流言蜚語的被動境地,可見該藏則藏,該露則露,也不失是一門高深的處世學問。真人不露相,實乃做人做事的至高境界啊!

17.不會說客套話

劉小姐和同事周小姐去看重病中的好朋友周小姐關切地對朋友說:“才來看你,真對不起。在這安心養病,別想太多。什麼時候出院,一定要給我打個電話,我也過來接你。”劉小姐看到朋友痛苦的樣子,也很是難過。但她過於誠實,連一句“沒事嗎?”也沒說。劉小姐認為正是自己知道對方非常嚴重,所以,沒有必要明知故問。可是,在他人看來,劉小姐這種不說客套話的舉動難免被誤認為冷酷。

深入分析:

培根說,得體的客套同美好的儀容一樣,是永遠的薦書。在人際交往、求人辦事時,客套的作用不容低估。請人辦事,說一聲“勞駕”;送客臨別,講一句“慢走”,能顯示出你禮貌周到,談吐文雅。

擅長交際的人們,像精通交通規則一樣熟諳客套之道。很多時候,客套能表示尊重對方,表示禮節和謙虛,比如有人作報告或講話,總是借助這樣的客套話“我水平不高,研究不夠,恐怕講不好”或者說“我講得不好,請大家批評指正”諸如此類的客套話,表麵上看是隨口而出,是習慣用語,而實際上起著表達講話者謙恭願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