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愚人容易激動時與人爭論

某甲與某乙都曾去過一座寺廟,也看過裏麵的一座寶塔,甲根據記憶判斷是7層,而乙認為是9層,雙方引經據典爭執不休,越爭越激動,最後竟然大打出手。寶塔究竟是幾層,這是一個客觀存在,並不因爭論而改變,所以結果除了兩人都氣憤有加、互不理睬外,並無其它實際好處。

深入分析:

愚蠢的人容易激動和大吵大嚷地與人爭論,而聰明強幹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讓人保持尊嚴。天下隻有一種能永遠在爭論中獲勝的方法,那就是避免爭論。爭論隻會使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爭論中沒有真正的贏家,要是輸了你會顏麵掃地,而即使你在言語上壓倒了對方,在心底裏他也不會服輸。你會洋洋自得,而對方自慚形穢,你傷了他的自尊,而他會怨恨你的勝利。

正如明智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說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駁,也許偶爾能獲勝,但那也隻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爭論的目的是什麼,你是要在言語上壓倒對方,讓他難堪,還是要別人對你的好感?你可能有理,但要想在爭論中改變別人的主意,一切都是徒勞。

威爾遜總統任內的財政部長威廉·麥肯羅以多年政治生涯的經驗,說了一句話:“靠辯論不可能使無知的人服氣。”

正確做法:

有位愛爾蘭人名叫歐·哈裏,他所受的教育不多,可是愛抬杠。他先當過別人的司機,後來又因為推銷卡車不成功而向專家求助。專家提了幾個簡單的問題,就發現他老是跟顧客爭辯。如果對方挑剔他的車子,他會立刻漲紅臉大聲強辯。歐·哈裏承認,他在口頭辯論上占了很多便宜,但並沒能贏得顧客。他說:“走出人家辦公室時我總對自己說,我總算整了那混蛋。我的確整了人,可是我什麼都沒能賣給他。”

後來,他參加了卡耐基先生的演講培訓班。卡耐耐基先生告訴他,他需要訓練如何自製、避免口角。得到卡耐基指導的歐·哈裏後來成了紐約懷特汽車公司的明星推銷員。他是怎麼成功的呢?

他的說法是:“如果我現在走進顧客的辦公室,而對方說:‘什麼?懷特卡車?不好!你要送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賽的卡車。’若是當年聽到他那種話,我早會氣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了——我會挑何賽的錯,而我越挑剔別的車子不好,對方就越說它好。爭辯越激烈,對方就越喜歡競爭對手的產品,其結果是我賣的車子,他們從來就不買。而現在,我會說:‘老兄,何賽的貨色的確不錯,買他們的卡車絕對錯不了,何賽的車是優良產品。’這樣他就會無話可說,沒有了抬杠餘地。如果他說何賽的車子最好,我說沒錯,他就隻有住嘴了。他總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後,還說上一上午的‘何賽車子最好’。我們不再談何賽,而我接著就開始介紹懷特的優點。現在回想起來,真不知道過去是怎麼幹推銷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抬杠上,現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終於,在變得不會與人發生爭論後,我成了優秀的汽車推銷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兩位同事或朋友為了不相幹的一件小事,爭得麵紅耳赤,甚至發展到口角相加,斷絕來往。從每個人最深處的潛意識來說,人最愛的人是自己,最相信的也是自己,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這也許就是佛教上所說的“我執”吧。

一般來說,真理是愈辯愈明,但一些根本無需辯論的事實,如一部電影的主角是誰扮演的、某一例戰爭發生在哪一年等,確實不需要費盡口舌爭個是非,因為這種爭論除了損害雙方的友誼之外,沒有任何進步的意義。除了與同事、朋友、親屬爭論外,有人還就工作上的一些問題和上司爭個青紅皂白,認為上司考慮不周全,殊不知上司作為領導,他自有自己的考慮,你考慮的隻是技術層麵的問題,而領導往往還要注意部門間的平衡,領導與領導之間的關係處理,這項工作的社會影響等諸多方麵。更有甚者,有的人在上司已經開會決定了方案,卻還想著去推翻,當然更得不到領導的支持。所以有些固執的人,工作水平和業務能力也很不錯,卻與同事和朋友相處不和諧,也得不到領導賞識,長此以往,不禁心生怨望,感歎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卻不知這都是自己種下的禍根。

以一個要成大事的人,總是巧妙的避免這樣無意義的爭論。當爭論要起時,他根本不去繼續和發展,隻是說:“也許你是對的,讓我們用實踐來檢驗吧”,然後將話題轉到別的方麵。這樣既節約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不浪費在無意義的事物上麵,同時也保持了同事和朋友間的友好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12.不會為批評加點“糖”

一位對在外遊蕩感到後悔、暗暗下決心回家學習的中學生一進家門,母親就急不可耐地忠告兒子:

“你又到哪裏野去了?還不快去複習數學,看你將來還考得上考不上大學!”

“哼,上大學,上大學,我就不信不上大學就混不出人樣!”

受逆反心理驅使,兒子一氣之下又跨出了家門,母親的一番苦心白費了。看來,僅有為別人著想的良好願望還不行,忠告也需要技巧,否則就會收到反效果。

深入分析:

“請提寶貴意見。”人們說這句話的時候,心裏期待的往往隻是對方的讚揚。坦率提出批評意見的人,即使不會招人怨恨,也難以受到歡迎。

這是因為人類都有強烈的自尊,都有需要麵子,都希望受到表揚而討厭被批評。明知別人有過失而不及時批評糾正,無異於慫恿其繼續犯錯誤,但在提意見時如果施行“無麻醉手術”,直接的批評方式可能使對方錯誤的程度加劇。

一種比較有效的批評方式是把批評寓於褒揚之中,給苦口的“良藥”包裹上一層糖衣,從而使對方順利地接受批評。

如同讚美有助於敞開一切大門一樣,在批評中柔和褒揚,就會滿足對方的麵子需要,從而有助於克服批評中經常遇到的麵子障礙。而一旦發生這種麵子障礙,受批評者就會產生抵觸情緒乃至強烈的對抗情緒,容易變得非理智,並以固執己見來排斥批評。

正確做法:

一個企業舉辦了一個大型活動,邀請了很多有名的專家,而活動的策劃者由於工作疏忽沒能將桌簽(與會專家的姓名台卡)帶到會場,而會議再有十分鍾就要開始了,恰巧這個企業老總在會議前一天晚上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時看到留在辦公室的桌簽,於是就將其收好,放到自己車後備箱裏,第二天帶到了會場。就在該策劃者準備到商務中心打印時,老總把桌簽給他遞了過去,並對其笑著說,我現在是跟班的了,下次可要注意了。從那以後該員工再也沒有犯過類似錯誤,並且在後來的兩年中他多次為企業策劃出了具有影響力的活動,並取得了很好的業績。

含批評於褒揚之中,讓苦口的“良藥”包裹上一層“糖衣”,從而使對方順利地接受批評,是對方最易於接受的方法了。

當然,批評方法還有種種,但均要求優先考慮對方的心理,一般都要照顧到對方的麵子,例如不點名批評法、旁敲側擊的暗示批評法、不當眾人麵批評法、由回憶自己的過失而來的間接批評法等等。如果不想傷害對方的麵子,又一定要提出批評,那麼就請給他一劑加“糖”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