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不願多給別人點掌聲

錢老師是一所中學的女教師,已有30多年的教齡,多次被評為模範教師。在評高級職稱的時候,由於名額很少,學校裏彌漫著一種不友好的競爭氣氛。她的同事趙老師是某師範院校的本科畢業生,並且教學成果不錯,也多次發表文章。於是錢老師自覺不自覺地就將趙老師當成了自己的假想敵。見到趙老師也不再和她打招呼,很多時候拉長了臉,難道見一點笑容。雖然她也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好,但也無法平心靜氣地與趙老師交往。

深入分析:

把掌聲送給別人,不是刻意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更不是吹牛拍馬、阿諛奉承,而是對別人的閃光點進行肯定,隻有真正有實力且心胸寬廣的人可做得到。如果沒有正常的心態,就不可能正確看待別人的能耐。三國名將周瑜,對諸葛亮的加害失敗後,責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終因氣量狹小而自夭;龐涓貴為魏國大元帥,卻因妒恨孫臏之才,終於落得兵敗身亡的下場。

為成功者喝彩是一種成功的心態。與其一天到晚想盡辦法給別人下套,不如紮紮實實向別人學習,腳踏實地去創造。世界這麼大,每個人都有成功的舞台,與成功者交朋友,你也就離成功近了一步,否則,你最多成為一個成功的破壞者,成為一個出色的陰謀家、卻永遠與成功無緣。

正確做法:

有一次,中央台的節目中有一個場麵很讓人感動。有一家知名企業在中央電視台舉辦招聘,三位求職者為海外經理一職展開激烈的角逐。由於職位隻有一個,大家都顯得很緊張。其中有一位求職者當競爭對手說到精彩處時,竟然情不自禁地為之鼓掌,引得現場觀眾和評委們也跟著鼓起掌來。很多人為這位年輕人的氣度折服,斷定他一定會中選。果然,節目進行到最後,企業代表和評委們一致決定把聘書發給這位善於為別人鼓掌的年輕人。

善於為別人鼓掌,其實也是在給自己加油。當我們沒有成功時,我們應該真誠地為走向成功的人鼓掌;當我們走向成功時,更要學會為別人鼓掌。相互鼓掌才能相互提高,當你善於為別人鼓掌時,才會獲得更多人的喝彩。

每個人都希望,也都需要得到別人的鼓勵。日本有句格言:“如果給豬戴高帽子,豬也會爬樹。”這句話聽起來似乎不雅,但說明了這樣的一個道理:當一個人的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讚揚和鼓勵的時候,他就會產生一種發揮更大才能的欲望和力量。

為別人喝彩,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大家風範,是一種人格修養,但又何嚐不是一種激勵,一種藉以邁向成功的階梯呢?

7.為人過於自負

愛迪生被視為當代發明最多產物的人,擁有1093項專利登計在他名下,被報紙記者授予“門洛帕克的奇才”的稱號。但是,晚年的愛迪生變得驕傲了,以至到了自負的地步。他甚至對自己的助手說:“不要向我建議什麼,任何高明的建議也超不脫我的思維。”這樣他就堵塞了智慧的源泉,喪失了前進的動力,也就不再有新的重大發明了。另一方麵,他一改早年埋頭於實驗的做法,提出了200多件旨在保護自己電燈係統的專利訴訟。在他的晚年,整日身陷數不清的專利官司,在無數的專利訴訟案中,愛迪生需接受律師的詢問,查詢過去的材料和報告,又要出庭作證,這些時間和經濟上的浪費給他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最終失去了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即今天名震全球的通用電氣公司)。

深入分析:

“水滿則溢”,一個容器若裝滿了水,稍一晃動,水便溢了出來。一個人若心裏裝滿了自己過去的所謂“豐功偉績”,便再也容納不下新知識、新經驗和別人的忠言了。長此以後,事業或者止步不前,或者猝然受挫,故古人雲:“滿招損,謙受益。”

莎士比亞在他的戲劇中疾呼:“拒絕命運,嘲笑死亡,隻抱著野心,把智慧、思想、恐怖都忘卻,正如你們所知,自負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一個過於自負的人,結果總是在自負裏毀滅了自己。

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個人若種植信心,他會收獲品德。”而一個人若種下自負的種子,他必將收獲眾叛親離的果子,甚至帶來不可預知的危險,就像這位男同學那樣自滿自得,不懂得戒驕戒躁,一味地停留在原地日益自我膨脹,最終由於心理壓力承受不住,使年輕的、本來還可有所作為的生命走向了終結。正如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說:“自負與自卑都表示心靈的軟弱無力。”而內心的軟弱往往就會葬送你的一生。

一個自負的人往往會標定自己是何種人——“我一向都是這樣,那就是我的本性”,這種態度會加強你的惰性,阻礙你的成長。

正確做法:

當迪普把議長之職讓出來,以擁護林肯政府的時候,在一般人看來,由於他對黨的貢獻,不知該受到多麼熱烈的歡呼、稱讚才好。他說:“傍晚我當選為紐約州州長,一小時之後又被推選為上議院議員。不到第二天早晨,好像美國大總統的位置,便等不及讓我的年紀足夠後就落到我頭上了。”他用這種調侃,善意地批評了別人對他的誇大讚揚。

記住,無論何時,你一旦出現那些自負的用語,馬上大聲糾正自己。把“那就是我”改成“那是以前的我”;把“我一向是這樣”改成“我要力求改變”;把“那是我的本性”改成“我以前認為那是我的本性”。任何妨礙成長的“我怎樣怎樣”,均可改為“我選擇怎樣怎樣”。

為了啟發人們謙虛處世,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也做了一個很有意義的比方:“一個人就好像是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則分數的值越小。”

因此,一個人不管自己有多豐富的知識,取得多大的成績,推而廣之,或是有了何等顯赫的地位,都要謙虛謹慎,不能自視過高。應心胸寬廣,博采眾長,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增強自己的本領,進而獲取更大的業績。如能這樣,則於己、於人、於社會都有益處。謙虛永遠是成大事者所具備的一種品質,而隻有弱者才會為自己的成功自鳴得意。

德國詩人歌德曾說:“感到自己渺小的時候,才是巨大收獲的開頭。”而一旦你感到了自己的偉大,那你就準備去迎接失敗吧,一個自負的人,最終隻會讓自己的名字像水塘上的氣泡那樣一閃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