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做法: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鄒忌身長八尺多,容貌光豔美麗。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的徐公比,哪一個更美?”他的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因而又問他的妾,妾說:“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又問他:“我同徐公誰更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啊。”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端詳他,自己認為不如他美。於是,鄒忌上朝時和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我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國土縱橫各千裏,有一百二十座城,宮裏的妃子和左右的侍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範圍內的人沒有不想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厲害了。”

齊威王說:“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夠當麵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書麵規勸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規勸我的過錯,能使我聽到的,受下等獎賞。”命令剛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宮門口和院子裏好像鬧市一樣;幾個月後,要隔些時候才有人偶然進言規勸;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以進言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情,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人們說的在朝廷上戰勝了別國。

西方哲學家卡希爾說:“人生最大的缺點,就是茫然不知自己還有缺點。”因為人們隻知道自我陶醉,一副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的態度,殊不和達種態度會遭到多數人的排斥,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

老子曾用“水”來敘述處事的哲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上善的人,就好比水一樣,水總是利萬物的,而且水最不善爭。水總是往下流,處在眾人最厭惡的地方,注入最卑微之處,站在卑下的地方去支持一切。它與天道一樣恩澤萬物,所以水沒有形狀,在圓形的器皿中,它是圓形,放入方形的容器則是方形。它可以是液體,也可以是氣體、固體。這正是我們必須學習的“謙遜”。

謙遜是通往進步之門的鑰匙。沒有謙遜,我們就會太過自滿,以致不敢去麵對今後的挑戰。沒有謙遜,我們就不會睜大兩眼滿懷好奇地去探索新的領域。如果我們不能保持謙遜的態度,我們或許就不敢承認錯誤,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重新開始。

隻有保持謙遜,我們才可能有學習機會,因為,謙遜使我們相互之間敞開心扉,並使我們能夠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隻有保持謙遜,我們才可能坦誠地與他人交換意見;隻有保持謙遜,我們才可能避免犯下傲慢與褊狹的罪惡,並避免人與人之間的爭端。

謙遜基於力量,高傲基於無能。誇耀自己和自我表揚並不會為我們贏得好的機會,隻會斷送我們的前程。因為一個喜歡標榜自己的人,往往會失去朋友。沒有人喜歡和一個自我表揚的人在一起,別人不但對你的能力產生懷疑,更嚴重的是你的品德和靈魂也會遭人批評。無疑,一個沒有好人緣、不可信的人是永遠也不會與成功結緣的。

謙遜永遠是一個人建功立業的前提和基礎。不論你從事何種職業,擔任什麼職務,隻有謙虛謹慎,才能保持不斷進取的精神,才能增長更多的知識和才幹。因為謙遜謹慎的品格能夠幫助你看到自己的差距。永不自滿,不斷前進可以使人能冷靜地傾聽他人的意見和批評,謹慎從事。否則,驕傲自大,滿足現狀,停步不前,主觀武斷,輕者使工作受到損失,重者會使事業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