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總為自己製造借口
有一次,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報社主筆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與英國首相格萊斯頓一起參加一個宴會。當時,格萊斯頓客氣地對這個青年說:“幾天之前我收到過你的一封信,信中對政府的現行政策提出了批評。”格萊斯頓的本意是與這個青年當麵交換一下意見的,但這個青年人顯然是誤會首相是興師問罪的,於是就開始找起了借口。“是我寫的嗎?一定不是我。我肯定沒有寫過。也許是我的秘書寫的吧,可以肯定那絕對不是我寫的。我想,這完全是我的秘書工作的疏忽,與我沒有關係。”格萊斯頓先生看到這個年輕人如此為自己尋找借口,雖然覺得很是不快,但仍舊平和地對他點了點頭。宴會漸漸進入高潮的時候,格萊斯頓先生理所當然地成了大家談話的中心。所有的客人都想找機會接近他,聽他談話,而他對每個人都非常熱心而客氣——隻是除了這位主筆先生。整整一個晚上他都在想方設法去與格萊斯頓先生交談,但總是沒能如願以償。
深入分析:
人犯了錯誤往往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拒不認錯,找借口辯解推脫;另一種是坦誠承認錯誤,勇於改正,並找到解決的途徑。
一個人做錯了一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認錯,而不是去為自己辯護和開脫。日本最著名的首相伊藤博文的人生座右銘就是“永不向人講‘因為’”。這是一種做人的美德,也是一個為人處世、辦事做事的最高深的學問。
錯誤是有教育意義的,人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這樣,一個小小的錯誤就可以警告人們避免大的錯誤。那些不肯承認自己做過錯事的人,就失掉了這種避免大失誤的寶貴經驗,而以後就會繼續犯這種錯誤。而最終的結果是他頹喪地坐下來,哀歎自己的悲慘命運。
有些人讓為錯誤有失自尊,麵子上過不去害怕承擔責任,害怕懲罰。與這些想象恰恰相反,勇於承認錯誤,你給人的印象不但不會受到損失,反而會使人尊敬你、信任你,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會高大起來的。
正確做法:
像曾擔任過美國總統的羅斯福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從來不怕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他還在紐約警備團第18中隊當隊長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這種高貴的品性。曾經和他在同一個隊裏待過的一個中尉回憶說:“當羅斯福帶隊練操的時候,他常常會在中途這樣喊一聲:‘停一下’!他邊喊,邊從褲袋裏拿出一本教練手冊來,當著全隊所有人的麵,翻到某一頁,找出他所要找的內容來,認真讀了一遍,然後對我們說:‘剛才我做錯了一點,本來應當是這樣做的。’像他這樣極端誠懇的人實在不多。有時候,對他的這種行為我們常常忍不住要笑出聲來。”
做事情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和失敗,重要的是能夠不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千萬百計地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失敗並不可怕,怕的是不敢麵對失敗,不能從中吸取教訓,那樣的話“學費”就白交了。
犯錯之後,不要找借口為自己開脫。常言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個人再聰明,也總有失敗犯錯誤的時候。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關鍵在於你認錯的態度。隻要你坦率承擔責任,並盡力去想辦法補救,你仍然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犯錯誤,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找借口為自己開脫、辯解,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弱點在作怪。你認為找借口為自己辯護,就能把自己的錯誤掩蓋,把責任推個幹幹淨淨,但事實並非如此。也可能老板會原諒你一次,但他心中一定會感到不快,對你產生“怕負責任”的印象。你為自己辯護、開脫不但不能改善現狀,所產生的負麵影響還會讓情況更加惡化。
能坦誠地麵對自己的弱點,再拿出足夠的勇氣去承認它,麵對它,不僅能彌補錯誤所帶來的不良結果,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加謹慎行事,而且別人也會很痛快地原諒你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