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 黃柏(各五分) 連翹(四分) 當歸 甘草(各三分)上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時時熱洗。十三日後,至日晡微有悶亂不安,於前衝和湯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陽之氣,飲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臥,減自汗惡寒躁熱胸膈痞。原小便多服藥後小便減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聞香臭,口知味,飲食如常,脈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悶,會厭後腫,舌赤,早晨語言快利,午後微澀,宜以玄參升麻湯治之。
升麻 黃連(各五分) 黃芩(炒,四分) 連翹 桔梗(各三分) 鼠粘子 玄參 甘草 僵蠶(各三分) 防風(一分)上 咀。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噙漱,時時咽之,前症良愈。
止有牙齒無力,不能嚼物,宜以牢牙散。
牢牙散 治牙齒無力,不能嚼物。
羊脛骨灰 升麻(各二錢) 生地 黃連 石膏(各一錢) 白茯苓 人參(各五分) 梧桐淚(三分)上為細末,入麝香研勻。臨臥擦牙,後以溫水漱之。
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
經雲∶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餘思《針經》雲∶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雲∶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複。又雲∶陷下者,灸之,為陰氣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以上症皆宜灸刺。為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於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後灸二七壯,及至灸瘡發,於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清肺飲子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白芍藥(五分) 人參 升麻 柴胡(各四分) 天門冬 麥門冬(各三分) 陳皮(二分半) 甘草(生) 甘草(炙) 黃芩 黃柏(各三分)上 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食後汗多,加黃 五分,後以潤腸丸。
潤腸丸 治胸膈痞滿,大便澀滯。
麻子仁(另研) 大黃(酒煨各一兩半) 歸尾 枳實 白芍藥 桃仁泥 升麻(半兩) 人參甘草(生) 陂皮(各三錢) 木香 檳榔(各二錢)上除桃仁麻仁外,為末。卻入二仁泥,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服。初六日得處暑節,暑猶未退,宜微收,實皮毛,益胃氣。秋以胃氣為本,以益氣調榮湯主之,藥中加時藥,使邪氣不能傷也。
人參(三分,為臣,益氣和中) 陳皮(二分,為佐,順氣和中) 熟地(二分,為佐,養血潤燥瀉陰火) 白芍藥(四分,為佐,補脾微收肝木之邪) 白術(三分,為佐,養胃和中濃腸胃) 升麻(二分為使,使陽明氣上升,滋榮百脈) 當歸(二分,為佐,和血潤燥) 黃 (五分,為君,實皮毛,止自汗,益元氣) 半夏(三分,療風痰,強胃進食) 甘草(二分,炙,為佐,調和胃氣,溫中益氣) 柴胡(二分,為使,引少陽之氣使出於胃中,乃風行於天上) 麥門冬(三分,為佐,猶有暑氣未退,故加之安肺氣,至秋分節不用)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食辛熱之物,反助暑邪。秋氣不能收,正氣得複而安矣。
〔《素》〕太陰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脈解篇。王注雲∶痱,廢也。腎氣內奪,則舌喑足廢)〔河〕地黃飲子 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腎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下。
熟地 巴戟 山茱萸 肉蓯蓉(酒浸,焙) 石斛 附子(炮) 五味子 白茯苓 菖蒲遠誌(去心) 官桂 麥冬(去心各等分)上為末。水一盞半,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肘》〕治中風四肢逆冷,吐清水,婉轉啼呼者。取桂二兩, 咀。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渣,適寒溫盡服。
〔《千》〕地黃煎 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熱不下食,冷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