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1 / 3)

生地汁(二升) 枸杞根汁(二升) 生薑汁 酥(各三升) 荊瀝 竹瀝(各五升) 天門冬 人參(各八兩) 茯苓(六兩) 大黃 梔子(各四兩)上十一味搗,後五味為細末。先煎地黃等汁成煎,次納藥末攪勻。每服一匕,日再,漸加至三匕,覺利減之。

荊瀝湯 治患風人多熱,宜服。

荊瀝 竹瀝 生薑汁(各五合)上三味相和,溫暖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進此,平複乃止。(煮散見後解表雜方條)〔《衍》〕唐王太後中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醫人許胤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熏之,藥入腠理,周時可瘥。乃煎黃 防風湯數斛,置床下,氣如煙霧熏之。其夕便得語,藥力熏蒸,其效如此。

丹溪雲∶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王太後病風不言而脈沉,其急非大補不可也,若以有形之藥湯,緩不及事。今以黃 防風煎湯,氣如煙霧滿室,則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之法,不可為也。

〔《食》〕主風中心氣風熱,手足不遂,及風痹不任,筋脈五緩,恍惚煩躁。熊肉二斤,切,如常法,調和作醃臘,空肚服之。

〔《肘》〕中緩風,四肢不收者。豉三升,水九升,煮三升,分為三服,日二服亦可。酒漬飲之。治卒風中不得語。煮豆煎汁如飴含之。亦可濃煮飲之佳。

〔《聖》〕治卒風中不語,舌根強硬。陳醬五合,三年者妙,人乳汁五合,二件相和研,以生布絞取汁,不計時候,少少與服,久當愈。

〔《肘》〕治中風卒不得語。以苦酒煮白芥子,附頸一周,以綿裹之,一日夕而瘥。

凡治中風,莫如續命之類,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火艾為良。中風皆因脈道不利,血氣閉塞也。灸則喚醒脈道而血氣得通,故收全功。

〔《本》〕凡中風,續命、排風、風引、竹瀝諸湯,及神精丹、茵芋酒之類,更加以灸,無不愈者。然此疾積聚之久,非一日所能攻。皆大劑久而取效。《唐書》載王太後風喑不語,醫者蒸黃 防風湯數斛以熏之,得瘥,蓋此類也。今人服三五盞求效,則責醫也亦速矣。

孟子曰∶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久而後知爾。

〔仲〕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攣不能轉側。

麻黃(六兩) 桂枝(二兩) 當歸 人參(各一兩) 石膏(四兩) 幹薑 甘草 芎 (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上九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肺風,但服不得臥,咳逆上氣,麵目浮腫。

〔潔〕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症,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芍藥 甘草(炙) 川芎 杏仁(麥炒,去皮尖) 防己 官桂防風(各一兩)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上除附子、杏仁外,搗為粗末。後入二味令勻,每服五錢,水二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如無汗惡寒者,加麻黃、防風、杏仁,上根據本方加一倍,宜針太陽經至陰出血。如有汗惡風者,加桂枝、芍藥、杏仁,上根據本方加一倍,宜針風府。以上二證,太陽中風也。如身熱無汗不惡寒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如身熱有汗不惡寒者,加葛根、桂枝、黃芩,上根據本方加一倍,宜針陷穀,刺厲兌。針陷穀者,去陽明之賊也。刺厲兌者,瀉陽明之實也。以上二證,陽明中風也。如無汗身涼者,加附子、幹薑、甘草,宜針隱白,去太陰之賊也。此一證,太陰中風也。如有汗無熱,加桂枝、附子、甘草,若根據本方加一倍,宜針太溪。此一證,少陰中風也。

如無此四證,六經混淆,係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湯。

小續命湯(八兩) 羌活(四兩) 連翹(六兩)上古之續命,混淆無經,今立分經治療,又各分經針刺,無不愈也。治法,宜刺厥陰之井大敦以通其經,灸少陽之經絕骨以引其熱。是針灸同象,治法之大體也。

附雲岐子加減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遠誌;如心煩多驚者,加犀角半兩;如骨節間煩痛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骨間冷痛者,倍用桂枝、附子;如躁悶小便澀者,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一合,煎服;如髒寒下痢者,去防己、黃芩,倍附子,白術一兩,(熱痢不可用附子);如腳弱,加牛膝、石斛各一兩;如身疼痛,加秦艽一兩;如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兩;如失音,加杏仁一兩;如或歌笑語無所不及者,用麻黃三兩,人參、桂枝、白術各二兩,無附子、防風、生薑,有當歸一兩;自汗者,去麻黃、杏仁,加白術;春加麻黃一兩;夏加黃芩七錢;秋加當歸四兩;冬加附子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