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 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1]。
寂寞空庭春欲晚[2],梨花滿地不開門[3]。
注釋
[1]金屋:指華美的宮室。無人見:即無人在意關注。
[2]春欲晚:即指春天即將過去,也指紅顏即將老去。
[3]不開門:與“無人見”相照應。寫宮女怨恨之深,但含蓄不露。
簡析
這是一首十分出新的宮怨詩,意在寫宮人因色衰失寵而生怨思。起句寫時在黃昏,渲染淒涼氣氛;二句寫宮人幽閉金屋傷心落淚;三句寫環境,滿庭空寂,春色遲暮,襯托衰落難堪;四句以落花映心境,“梨花滿地不開門”,寫出極致,深曲委婉,味中有味。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複玉關[1],朝朝馬策與刀環[2]。
三春白雪歸青塚[3],萬裏黃河繞黑山[4]。
注釋
[1]金河:即黑河,源出內蒙古,流入黃河。玉關:即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
[2]馬策:馬鞭。刀環:刀柄上的環。這裏都是用來代指軍旅生活。
[3]青塚(zhǒng):昭君墓,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
[4]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呼和浩特市東南。
簡析
這首詩寫的是征人久戍不返的怨思。所謂的“金河”“玉關”“青塚”“黃河”“黑山”都是戍守之地,可見戍邊範圍之廣和時間之久。歲歲朝朝和征人打交道的無非是“馬策”與“刀環”。上半部分寫情點題,下半部分借景含情,讀來使人愈覺悲怨、淒涼。
宮詞 顧況
玉樓天半起笙歌[1],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2],水精簾卷近秋河[3]。
注釋
[1]天半:指玉樓高聳入雲。
[2]夜漏:晚上計時的銅壺滴漏。
[3]秋河:指秋夜的銀河。
簡析
顧況是中晚唐詩人,唐肅宗至德二年進士,晚年隱於茅山。顧況與元結同時而略晚,也是一個關心人民疾苦的新樂府詩人。宮詞一般是寫宮女的哀怨,這首也不例外。前半部分以得寵宮女的笑語和歌,反襯未得寵者的愁苦落寞。後半部分即以工麗的對句暗寫其寂寞哀怨而至通宵不寐。章燮雲:“此詩不言怨,而怨情顯露言外。若無心人安得於夜深時,猶在此間一一聞之,悉而見之明耶?”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1],受降城外月如霜[2]。
不知何處吹蘆管[3],一夜征人盡望鄉[4]。
注釋
[1]回樂峰:回樂縣附近的山峰。故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
[2]受降城:唐時有中西東三處,這裏指西受降城,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
[3]蘆管:用蘆稈製成的笛管。
[4]盡:全。
簡析
這首詩寫久戍征人的思鄉之情。前半部分寫景,以絕妙景色寫悲涼的戰地,為後半部分作鋪墊。後半是抒情,寫征人在“沙似雪”“月如霜”的邊塞聞笛思鄉,畫龍點睛地露出作意。此外,霜月、蘆笛、鄉思似構成一幅思鄉圖,意境頗為感人。
烏衣巷[1]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2],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3]。
注釋
[1]烏衣巷:在今南京市區東南,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故俗稱“烏衣巷”。東晉時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
[2]朱雀橋:秦淮河上的浮橋,在六朝都城金陵正南朱雀門外,為交通要道。烏衣巷即在橋邊。
[3]王謝:王導、謝安,晉相,皆世家大族。這兩句是說,當年王、謝世家的舊宅子現在已成為普通的民居了。
簡析
劉禹錫主要活動在中唐,出身於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其詩文俱佳,與白居易、李白並稱“劉白”,與柳宗元並稱“劉柳”。《烏衣巷》是他在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在金陵憑吊古跡的《金陵五題》之一。這首詩寫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沉感慨。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已斜。荒涼的景象,已經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的敏感體驗。後兩句藉燕子的棲巢,表達詩人對世事滄桑的慨歎,含蓄深婉。
春 詞[1] 劉禹錫
新妝宜麵下朱樓[2],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3]。
注釋
[1]春詞:春怨之詞。詩題一作《和樂天春詞》。
[2]宜麵:脂粉和臉色很相宜。朱樓:即紅樓,多指富貴女子的居所。
[3]玉搔頭:玉簪。
簡析
這首詩寫春日宮女的愁怨。前兩句寫宮女新妝雖好,卻無人見賞;雖是滿院春光,在失意人眼中卻是一院深鎖不解的愁怨。後兩句寫寂寞無聊而生煩惱,隻好數花解悶;凝神佇立之時,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顯冷落孤寂。構思精巧,寫得也委婉含情,神之所到,一位美麗而滿懷幽怨的宮女形象如在眼前。
宮詞[1] 白居易
淚盡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2]。
紅顏未老恩先斷[3],斜倚熏籠坐到明[4]。
注釋
[1]宮詞:此詩題又作《後宮詞》。
[2]按歌聲:依照歌聲的韻律打拍子。
[3]恩:君恩。
[4]熏籠:罩在香爐外麵的竹籠。
簡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此類詩慣用新人受寵來反襯舊人失寵後的淒涼心境,白居易此詩雖是如此,卻也有獨到之處。俞陛雲評此詩藝術特色雲:“作宮詞者,多借物以喻悲,此詩獨直書其事,四句皆傾懷而訴,而無窮幽怨,皆在‘坐到明’三字之中。”“坐到明”與“夢不成”相照應。
贈內人[1] 張祜
禁門宮樹月痕過[2],媚眼唯看宿鷺窠[3]。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4]。
注釋
[1]內人:玄宗皇帝文采風流,在宮內特設有宜春院和梨園兩處教坊,也就是宮廷文藝班子,唐時稱這裏學藝的伎女為內人,後又泛指宮人。
[2]禁門:宮門。
[3]宿鷺窠:指睡有雙鷺的窠。這句暗寫宮人觸景傷情。
[4]紅焰:指燈芯頭上的火焰。
簡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但詩人匠心獨運,不落窠臼,既不正麵描寫她們的淒涼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們愁腸百轉的怨情,隻從她們中間一個人在月下、燈畔的兩個頗為微妙的動作,折射出她的遭遇、處境和心情。
集靈台二首 張祜
其一
日光斜照集靈台[1],紅樹花迎曉露開。
昨夜上皇新授籙[2],太真含笑入簾來[3]。
其二
虢國夫人承主恩[4],平明騎馬入宮門[5]。
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6]。
注釋
[1]集靈台:即長生殿,在華清宮。
[2]上皇:指唐玄宗。新:剛剛。授籙:指唐玄宗下詔令楊玉環出家為女道士事。籙:道家秘文。
[3]太真:楊玉環為道士時的道號。
[4]虢(guó)國夫人:楊玉環的三姐。
[5]平明:天剛亮。
[6]至尊:這裏指唐玄宗。
簡析
這兩首詩一寫貴妃,一寫她的三姊,都是以寫實來側麵諷喻玄宗。最大的特點就是含蓄,它似褒實貶,欲抑反揚,以極其恭維的語言進行著頗為深刻的諷刺,藝術技巧頗為高超。
題金陵渡[1] 張祜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裏,兩三星火是瓜洲[2]。
注釋
[1]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蘇省鎮江的長江邊,與瓜洲隔江相對。小山樓:渡口附近小樓,作者寄宿之處。
[2]瓜洲:在長江北岸,今江蘇省邗江縣南,與鎮江市隔江相對。
簡析
詩寫羈旅夜宿江上的情景,羈旅、山樓、斜月、夜潮,加上兩三星火,畫麵清麗宜人,卻極具蕭瑟清冷的意味,充盈著無窮的愁緒。有人認為這首詩是詩人至京求官不遂後所作,寄寓懷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也有人以為是寫鄉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愁什麼,也確實難斷。
宮中詞 朱慶餘
寂寂花時閉院門[1],美人相並立瓊軒[2]。
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3]。
注釋
[1]寂寂:寂寞冷落。花時:指春花盛開之時。
[2]瓊軒:對廊台的美稱。
[3]這兩句是說,宮女敢怒而不敢言,連鸚鵡也得防範,因為鸚鵡是會學舌的。
簡析
朱慶餘,唐敬宗寶曆二年(826)進士,官至秘書省校書郎。他詩學張籍,人稱“得張水部詩旨”。曾作《閨意獻張水部》,據說張籍讀後大為讚賞,並回詩作答,讚他“一曲菱歌敵萬金。”於是聲名大震。
這首宮怨詩寫失意宮女無心賞花,雖有心聊聊宮中事,卻怕鸚鵡學舌,不敢說出來,隻能心照不宣,足見處境的險惡。構思獨特,寫宮女心事曲盡其妙。
近試上張水部[1] 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2]。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3]。
注釋
[1]近試:臨近考試。張水部:即詩人張藉,曾任水部員外郎。
[2]待曉:等到天亮。舅姑:即公婆,丈夫的父母。
[3]入時:謂合時宜。入:切中的意思。無:疑問語氣詞,相當於“嗎”。
簡析
此詩即是那首《閨意獻張水部》,是一首請張籍指教的詩,其實也就是詩人作為參加進士考試的“通榜”,增加中進士機會的。此詩以新娘自喻,而以夫婿喻張籍,以舅姑喻主考官,意即臨近考試了,我的作品會符合考官的心意嗎?據說張籍讀後大為讚賞,寫詩回答他說:“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為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於是朱慶餘聲名大震。如果不知道這個背景,我們便隻能將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欣賞,可見唐詩未必隻局限於表麵上的文字,很多是有寓意的。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1] 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2],閑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3],樂遊原上望昭陵[4]。
注釋
[1]吳興:郡名,治所在今浙江湖州。樂遊原:在長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
[2]清時:清平時世。
[3]把:持,拿著。麾:旌旗,古時稱出守州郡為“建麾”,作者此時將出任湖州刺史,故雲。江海:指太湖,湖州地濱太湖。
[4]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今陝西禮泉縣東北。唐太宗重用人才,這裏有懷念太宗“貞觀之治”的意謂。
簡析
這首詩是宣宗大中四年(850),杜牧由尚書司勳員外郎出任湖州刺史,將離長安時登樂遊原所作。表達了詩人想出守外郡為國出力的抱負。作為當時的宰相之孫,他本可以過清閑自在的貴族生活,可他認為這樣是“無能”,所以,“欲把一麾江海去”,去新開發的吳興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負。臨行前,詩人登上樂遊原,遙望太宗的昭陵,不免追懷盛世,更加激起中興國家的豪情壯誌。詩寫得簡煉深刻,沉鬱含蓄。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1],自將磨洗認前朝[2]。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3]。
注釋
[1]戟:古代一種兵器。鐵未銷:指折戟未爛。
[2]磨洗:磨光洗淨。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3]銅雀:即銅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台,樓頂鑄有大銅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二喬:三國時吳國的美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喻。
簡析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詠史吊古詩。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歎前朝人物事跡。後二句議論說: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也將被虜去,曆史就要改觀。似是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其實倒不如說是為了詩的精巧構思,抒發了詩人對國家興亡的慨歎。用語精當,有情有致,氣勢不凡。
泊秦淮[1]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2],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3],隔江猶唱後庭花[4]。
注釋
[1]秦淮:即秦淮河,源出寶華山,流經南京地區,入長江。
[2]這句運用的是“互文見義”的寫法,煙霧、月色籠罩著水和沙。煙:指像煙一樣的霧氣。沙:沙灘。
[3]商女:一說商女即歌女,在酒樓或船舫中以賣唱為生的女子。一說即商人婦。
[4]江:這裏指秦淮河。長江以南,無論水的大小,口語都稱為江。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陳後主亡國之音也。
簡析
這首詩是即景感懷之作。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大唐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深感社會危機四伏,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本就十分憂慮。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來到秦淮河畔,看到了繁華而迷離的景象,又聽到商女演唱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時,更是憤慨加感傷。由此,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寄揚州韓綽判官[1]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2],玉人何處教吹簫。
注釋
[1]判官:觀察使、節度使的僚屬。時韓綽似任淮南節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與韓綽是同僚。
[2]二十四橋:一說是揚州的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記載了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說是一座橋,即吳家磚橋,又名紅藥橋,因傳說曾有二十四位美女在橋上吹簫而得名。
簡析
這是一首調笑詩。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833—835)前後,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做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杜牧在韓死後作過《哭韓綽》詩,可見他與韓綽交誼之深。此詩是杜牧離開揚州以後,懷念昔日同僚韓綽判官而作。詩的頭兩句是從山川物候來寫揚州,為後麵詢問韓綽別後的情況作墊襯。後兩句借揚州二十四橋的典故,與韓綽調侃,意思是說,你處在東南形勝的揚州,值此深秋之際,在何處教玉人吹簫取樂呢?意境優美,清麗俊爽,情趣盎然。
遣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1],楚腰纖細掌中輕[2]。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3]。
注釋
[1]落魄:漂泊。
[2]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飛燕外傳》說:“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這裏都是說揚州歌女體態苗條。
[3]青樓:華麗的樓宇,常被指為妓女的居處。
簡析
這是詩人追憶揚州歲月之作。杜牧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儒幕府任推官、掌書記的那兩年,居揚州,當時他三十一二歲,頗好宴遊。從此詩中也可看出,他與揚州青樓女子多有來往,詩酒風流,放浪形骸。日後追憶,乃有如夢如幻、一事無成之歎。這是詩人感慨人生,自傷懷才不遇之作,正如《唐人絕句精華》所雲:“才人不得見重於時之意,發為此詩,讀來但見其兀傲不平之態。世稱杜牧詩情豪邁,又謂其不為齪齪小謹,即此等詩可見其概。”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1],輕羅小扇撲流螢[2]。
天階夜色涼如水[3],臥看牽牛織女星。
注釋
[1]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2]輕羅:柔軟的絲織品。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3]天階:皇宮裏的台階。一作“天街”,解作天上的街市。
簡析
這首詩是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淒涼心情。首句寫秋景,一個“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淒。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夜色之涼,暗喻君情之冷。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隻‘臥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