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reference_book_ids\":[7198054720013863947]}],\"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5,\"start_container_index\":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0},\"quote_content\":\"《桃花源》reference_book_ids\":[71019713188698552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6,\"start_container_index\":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0},\"quote_content\":\"《桃花源記》reference_book_ids\":[6966481848494984206,6656561731864628228,7002853724871724046]}],\"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start_container_index\":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桃花源記》reference_book_ids\":[6966481848494984206,6656561731864628228,7002853724871724046]}],\"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start_container_index\":3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quote_content\":\"《白頭吟》reference_book_ids\":[712974740925238787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1]。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2]。

注釋

[1]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發。衰(cuī):減少,疏落。

[2]笑問:一作“借問”,一作“卻問”。

簡析

賀知章是武則天證聖元年(695)的進士,越州會稽永興(今蕭山)人,少時即以詩文知名。他生性曠達豪放,善談笑,好飲酒,風流瀟灑,為時人所傾慕,與李白、李適之、汝陽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號為“酒中八仙”。天寶三年(744),賀知章告老還鄉,離開京師時,玄宗曾賜詩,皇太子及文武百官為其餞行。這時他已八十六歲,距他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回鄉偶書》本兩首,這是其一,都是他回到故鄉會稽後所作。本詩以白描的手法,將極平常的內容,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引起讀者的共鳴,油然而生“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

桃花溪[1]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2],石磯西畔問漁船[3]。

桃花盡日隨流水[4],洞在清溪何處邊[5]。

注釋

[1]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縣西南。

[2]飛橋:高橋。

[3]石磯:水邊突出的岩石或石灘。

[4]盡日:整天,整日。

[5]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那種洞口。

簡析

張旭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尤以草書著稱於世,被稱為“草聖”。其人頗有個性,灑脫不羈,卓爾不群,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常醉中作書,呼叫狂走,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他的詩以寫景見長。這首《桃花源》暗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之意境,借一溪一橋,一磯一船,描繪出詩人心中的桃花溪。與其說末兩句是詩人對桃花源提出質疑,毋寧說是借虛無縹緲更添詩情畫意。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2]。

注釋

[1]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山東:這裏指華山之東。,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故稱在家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2]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傳說重陽節紮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簡析

這是一首思親的七言絕句。王維的詩,有字句不苟、渾然天成、音調諧美的特點,這首詩就是個例子。詩的開頭直接以思鄉之情起筆,而後筆峰一轉,將思緒拉向故鄉的親人,遙想親人按重陽的風俗登高時,也在想念自己吧。詩意反複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尤其“每逢佳節倍思親”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寫出了人們共通的感情。直到今天,每逢節日,人們還是會自然吟誦。

芙蓉樓送辛漸[1]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2],平明送客楚山孤[3]。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4]。

注釋

[1]芙蓉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係晉潤州刺史王恭所建。

[2]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遊一帶,故簡稱這一帶為吳,與下文“楚”互文。

[3]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遊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的山為楚山。孤:獨自,孤單一人。

[4]冰心在玉壺:化用鮑照《白頭吟》中“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句意。比喻心地純潔清明,表裏如一。

簡析

這首送別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此時,王昌齡當在江寧(今南京市)丞任上。辛漸是詩人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原作一共兩首,第一首寫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擺酒餞別,這第二首寫次日一早在江邊送行。本詩構思新穎,首兩句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白自己潔淨的心地和堅定的信念。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1]。

忽見陌頭楊柳色[2],悔教夫婿覓封侯[3]。

注釋

[1]凝妝:盛妝。

[2]陌頭:意謂大路上。

[3]覓封侯:指從軍以求取邊功,封官受爵。

簡析

唐前期,民族戰爭和對外戰爭頻繁,大丈夫從軍戍邊,保家衛國成為一種風尚。因此,從軍就成為人們當時“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這首詩即寫一位少婦在這種風尚影響下,也曾積極勸說丈夫從軍以求建功立業,夫貴妻榮。但當她看到柳又綠,而夫未歸,忽然省悟到時光流逝,春情易失,開始“悔教夫婿覓封侯”了。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顯露無餘。

春宮怨 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1],未央前殿月輪高[2]。

平陽歌舞新承寵[3],簾外春寒賜錦袍。

注釋

[1]露井桃:種植在井邊的桃樹。

[2]未央:漢宮殿名,這裏代指唐宮。

[3]平陽歌舞:借用漢武帝衛皇後故事,說有人新近得到皇帝的寵愛。《漢書·外戚傳》載:“孝武衛皇後,字子夫,生微(賤)也,為平陽公主謳(歌)者。武帝過平陽,既飲,謳者進,帝悅子夫,賜平陽公主金千金。”

簡析

這首詩描寫宮怨,字麵上卻看不出一點怨意,隻是從一個失寵者的角度,著力描述新人受寵的情狀,這樣,“隻說他人之承寵,而己之失寵,悠然可會”(沈德潛《唐詩別裁》)。這種似此實彼、言近旨遠的藝術手法,正體現出王昌齡七絕詩“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不盡”的特色。

涼州詞[1]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2],欲飲琵琶馬上催[3]。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注釋

[1]涼州詞:唐代樂府曲名,是歌唱涼州一帶邊塞生活的歌詞。

[2]夜光杯:用白玉製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區的特產。這裏隻是用以表示宴席之盛而已。

[3]琵琶馬上催:據劉熙《釋名·釋琵琶》說,琵琶是馬上彈奏的樂器。古人有奏樂勸酒之俗,這裏奏琵琶以催飲。

簡析

這是邊塞詩的名篇,千古傳唱。詩寫在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下,緊張動蕩的征戍生活中,邊塞將士的一次盛宴場麵。首先用奇麗耀眼的詞句,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琅滿目、酒香四溢的盛筵場景,使人驚喜而興奮;緊接著“琵琶催飲”進一步烘托出熱烈的氣氛。三、四句極寫征人互相斟酌勸飲。“醉臥沙場”和“幾人回”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歎,它表現出來的是興奮、開朗、豪放的感情,更是視死如歸的勇氣,充滿盛唐的氣概,令人激動和向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1]。

孤帆遠影碧空盡[2],唯見長江天際流[3]。

注釋

[1]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下:沿江順流而下。揚州:點題中“廣陵”。

[2]碧空盡:在碧藍的天際消失。盡:沒了,消失了。

[3]天際:天邊。

簡析

這首送別詩,大約寫於開元二十年(732)前後。詩人的摹景寫情出語不凡,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實在令人讚歎。第三、四句既是寫景,更是寫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隻有思念像長江水一樣永遠流在心中。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1],千裏江陵一日還[2]。

兩岸猿聲啼不住[3],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釋

[1]白帝:即白帝城,在今天重慶奉節白帝山上。因地勢高峻,盡得朝霞籠罩,所以說“彩雲間”。

[2]江陵:即今湖北江陵縣,古說距白帝城一千二百裏。

[3]啼不住:意謂一路上猿聲不斷。

簡析

本詩又名《下江陵》。公元758年春,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被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因遇“大赦”得赦免。這首詩即在返回江陵途中所作,當時李白已年近六旬。詩出色地描繪了船行三峽,瞬息千裏的行程,情景交融,將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於詩的明快節奏之中。既體現出“遇赦放回”的輕鬆愉悅,又展示了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同時顯示出詩人一貫的豪放性格和詩作的宏闊境界及飄逸風格。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1],雙袖龍鍾淚不幹[2]。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注釋

[1]故園:故鄉

[2]龍鍾:眼淚很多的樣子。

簡析

天寶八年(749)岑參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中掌書記,此詩當是他赴安西途中逢入京使者時的懷鄉之作。前兩句寫懷念故鄉的深情,後兩句點題,請使者向家人“傳語報平安”。用明白如話的語言,道出人人心中所有而筆下所無的感受,達到深刻感人的效果,實在是妙筆。

江南逢李龜年[1] 杜甫

岐王宅裏尋常見[2],崔九堂前幾度聞[3]。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4]。

注釋

[1]李龜年:唐開元、天寶時著名音樂家。

[2]岐王:最初是唐玄宗的弟弟封岐王,據時間推算,此或指嗣齊王。

[3]崔九:句下原注雲:“崔九即殿中監崔滌,中書令崔湜之弟。”同樣,按時間推算,此處當是崔九舊堂。因岐王、崔九並卒於開元十四年,龜年承恩晚於此。

[4]落花時節:當時是暮春三月。

簡析

這首詩是大曆五年(770)杜甫逃難到潭州(今湖南長沙)時所作。杜甫早年就聽說過李龜年的大名,也曾欣賞過他的音樂,天寶年間繁華無限,也是梨園最盛之時,李龜年特承恩寵。想不到,遭逢安史之亂大家紛紛逃難,二人又在潭州相遇。家國滄桑,感時撫事,真是感慨萬千,既是傷人也是自傷。就在這年冬天,詩人在耒陽的舟中去世。

滁州西澗[1]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2],上有黃鸝深樹鳴[3]。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注釋

[1]西澗:在滁州(今安徽滁縣)城西。

[2]獨憐:特別喜愛。

[3]深樹鳴:在枝葉繁茂的樹上啼叫。

簡析

此詩作於唐德宗貞元元年(785)詩人任滁州刺史之後。詩寫滁州西澗暮春雨景,上半部分泛寫,下半部分特寫。下半部分景物中的聲、色、動、靜都與詩人遊覽時的“獨憐”心境和諧統一。同樣是看風景,詩人有不凡的感覺和發現,尤其是結句,簡直很難用一幅畫通過視覺形象將它表現出來。

楓橋夜泊[1]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2],江楓漁火對愁眠[3]。

姑蘇城外寒山寺[4],夜半鍾聲到客船。

注釋

[1]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部。

[2]這句寫泊船的時間。

[3]江楓:江邊的楓樹。漁火:漁船上的燈火。這句寫旅夜孤寂的情懷。

[4]姑蘇:蘇州的別稱。因蘇州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下,現為蘇州古跡之一。

簡析

張繼是天寶十二年(753)的進士,與皇甫冉、劉長卿交厚。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多,而最著名的就是這首《楓橋夜泊》。此詩就似一幅秋夜旅人泊舟圖,時間、環境、心緒表現無遺,透過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鄉之情。尤其,夜半古寺的鍾聲,將人引入悠遠的意境。全詩含蓄、精煉、自然、耐人尋味。張繼憑此一詩名留千古,寒山寺也因此名揚天下。

寒食[1]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2],寒食東風禦柳斜[3]。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4]。

注釋

[1]寒食:節令,清明前一二日。

[2]春城:春天的城市,這裏指長安。花:這裏指柳花、柳絮。與下句的禦柳相呼應。

[3]禦柳:皇帝宮苑中的楊柳。古時,寒食節有折柳插門的習俗。

[4]五侯:漢桓帝時寵幸宦官,封五人為侯。此也說明當時宦官氣焰之盛。這兩句說,漢時寒食節禁煙火,而朝廷卻給五侯家傳送蠟燭。此處借漢喻唐。

簡析

這是一首諷喻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官,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隻寫“傳蠟燭”的事實,含隱巧妙,入木三分。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詩比諷深遠。”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1],北鬥闌幹南鬥斜[2]。

今夜偏知春氣暖[3],蟲聲新透綠窗紗。

注釋

[1]月色半人家:指月色明亮。

[2]闌幹:形容星鬥橫斜的樣子。南鬥:即鬥宿,二十八宿之一,位於北鬥之南,故稱。

[3]偏:出於意外。知:感覺到。

簡析

劉方平是天寶時的名士,工詩,善畫,才貌雙全。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本詩寫的是初春月夜黎明前的情景。詩的前兩句寫環境的幽靜。後兩句寫詩人感覺到春天的氣息,聽到低微唧唧的蟲鳴聲,看到第一次“透”進綠色的窗紗——不知不覺中春來了。真是親切有味,境界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