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覺曉[2],處處聞啼鳥[3]。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2]不覺曉: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早晨的來到。

[3]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

簡析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意境十分優美。詩人通過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出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春眠夜短,氣候和暖,如果不是因為鳥聲的吵鬧,還不知道醒來。聯想到草木更加生機蓬勃,因而又感慨昨夜的風雨聲,被打下的落花不知多少。意境深遠,語言淺近,是千百年來幼兒都能背誦的一首好詩。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1],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

[1]床:這個床不是我們現在睡覺用的床,在唐代有一種兩邊有小扶手的凳子被稱之為“床”。一說指井台。

簡析

這首詩寫的是月夜思故鄉的感受。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這首《靜夜思》可謂極好的說明。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短短二十個字,創造了一種何等優美迷人、令人產生無限遐思的意境,使人百讀不厭,耐人尋味,是公認的“妙絕古今”之作。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1]。

但見淚痕濕[2],不知心恨誰。

注釋

[1]深坐:久坐。顰(pín):皺眉。蛾眉:形容美人的眉毛細長而彎。

[2]但見:隻見。

簡析

這是寫棄婦怨情的詩。若說它有所寄托,亦無不可。詩以簡潔的語言,刻畫了閨人幽怨的情態。著重於“怨”字落筆,“怨”而坐待,“怨”而皺眉,“怨”而落淚,“怨”而生恨,層層深化主題。至於怨誰,恨誰,詩人予以留白,讀者憑想象便可進入詩的佳境。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1],名成八陣圖[2]。

江流石不轉[3],遺恨失吞吳[4]。

注釋

[1]這句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

[2]八陣圖:三國時諸葛亮創設的一種陣法。相傳諸葛孔明禦敵時以亂石堆成石陣,按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變化萬端,可擋十萬精兵。

[3]石不轉:是說排列八陣圖的石子,雖然經過幾百年的江水衝擊,但原來的位置依然不變。

[4]失吞吳:是說蜀國伐吳失計,成為千秋遺恨。諸葛亮主張聯吳伐魏,但劉備為報關羽之仇,不聽勸諫貿然征吳,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裏,不但身死白帝城,蜀國從此也一蹶不振。

簡析

這是詩人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大曆元年(766)。頭一句總體概括和讚頌諸葛亮對於確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麵的卓絕功績,繼而集中、凝煉地讚頌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三、四句對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深表惋惜。末句照應開頭,三句照應二句。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使得議論並不空洞抽象,而抒情色彩更加濃鬱,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餘意不盡的感覺。

登鸛雀樓[1]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2],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3],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3]窮:盡,使達到極點。

簡析

王之渙是盛唐著名的詩人,少時有俠氣,好縱酒擊劍。後折節讀書,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昈相唱和,名動一時。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回味無窮。現存他的詩雖隻有六首,但其中兩首足稱頂級絕句(《登鸛雀樓》《出塞》(又名《涼州詞》),詩中的“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奠定了詩人在詩壇的地位。

鸛雀樓是唐代三大名樓之一,更是河中(今山西永濟縣)名勝,詩人通過登樓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宏遠的抱負和博大的胸襟,也表現了宇宙的無限。後兩句出語自然,千古傳誦,被人們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也反映出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全詩氣勢奔放,意境開闊,語言通俗自然而富有哲理意味。

送靈澈[1]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2],杳杳鍾聲晚[3]。

荷笠帶斜陽[4],青山獨歸遠。

注釋

[1]靈澈:本姓湯,字澄源,會稽(今浙江紹興縣)人,後為雲門寺僧,從嚴維學詩,與劉長卿、僧皎然友善,為時人所重。詩題一作“送靈澈上人”,上人是對僧人的尊稱。

[2]蒼蒼:深青色。竹林寺:一稱“鶴林寺”,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南黃鶴山上。

[3]杳(yǎo)杳:隱約、深遠的樣子。

[4]荷(hè)笠:背著鬥笠。帶斜陽:映照在夕陽中。

簡析

靈澈上人是中唐一位著名詩僧,與劉長卿是一對忘年交。劉長卿自從上元二年(761)從貶謫的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旅居江浙,失意待官;靈澈此時也不大得意,雲遊江南,在潤州(今江蘇鎮江)竹林寺歇宿。二人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四、五年間(769—770)相遇於潤州又別於潤州,詩人為其送行,遂作此詩。雖是送別詩,但詩人並未直寫離情別緒,而是以景帶情,景中含情;手法注重呼應,“遠”應“杳杳”,“斜陽”應“晚”,回環映照,凝煉飄逸。

彈琴 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1],靜聽鬆風寒[2]。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3]。

注釋

[1]泠(líng)泠:本指水聲,這裏形容琴聲的清越。七弦:古琴有七根弦。相傳神農氏製琴為五弦,周文王加為七弦。

[2]鬆風:琴曲名,指《風入鬆》曲。寒:淒清的意思。

[3]這兩句是說,自己與世人好尚不同,深有懷才不遇之慨。

簡析

琴是我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漢魏六朝南方清樂還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眾的欣賞趣味也變了。穆如鬆風的琴聲雖美,卻成為“古調”,時下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這首詩即借詠古調的冷落,不為人所重視,來抒發自身懷才不遇、世少知音的感慨。

送上人[1] 劉長卿

孤雲將野鶴[2],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3],時人已知處[4]。

注釋

[1]上人:對僧人的敬稱,這裏指靈澈。

[2]孤雲、野鶴:都用來比喻方外上人。將:與共。

[3]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縣東,道家第十二福地,上有支遁嶺、放鶴峰、養馬坡,相傳為晉代名僧支遁放鶴、養馬之地。

[4]時人:指世俗之人。

簡析

這是一首送行詩,詩中的上人可能是指靈澈。詩意在說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既然要超塵出世,就不必讓人知道行蹤。似隱含揶揄靈澈入山不深之意。

秋夜寄丘員外[1] 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2],散步詠涼天。

空山鬆子落,幽人應未眠[3]。

注釋

[1]丘員外:指丘丹,嘉興人,曾任倉部、祠部員外郎,故稱。當時隱居臨平山學道,與韋應物交誼深,常有唱和。

[2]屬(zhǔ):適逢。

[3]幽人:隱居之人,指丘丹。隱士常以鬆子為食,因而秋天見鬆子脫落即想起對方。

簡析

這首詩當作於德宗貞元間韋應物在蘇州刺史任上。詩人與丘丹在蘇州時過往甚密,丘丹臨平山學道時,詩人寫此詩以寄懷。詩的前兩句寫自己因秋夜懷念丘丹而不寐,並且徘徊沉吟的情景;後兩句想象丘丹也正因秋興動而不能成眠。此詩著墨雖淡,卻清幽如畫,且韻味無窮;語淺情深,言簡意長。

聽箏[1] 李端

鳴箏金粟柱[2],素手玉房前[3]。

欲得周郎顧[4],時時誤拂弦。

注釋

[1]箏:撥弦樂器,形狀像瑟,古為十二弦,後十三弦。

[2]金粟柱:桂木做的柱,古也稱桂為金粟,這裏當是指弦軸之細而精美。柱是箏上係弦的圓木,可以擰動。

[3]素手:指彈箏女子潔白的手。玉房:箏上之枕叫房,枕為玉製,故稱。

[4]周郎顧:周郎即三國吳周瑜,他精通音律,別人奏樂有錯誤,他一定要回過頭去過問,故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說。

簡析

李端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嶽幽人。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也有一些寫閨情的詩,風格清婉。這首《聽箏》即是他的名篇。詩寫一女子邀寵取憐的曲折心事,為了讓所愛的人多看自己一眼,便故意將弦撥錯,彈箏女生動的形象躍然紙上。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廚下[1],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2],先遣小姑嚐[3]。

注釋

[1]三日:古代風俗,新媳婦婚後三日須下廚房做飯菜。

[2]諳: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3]遣:讓。小姑:即小姑子,丈夫的妹妹。

簡析

王建是大曆進士,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且交厚,世稱“張王”。由於其門第衰微,一生沉淪下僚,又曾從軍塞上,因而更了解人民疾苦,寫出不少優秀的樂府詩。他的樂府詩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多方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對新樂府運動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