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21684773]}],\"4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start_container_index\":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桃花源記》reference_book_ids\":[6966481848494984206,6656561731864628228,7002853724871724046]}],\"5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6,\"start_container_index\":5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0},\"quote_content\":\"《桃花源記》reference_book_ids\":[6966481848494984206,6656561731864628228,7002853724871724046]}],\"20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7,\"start_container_index\":2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2},\"quote_content\":\"《長恨歌》reference_book_ids\":[6943539712799804447,6895687801254185992]}],\"1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start_container_index\":1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quote_content\":\"《風入鬆》reference_book_ids\":[713724199072642154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鹿 柴[1]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2],複照青苔上。
注釋
[1]鹿柴(zhài):輞川的地名,原義是鹿棲息的地方,也是王維輞川別墅的二十勝景之一。柴:籬落。
[2]返影:夕陽返照。
簡析
這首詩是王維五言絕句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是王維官場失意後歸隱山林後的作品。全詩通過對傍晚時分深林中景色的描寫,為我們展現了大自然的和諧之景,使人放鬆,令人向往。前二句寫幽靜,因聲傳神;後二句寫幽深,以光敷色。“但聞人語響”更是靜中有動,看似信手拈來,不著痕跡,其實是匠心獨運。
竹裏館[1] 王維
獨坐幽篁裏[2],彈琴複長嘯[3]。
深林人不知[4],明月來相照。
注釋
[1]竹裏館,輞川別墅的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2]幽篁(huáng):即幽深的竹林。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3]嘯(xiào):長聲呼嘯。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 類似於打口哨。
[4]深林:指“幽篁”。
簡析
本詩是王維五言絕句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依然是寫歸隱後的閑適生活和情趣的詩。詩從“獨坐”二字生發,詩人獨坐在深林中彈琴、長嘯,韻生幽篁,悠然自得,把明月視為知音,充分表現了隱居中的恬淡閑適之情。詩雖是寫靜境,然靜中有動,以動襯靜,全詩充滿畫意。
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1],日暮掩柴扉[2]。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3]。
注釋
[1]山:王維輞川別墅所在的藍田山。
[2]掩:關閉。柴扉:柴門。
[3]王孫:貴族子孫,這裏敬稱送別的友人。語出《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簡析
詩題一作《山中送別》,雖是送別詩,卻未正麵寫離情。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以“送罷”落筆,隱去送別情景,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於是想到春草明年還會再綠,可是離人回歸卻難有定期。離情別緒婉曲地透露出來,愈顯情意之深。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1],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2],此物最相思。
注釋
[1]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嶺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2]采擷(xié):采摘。
簡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一題為《江上贈李龜年》。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於想象;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麵似乎囑人相思,背麵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據說,天寶之亂後,唐宮樂師李龜年流落江南,一次在湘中采訪使筵上唱這首詩,滿座遙望玄宗所在的蜀中,泫然淚下,足見其感人之深。
雜詩[1]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2],寒梅著花未[3]。
注釋
[1]雜詩:寫隨時產生的零星感想和瑣事,不定題目的詩。
[2]來日:來的那一天。綺(qi)窗:用綢帛裝飾的窗戶。
[3]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於句末,相當於“否”,表疑問。
簡析
這是一首抒寫懷鄉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一開頭,詩人即以近似講話般的語氣,不加修飾地表現了一個久住異鄉的人一見到故鄉來人,便欲詢問家鄉情況的急切心情。那麼,先問什麼呢?詩人寓巧於樸,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於細微處見精神”。 不但更加生活化,也使得詩味更加濃鬱,同時擴展了讀者的想象。
送崔九 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1]。
莫學武陵人[2],暫遊桃源裏。
注釋
[1]盡:極盡,含有飽賞之意。
[2]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簡析
裴迪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係密切。曾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晚年居輞川、終南山,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受王維影響,裴迪的詩大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維山水詩相近。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後期,當時由於唐玄宗怠政,又任用奸相李林甫以及後來的楊國忠,政治逐漸黑暗,下層知識分子無法入仕,像裴迪、崔興宗這樣的寒士沒有出路,所以他們寧願隱居山林。崔九曾與裴迪、王維同隱於終南山,大約此時不大願意再隱居下去了,因此詩人勸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間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武陵人一樣,找到了桃花源卻輕易再放棄了。
終南望餘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1],積雪浮雲端[2]。
林表明霽色[3],城中增暮寒。
注釋
[1]終南:即終南山。陰嶺:背向太陽的山嶺。終南山在長安之南,從城中南望,隻見山陰。
[2]浮雲端:指山的極高處。
[3]林表:林外。霽色:雨、雪後出現的晴明之光。
簡析
《終南望餘雪》是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進士試的詩題。按唐製規定,應試詩為五言六韻十二句,但祖詠隻寫了四句便交卷,問他為何不寫完,他說:“意盡。”考官看了很讚賞,因此祖詠被錄取了。(見《唐詩紀事》)該詩描寫終南山殘雪,通過山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毗鄰山下的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精練含蓄,別有新意,堪稱詠雪最佳作。
宿建德江[1]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2],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3],江青月近人。
注釋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經建德的一段。
[2]煙渚:彌漫霧氣的沙洲。
[3]天低樹:天幕低垂,好像和樹木相連。
簡析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家鄉鹿門山隱居,四十多歲時曾往長安、洛陽謀取功名,並在吳、越、湘、閩等地漫遊。晚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聘他為幕僚。該詩作於開元十八年(730)漫遊吳越之時。這首詩是旅夜抒情之作。前半寫異鄉泊舟,倍添鄉愁;後半寫景,而鄉愁自見。詩中雖不見“愁”字,然野曠清江,“秋色”曆曆在目。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春曉[1]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