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reference_book_ids\":[6943539712799804447,6895687801254185992]}],\"6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start_container_index\":6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長門賦》reference_book_ids\":[7266328547772337210]}],\"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5,\"start_container_index\":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9},\"quote_content\":\"《滄浪詩話》reference_book_ids\":[6883377395315772429]}],\"6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3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2,\"start_container_index\":63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7},\"quote_content\":\"《洛神賦》reference_book_ids\":[7137443005283175439]}],\"6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6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燕歌行》reference_book_ids\":[7197332484311223352]}],\"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6,\"start_container_index\":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1},\"quote_content\":\"《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7225931131646905348,7257088434206936120,6924983412973374478,7217733336632921144,722404880538403126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黃鶴樓[1]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2],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3],芳草萋萋鸚鵡洲[4]。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1]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麵江而立,始建於三國,唐時名聲始盛,故址在湖北武昌縣西南,後因兵連禍結,黃鶴樓屢建屢廢,20世紀80年代重修。

[2]昔人:指王子安或費文禕,傳說在此乘鶴登仙。

[3]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漢江。

[4]萋萋:草盛貌。鸚鵡洲:黃鶴樓東北長江中的小洲。

簡析

崔顥(hào)是盛唐詩人,與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他才思敏捷,長於寫詩,曾經宦海沉浮,終不得誌。在唐代,黃鶴樓、嶽陽樓和滕王閣號稱長江南岸三大名勝,文人墨客到此遊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崔顥此詩意境開闊,運筆飄逸,不拘泥於黃鶴樓的位置、形製等外在特征,意得象先,神行語外,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舉世公認堪稱絕唱。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乃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後來李白對此耿耿於懷,相繼寫了《登金陵鳳凰台》《鸚鵡洲》等詩,有跟崔顥一較高下之意。嚴羽《滄浪詩話》也評此詩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

行經華陰[1] 崔顥

岧嶢太華俯鹹京[2],天外三峰削不成[3]。

武帝祠前雲欲散[4],仙人掌上雨初晴[5]。

河山北枕秦關險[6],驛路西連漢畤平[7]。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注釋

[1]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在太華山之陰,故名。

[2]岧嶢(tiáo yáo):山勢高峻的樣子。鹹京:即鹹陽。

[3]三峰:指華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

[4]武帝祠:即漢武帝登華山頂後所建巨靈祠。

[5]仙人掌:相傳華山為巨靈神所開,其手跡尚存華山東峰。

[6]秦關:指函穀關,地勢險峻,是通往秦地的咽喉,故址在今河南省靈寶縣。

[7]驛路:即大路。漢畤:漢代皇帝祭祀天地五帝之祠,位當華山之西,在今陝西鳳翔縣。

簡析

崔顥寫山水行旅、登臨懷古詩,善於融神靈古跡與山河勝景於一爐,不但瑰麗神奇,也使得詩境更為雄渾壯闊而富有意蘊。在這首詩中,他再次運用了這一手法。他曾二次入都,都在天寶中,此次行經華陰,事實上與路上行客一樣,也未嚐不是去求名逐利,但是一見西嶽的崇高形象和飄逸出塵的仙跡靈蹤,也未免移性動情,感歎自己何苦奔波於坎坷仕途。但詩人不用直說,反向旁人勸喻,蘊藉而風流。

望薊門[1] 祖詠

燕台一去客心驚[2],笳鼓喧喧漢將營[3]。

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4],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5]。

少小雖非投筆吏[6],論功還欲請長纓[7]。

注釋

[1]薊(jì)門:薊門關。在今北京市西直門北,當時為邊防要地。

[2]燕台: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台,也即幽州台。 一去:一作“一望”。這裏暗用典故,說燕自郭隗、樂毅等士去後,即被秦所滅,故客心暗驚。

[3]笳(jiā)鼓:軍樂聲。漢將營:用漢高祖劉邦攻殺燕王臧荼事。

[4]三邊:古稱幽、並、涼三州,其地皆在邊疆,後泛指邊地。危旌(jīng):高揚的旗幟。

[5]海畔雲山:因燕台東近渤海,故稱。

[6]投筆吏:典出《後漢書·班超傳》。班超家貧,年輕時為小吏給官府抄書以謀生,一天投筆歎道:“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後投筆從軍,以功封定遠侯。

[7]請長纓:典出《漢書·終軍傳》。漢時書生終軍曾向漢武帝上書:“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後來把自願投軍叫做“請纓”。纓:繩。

簡析

祖詠是開元十二年(724)進士,與王維友善。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亦帶有詩中有畫的特點,且講究對仗。他最著名的兩首詩就是《終南望餘雪》和這首《望薊門》。這首詩是祖詠宦遊範陽時所作。薊門在唐時是防範契丹的前線重鎮,眼前又是濃濃的軍事氛圍,因而祖詠一“望”便生出許多感慨和情思。全詩緊扣一個“望”字,寫望中所見,抒望中所感,格調高昂,感奮人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清人方東樹說:“豈是時範陽已有萌芽耶?”懷疑這是對安祿山的叛亂有所預感。詩中“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為有名的佳句。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1] 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2],二陵風雨自東來[3]。

關門令尹誰能識[4],河上仙翁去不回[5]。

且欲近尋彭澤宰[6],陶然共醉菊花杯[7]。

注釋

[1]明府:漢代人對刺史的稱呼,唐代人對縣令也尊稱明府。

[2]三晉:戰國時韓、魏、趙三家分晉,號三晉。今屬山西、河南、河北地。

[3]二陵:指崤陵,在今河南洛寧縣北,西北接陝縣。崤陵又分南陵、北陵,南陵為夏後皋之墓,北陵為文王避風雨處。

[4]關門令尹:指尹喜。尹喜曾做函穀關關吏,老子西遊過此,關令尹留老子著書,乃成五千言授之,也即後來的《道德經》。

[5]河上仙翁:即河上公,晉人葛洪把他寫入《神仙傳》中。

[6]彭澤宰:指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

[7]菊花杯:陶淵明辭官後家貧,九九重陽節時無酒,至宅邊菊叢中久坐,逢王弘送酒至,乃醉而後歸。

簡析

崔曙是開元二十三年(735)第一名進士,但隻做過河南尉一類的小官,曾隱居河南嵩山。其詩多寫景摹物,同時寄寓鄉愁友思,辭氣多悲。以《試明堂火珠》詩得名。本詩是一首投贈詩,內容仍屬懷古。詩人重九登高,邀請友人劉明府來共度重陽舉杯痛飲,本無稀奇,但詩人有機地契合眼前所見的風景來抒發感情,意在說明登高暢飲不必遠求神仙,就近尋劉明府即可,對縣令的揄揚含而不露,用陶淵明九月九日在宅邊菊叢中逢王弘送酒來的典故,既切又工。全詩意境開闊,結構嚴謹。

送魏萬之京[1] 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2],昨夜微霜初渡河[3]。

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曙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向晚多[4]。

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5]。

注釋

[1]魏萬:又名顥,肅宗上元初進士。是李頎的後輩,李白之友。曾隱居王屋山,自號王屋山人。之:往;到……去。

[2]遊子:這裏指魏萬。離歌:離別的歌。

[3]初渡河:剛剛渡過黃河。魏萬家住王屋山,在黃河北岸,去長安必須渡河。

[4]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砧聲:搗衣聲。

[5]是,因也。“是”一作“見”。蹉跎:此指虛度年華。這兩句的意思是,勉勵魏萬及時努力,不要虛度年華。

簡析

魏萬是比李頎晚一輩的詩人,然而兩人卻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魏萬曾求仙學道,隱居王屋山。他不但同李頎情誼甚厚,還同李白等詩人有交往,天寶年間曾南下吳越尋李白,行程三千餘裏,為李白所賞識,有《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長詩。李頎的這首詩,是為送魏萬西赴長安而作。此時李頎已棄官歸隱,家居潁陽而常到洛陽,此詩可能就寫於洛陽。全詩敘事、寫景、抒情交織並用,感情誠摯,語言凝煉,音節響亮,頗受後人讚賞。

登金陵鳳凰台[1] 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2],晉代衣冠成古丘[3]。

三山半落青天外[4],二水中分白鷺洲[5]。

總為浮雲能蔽日[6],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釋

[1]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飛集山上,故築此台。

[2]吳宮:三國時孫吳政權建都建業,也即金陵。

[3]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衣冠:指代當時的豪門大族。成古丘:意謂這些人物早已死去。

[4]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名。半落青天外:形容其遠,看不大清楚。

[5]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城內,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市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6]浮雲蔽日:陸賈《新語·察征》:“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句本此。

簡析

此詩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為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全詩以登臨鳳凰台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歎,把天荒地老的曆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雖是詠古,字裏行間卻隱寓著傷時的感慨,表現出深沉的曆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考。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1] 高適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2]。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3],白帝城邊古木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4],暫時分手莫躊躇。

注釋

[1]少府:即縣尉。李王二人事跡不詳。陝中:今四川巴縣西。

[2]銜杯:喝送別酒。謫居:謫貶的地方,冒下四句。

[3]青楓江:在長沙。

[4]聖代:聖明時代,對當代的美稱。雨露:喻指朝廷恩澤。

簡析

這首詩是送兩位被貶官的友人,寓有勸慰鼓勵之意。詩人開篇即體現了殷切的感情,“意何如”“問謫居”反複致意。中間兩聯雙雙分寫,一詩同贈兩人注意到銖兩悉稱,而且情景交融,結合得巧妙自然,蒼涼中飽含親切的情味。結句則與首句照應,用寬慰語點出送別,不悲觀,也不消極。

奉和中書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1] 岑參

雞鳴紫陌曙光寒[2],鶯囀皇州春色闌[3]。

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4]。

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幹。

獨有鳳凰池上客[5],陽春一曲和皆難[6]。

注釋

[1]賈至:字幼鄰,洛陽人,天寶末隨玄宗入蜀,肅宗即位,任中書舍人。乾元元年(758)賦詩《早朝大明宮》,杜甫、王維、岑參都有和詩。

[2]紫陌:京都的道路。

[3]囀(zhuàn):鳥婉轉地叫。皇州:京城。闌:晚。

[4]仙仗:指皇帝的儀仗。

[5]鳳凰池:也稱鳳池,指中書省。

[6]陽春一曲:美稱賈至的《早朝大明宮》。

簡析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九月,朝廷收複長安,平定了安史之亂。十月丁卯,肅宗還京,入居大明宮。三年二月丁未大赦天下,改元乾元。此時,李唐政權方才轉危為安,朝廷一切製度禮儀正在恢複。中書舍人賈至賦詩描寫此時早朝的新氣象,以示同僚。當時,岑參官為右補闕,屬中書省,因做此詩奉和。內容隻盡力鋪陳早朝的莊嚴隆重而已,絢爛鮮明,早朝意宛然在目;末聯點出酬和之意,推崇對方,表示謙卑,恰到好處。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王維

絳幘雞人報曉籌[1],尚衣方進翠雲裘[2]。

九天閶闔開宮殿[3],萬國衣冠拜冕旒[4]。

日色才臨仙掌動[5],香煙欲傍袞龍浮[6]。

朝罷須裁五色詔[7],佩聲歸到鳳池頭[8]。

注釋

[1]絳幘(jiàng zé)雞人:頭著紅色頭巾,傳雞唱報曉的衛士。

[2]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服冕。

[3]九天:指宮禁。閶闔:指宮門。

[4]冕旒(miǎn liú):這裏指天子。旒,冠前後所垂的珠串。

[5]仙掌:即障扇,宮中的一種儀仗,用以障風蔽日。

[6]袞(gǔn)龍:皇帝龍袍上的龍。

[7]五色詔:用五色紙所寫的詔書。

[8]鳳池:即鳳凰池,指中書省。

簡析

這首詩與岑參所寫同一主題,都是應和中書舍人賈至的,描寫大明宮早朝的莊嚴華貴氛圍與皇帝的威儀。這類詩純屬朝官應酬之作,用語堂皇,造句偉麗,格調和諧,但內容終嫌空泛。關於此詩的好評多是就藝術形式而言。

附:賈至的《早朝大明宮》原詩:“銀燭熏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禦爐香。共沐恩波鳳池裏,朝朝染翰侍君王。”

奉和聖製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

春望之作應製[1] 王維

渭水自縈秦塞曲[2],黃山舊繞漢宮斜[3]。

鑾輿迥出千門柳[4],閣道回看上苑花[5]。

雲裏帝城雙鳳闕[6],雨中春樹萬人家。

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7]。

注釋

[1]聖製:天子所作。留春:即遊春。應製:應天子之命作詩。

[2]渭水:即渭河,黃河最大支流,在陝西中部。縈:環繞。秦塞:猶秦地,這裏指長安城郊。

[3]黃山:黃麓山,在今陝西興平縣北。漢宮:也指唐宮,即題中的蓬萊、興慶。

[4]鑾輿:皇帝的乘輿。迥出:遠出。千門:指宮中的重重門戶。

[5]閣道:複道。《史記·秦始皇本紀》:“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上苑:泛指皇家的園林。

[6]雙鳳闕:漢代建章宮有鳳闕;唐含元殿左右,有棲鳳、翔鸞二闕。闕:宮門前的望樓。

[7]這兩句是說,皇帝本為乘此以順應時令宣導萬物,並非隻為賞玩美景。這是對皇帝的恭維頌揚,是應製詩的一貫之風。陽氣:指春氣。宸遊:指皇帝出遊。宸:以北辰所居借指皇帝居處,後引申為帝王代稱。

簡析

這是王維任朝官時,對唐玄宗《春望》詩的應製之作。首聯用對仗,寫長安周圍的山川形勝;中間兩聯扣題寫玄宗遊春及帝都的景色;末聯以頌詞作結。全詩氣勢闊大、高華雄麗,即便不免應製詩的揄揚恭維,也是應製詩中的上品,而且多少反映了興盛時期大唐的氣象。

積雨輞川莊作[1]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2],蒸藜炊黍餉東菑[3]。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4]。

山中習靜觀朝槿[5],鬆下清齋折露葵[6]。

野老與人爭席罷[7],海鷗何事更相疑[8]。

注釋

[1]積雨:久雨。輞川莊:作者的輞川別墅。

[2]空林:疏林。煙火遲:因久雨林野潤濕,故煙火緩升。

[3]蒸藜炊黍:即蒸菜燒飯。藜:指蔬菜。黍:指飯食。餉:致送。菑(zī):墾殖一年的田,這裏泛指田畝。

[4]夏木:高大的樹木,猶喬木。夏:大。

[5]朝槿:木槿花早開午謝,故稱朝槿。意謂靜觀朝槿可以體悟人生。

[6]清齋:素食之意。露葵:經霜的葵菜。葵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稱號。

[7]野老:作者自稱。爭席罷:指自己要隱退山林,與世無爭。爭席典出《莊子·寓言》:楊朱倨傲驕矜,自見莊子後學會了禮敬謙恭,人們也敢於和他爭坐席了。

[8]海鷗:典出《列子·黃帝》,說海邊有好鷗者,每天與海鷗親近,後其父要他捉海鷗來玩,第二天海鷗再也不與他親近了。此句意即:我已無好勝損人之心,海鷗為什麼還懷疑我呢?

簡析

這首詩描寫山莊久雨後的夏景和隱退後的閑適生活。首聯寫田家生活:連雨時節,天陰地濕,農家早炊,餉田野食,怡然自樂。頷聯寫自然景色:廣漠平疇,白鷺飛行,深山密林,黃鸝和唱,畫意盎然。頸聯寫詩人獨處空山鬆林,觀木槿,食露葵,避塵世的幽居生活。末聯連用兩典,正反結合,抒寫了詩人淡泊的心誌。據傳,與王維同時而略晚的李嘉佑有“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句,因有疑王襲李詩者,然“漠漠”“陰陰”四字之添,乃摩詰為嘉佑點化,足見其妙。

贈郭給事[1] 王維

洞門高閣靄餘暉[2],桃李陰陰柳絮飛[3]。

禁裏疏鍾官舍晚[4],省中啼鳥吏人稀[5]。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6]。

強欲從君無那老[7],將因臥病解朝衣[8]。

注釋

[1]給事:給事中,官名,屬門下省,官階正五品上。

[2]洞門:指重重相對的宮門。靄:雲氣密集。

[3]陰陰:幽暗的樣子,形容桃李陰濃。

[4]禁裏:即宮中。

[5]省中:指門下省,唐代的中央行政機構。

[6]拜瑣闈:指下朝。瑣闈:青瑣門,即宮門。因宮門多刻連環文而塗以青色,故名。

[7]無那:無奈。

[8]解朝衣:脫去朝服,指辭官。

簡析

王維的後半生,雖然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在官場上卻是“昆仲宦遊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舊唐書·王維傳》)因此,在他的詩作中,應酬題材的詩很多。這首酬和詩即是王維晚年之作。給事中是唐代門下省的要職,常在皇帝周圍,掌宣達詔令。詩既頌揚了郭給事,同時也表達了王維想辭官歸隱的思想。而此詩在寫法上又有特別之處,最突出的是通過狀物來達意,使頌揚之情完全寓於對景物的描繪中,從而達到避俗從雅的藝術效果。

蜀 相[1]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2],錦官城外柏森森[3]。

映階碧草自春色[4],隔葉黃鸝空好音[5]。

三顧頻煩天下計[6],兩朝開濟老臣心[7]。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注釋

[1]蜀相:即諸葛亮。

[2]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晉李雄初建。

[3]森森:樹木茂盛繁密的樣子。

[4]自春色:自呈春色。

[5]空好音:空作好音。

[6]頻煩:頻繁叨擾。頻:頻繁;煩:煩擾。

[7]開濟:指諸葛亮輔佐劉備開創帝業,輔助劉禪濟美守成。

簡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寓居秦州、同穀(今甘肅成縣)顛沛流離的生活,來到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浣花溪畔。第二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感物思人寫下此詩。此時,安史之亂還未完全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思慕。結聯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歎惜諸葛亮壯誌未酬身先死的結局,感人肺腑,成為千古絕唱。

客至[1]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2],但見群鷗日日來[3]。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4],樽酒家貧隻舊醅[5]。

肯與鄰翁相對飲[6],隔籬呼取盡餘杯[7]。

注釋

[1]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題後自注:“喜崔明府相過。”明府:縣令的美稱。過:訪問。

[2]舍:指杜甫草堂。

[3]但見:隻見。此句意為平時交遊很少,隻有鷗鳥不嫌棄能與之相親。

[4]飧(sūn):熟食,此處泛指菜肴。無兼味:隻有一種菜味。

[5]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醅(pēi):沒過濾的酒。上句說市遠菜肴少,下句說家貧無好酒。

[6]肯:能否允許,這是向客人征詢。

[7]呼取:叫,招呼。

簡析

這首詩作於詩人入蜀之初,詩人在久經離亂,安居成都草堂後不久,崔明府來訪,於是寫下這首詩。篇首以“群鷗”引興,篇尾以“鄰翁”陪結。前兩聯寫客至,有空穀足音之喜;後兩聯寫待客,見村家真率之情。寫景清麗疏淡,寫情閑適恬淡,詩語親切,如話家常。全詩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使人領略到絕棄虛偽矯飾的自然之樂。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1],南浦清江萬裏橋[2]。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唯將遲暮供多病[3],未有涓埃答聖朝[4]。

跨馬出郊時極目[5],不堪人事日蕭條。

注釋

[1]西山:在成都西,一名雪嶺,為岷山主峰,終年積雪。三城:即鬆(今四川鬆潘縣)、維(今四川理縣西)、保(今四川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當時蜀西北的要害之地,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2]南浦:成都南郊外水邊地。清江:指錦江。萬裏橋:在成都城南,相傳蜀漢費禕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說:“萬裏之行,始於此橋。”故名。

[3]遲暮:指晚年,此時杜甫年五十。

[4]涓埃:涓為細流,埃為輕塵,以喻微末。

[5]時極目:時刻放眼,西望三城,東望河北。這句點題。

簡析

這首詩作於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杜甫跨馬出郊,極目遠望,原本為了排遣鬱悶心情,而愛國愛民的情懷,卻驅迫他因望而生愁。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遠望安史在河北作亂,國破家亡,天涯羈旅,加之暮年多病,報國無門,不禁產生無限感慨。全詩從“望”字著筆,結句點題並與首句呼應。語言淳樸而凝煉,感情真摯而深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1],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2],漫卷詩書喜欲狂[3]。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4]。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5]。

注釋

[1]劍外:劍門關以外,也作劍南,這裏指四川。當時杜甫流落在四川。薊北:河北北部地區。

[2]愁何在:哪還有一點兒憂傷?

[3]漫卷:胡亂地卷起。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準備回家鄉去了。

[4]青春:指明麗的春天。

[5]這兩句寫詩人想象中的還鄉路線。巴峽:指四川東北部巴江之峽。當時杜甫寓居梓州,由水路轉長江過巫峽必經巴江,故稱巴峽。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在四川巫山縣東,湖北巴東縣西,因穿過巫山而得名。巴東三峽巫峽長,這裏舉巫峽以概括三峽。

簡析

這是一首敘事抒情詩,清代學者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稱讚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終於徹底平息,河南河北先後被官軍收複。當時詩人正攜妻兒寓居四川梓州,聽到這個勝利的好消息不禁欣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詩人一改過去沉鬱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凸顯出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特點,同時將喜極而泣的激動心情真切地展現出來,真摯感人。

登 高[1]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2],渚清沙白鳥飛回[3]。

無邊落木蕭蕭下[4],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5]。

艱難苦恨繁霜鬢[6],潦倒新停濁酒杯[7]。

注釋

[1]登高:舊時重陽節有登高之俗。

[2]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極哀,風急時聽來更哀。

[3]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4]落木:落葉。蕭蕭:風吹落葉的響聲。

[5]百年:猶言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