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艱難:語義雙關,即指自身,又指國家。

[7]新停濁酒杯:這時杜甫正因病停杯罷飲。

簡析

這是一首重陽登高感懷詩,大曆二年(767)秋詩人病臥夔州時所寫。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可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隻好離開住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來到夔州,並且一住三年。雖有當地都督的照顧,但杜甫的生活依然很困苦,尤其身體多病。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杜甫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長年漂泊、老病孤愁、憂時憤世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是杜詩中最能表現大氣盤旋、悲涼沉鬱之作,被譽為“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1]。

錦江春色來天地[2],玉壘浮雲變古今[3]。

北極朝廷終不改[4],西山寇盜莫相侵[5]。

可憐後主還祠廟[6],日暮聊為梁甫吟[7]。

注釋

[1]這兩句是說,萬方多難之時,登臨高樓,花近高樓反傷客心。

[2]錦江:即濯錦江,一名浣花溪,岷江的支流,流經成都城西。杜甫草堂臨近錦江。

[3]玉壘:玉壘山,在今四川灌縣西。

[4]此句是說,大唐雖幾經叛亂,終究挺過來了。北極:即北極星,一名北辰。

[5]西山寇盜:指吐蕃。

[6]還祠廟:還有祠廟。後主祠在成都錦官門外,劉備先主祠的東邊,西邊為武侯祠。

[7]梁甫吟:樂府曲名。相傳諸葛亮隱居時好為《梁甫吟》。此句與上句是詩人懷念諸葛亮,歎息時下的唐王朝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賢臣匡扶社稷。

簡析

這首詩是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春,杜甫在成都所寫。當時詩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個年頭。上一年正月,官軍收複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十月便發生了吐蕃攻陷長安、立傀儡、改年號,代宗奔逃陝州的事;不久郭子儀收複京師。年底,吐蕃又破鬆、維、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繼而再攻陷劍南、西山諸州。這時的朝廷可謂內外交困,內有宦官專政、藩鎮割據,外有吐蕃侵擾。詩人此時登樓,雖然繁花觸目,念及的卻是“萬方多難”,以樂景反襯哀情,藝術感染力更加強烈。

宿府[1]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2],獨宿江城蠟炬殘[3]。

永夜角聲悲自語[4],中庭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5],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6],強移棲息一枝安[7]。

注釋

[1]宿府:宿於幕府。古代軍隊出征,將領以幕帳為府署,稱幕府,後用指地方長官或節度使的衙署。杜甫當時在嚴武幕府中。

[2]井梧:井邊所植梧桐。

[3]江城:這裏指成都。

[4]這句意謂長夜中唯聞號角聲像在自作悲語。永夜:長夜。

[5]風塵荏苒(rěn rǎn):指戰亂不息。

[6]伶俜(pīng):流離失所。十年:指自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亂起至今已十年。

[7]棲息一枝:語出《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句。喻自己之入嚴武幕府,不過是勉強以求暫時的安居。

簡析

此詩作於廣德二年(764)秋,當時詩人在嚴武幕府中任節度參謀,在成都的將軍府工作,家在城外浣花溪畔,由於路遠晚上不便歸家,常獨宿於幕府,抑鬱、煩悶,傷時感事,便寫下此詩。安史之亂以來,詩人在戰亂中輾轉漂泊,至今已苦捱強忍了十年,而今勉強被嚴武用為參謀,也不過和“鷦鷯”一樣暫尋“一枝之安”罷了,與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相去甚遠。此詩以景寓情,以情馭景,前六句即具體寫出了詩人對風塵荏苒、關塞蕭條的動亂時代的憂傷,最後兩句則是為自己輾轉流離而苦悶,將對國家動亂的憂慮和個人漂泊流離的愁悶自然地融為一體,更加深刻地刻畫出詩人的心情與遭遇,不但拓展了內涵,也獲得了更為廣泛的共鳴。

閣夜 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1],天涯霜雪霽寒宵[2]。

五更鼓角聲悲壯[3],三峽星河影動搖[4]。

野哭幾家聞戰伐[5],夷歌數處起漁樵[6]。

臥龍躍馬終黃土[7],人事音書漫寂寥[8]。

注釋

[1]陰陽:指日月。短景:冬季日短,故稱短景。

[2]霽(jì):雨過天晴曰霽,這裏指雪停雲散。

[3]鼓角:更鼓和號角。

[4]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夔州之東即為瞿塘峽。星河:銀河,這裏泛指天上的群星。古時認為天上星辰位置動搖往往是有戰事的征兆。這句是說,銀河星辰倒映在三峽的長江中,隨水波搖動不定,既寫江中夜景也暗喻戰亂未已。

[5]野哭:在野外哭泣。戰伐:指此時蜀中崔旰之亂。

[6]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起漁樵:起於漁樵。

[7]臥龍:指諸葛亮,號臥龍先生。躍馬:指公孫述,西漢末年乘亂據蜀,稱白帝,左思《蜀都賦》有“公孫躍馬而稱帝”句。唐時,此二人在夔州都有祠廟。

[8]漫:聽任。寂寥:稀少。這時杜甫的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等都已死去,而北方諸弟也音訊杳無。

簡析

此詩是大曆元年(766)杜甫寓於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南軍閥混戰,禍事頻仍,詩人隻身流落夔州,天涯歲暮,散亂未已,前途未卜,家國之悲縈繞心頭,夜不能寐,因賦此詩。詩人圍繞主題,從幾個側麵抒寫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亂人事,從眼前現實寫到千年往跡,天上地下、俯仰古今,氣象極為雄闊,曆來被稱為老杜七律之典範。

詠懷古跡五首 杜甫

其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1]。

三峽樓台淹日月[2],五溪衣服共雲山[3]。

羯胡事主終無賴[4],詞客哀時且未還[5]。

庾信平生最蕭瑟[6],暮年詩賦動江關。

注釋

[1]支離:流離之意。東北:指長安等地。西南:指成都、夔州等地。此兩句寫詩人在安史之亂期間的漂泊經曆。

[2]淹日月:指漂泊年月之久。淹:久留。

[3]五溪:湖南、貴州兩省交界處,五個溪族所居之地。夔州一帶有溪族雜居。共雲山:指與五溪族人共處雜居。

[4]事主:侍奉皇帝。無賴:意謂狡詐,反複無常。

[5]詞客:杜甫自謂,兼指庾信。南朝侯景降梁又反梁,庾信恰值侯景之亂,因此淹留北朝。杜甫因安史之亂而淹留西南。

[6]庾信:字子山,新野(今屬河南)人。為梁元帝出使西魏,被迫羈留北朝近三十年,雖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但常懷鄉關之思,曾作《哀江南賦》以寄其意。這裏把安祿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鄉國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簡析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七言律詩中具有特色的篇章,大曆元年(766),詩人先後遊曆了夔州的武侯廟、白帝城的永安宮(劉備廟)、湖北秭歸的宋玉宅、昭君村和江陵的庾信故居等古跡,由此不禁懷念古人,並生發出身世家國之感,遂寫下這組懷古詠懷詩。

此詩是第一首。戰亂中詩人流離失所,漂泊西南,情形頗類自己推崇的古人庾信,於是,借憑吊庾信抒發自己的情懷。從“支離”“漂泊”“淹日月”“且未還”寫出自己的遭際和故國之思;結合“羯胡事主”來感慨時事,從瘐信的身世聯想到自己,並以庾信自比,自傷漂泊。全詩感情深沉,誠摯感人。

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1],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2]。

江山故宅空文藻[3],雲雨荒台豈夢思[4]。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5]。

注釋

[1]宋玉:戰國楚人,辭賦家。其作品首開悲秋主題,其所作《楚辭·九辯》首句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2]這句意謂自己雖與宋玉異代相隔,蕭條之感卻是相同的。

[3]江山:這裏指江陵、歸州(今湖北秭歸),兩地都遺有宋玉故宅。

[4]雲雨荒台:宋玉曾作《高唐賦》:昔先王嚐遊高唐(楚台觀名),夢見一婦人,自稱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陽台:山名,在四川巫山縣。豈夢思:意謂宋玉作《高唐賦》,難道隻是說夢,並無諷諫之意?

[5]這兩句意謂最感慨的是,楚宮今已泯滅,雖然舟人經過時還和客人談起這些風流故事,但已無法指點準確的舊址了。

簡析

杜甫暮年出蜀,過巫峽,至江陵,來到宋玉故宅正值秋天,而宋玉的名篇《九辯》正是以悲秋發端。詩人觸景生情遂生感慨,宋玉“貧士失職而誌不平”的辭旨更加引發他的共鳴,遂興起本詩。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雲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點的情景,隱約可見,其實隻是虛寫,是將古跡的特征溶於議論,進而化為情境表現出來的,不但富有獨創性,也更加渲染了抒情氣氛。體驗深切,議論精警,耐人尋味,是這首詩突出的特點和成就。

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1],生長明妃尚有村[2]。

一去紫台連朔漠[3],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麵[4],環佩空歸月夜魂[5]。

千載琵琶作胡語[6],分明怨恨曲中論[7]。

注釋

[1]赴:奔赴。出三峽後,山勢連綿而下,勢如奔赴荊門。

[2]明妃:即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為避司馬昭名諱改成明妃。尚有村:唐時還保留有昭君村的古跡。

[3]紫台:帝王之宮。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這句意謂元帝對著圖畫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

[5]環佩:指代昭君。

[6]琵琶:相傳王昭君嫁到匈奴後,常手抱琵琶彈奏思想之曲,後人名為《昭君怨》。作胡語:琵琶本為西域胡人樂器,所奏為胡音。

[7]曲中論:怨恨從琵琶彈奏的樂曲中傾訴出來。

簡析

這是杜甫離開夔州東下,途經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裏的昭君村時所作。昭君本是漢宮中第一美女,因不肯行賄畫師未被元帝擇選,後遠嫁匈奴,終身不得還,常思故國。當時唐朝為結好回紇,也下嫁寧國公主,公主臨別哭道:“國家事重,死且無憾!”肅宗流淚而還。詩人借昭君之怨,寄托家國之感,雖惆悵卻也悲壯。

其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1],崩年亦在永安宮[2]。

翠華想像空山裏[3],玉殿虛無野寺中[4]。

古廟杉鬆巢水鶴[5],歲時伏臘走村翁[6]。

武侯祠屋常鄰近[7],一體君臣祭祀同[8]。

注釋

[1]窺吳:對吳國有企圖。幸:舊稱皇帝駕臨。

[2]崩:舊稱皇帝死亡。永安宮:三國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率蜀軍經三峽攻東吳,敗於陸遜,退至魚複(今重慶奉節)白帝城,改魚複為永安,建永安宮居之,次年四月病死於此。

[3]翠華:皇帝儀仗中用翠鳥羽毛作裝飾的旗幟。

[4]玉殿:此句下原注:殿今為臥龍寺,廟在宮東。按此,則唐時永安宮已變為荒涼的寺廟了。

[5]巢:名作動,築巢。

[6]伏臘:古代兩種祭祀的名稱,伏在六月,臘在十二月。

[7]武侯祠屋:諸葛亮封武鄉侯,其武侯祠與先主廟相鄰很近。

[8]一體君臣:古時認為君是元首,臣是股肱,屬於一體。劉備與諸葛亮君臣和諧,足堪此說。

簡析

這首詩借詠永安宮,憑吊劉備與諸葛亮,讚頌他們“平日抱一體之誠,千秋享一體之報”親密和諧的君臣關係,也流露出詩人對“君臣相得,共治天下”君臣關係的羨慕與憧憬。盡管如此,當麵對虛無縹緲的玉殿和水鶴做窠的古廟,還是難免令人產生古今滄桑之感。全詩平淡自然,寫景狀物形象明朗,頷聯有著濃烈的憑吊懷古意味,深沉而含蓄,發人深省。

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1]。

三分割據紆籌策[2],萬古雲霄一羽毛[3]。

伯仲之間見伊呂[4],指揮若定失蕭曹[5]。

運移漢祚終難複[6],誌決身殲軍務勞[7]。

注釋

[1]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肅清高:為其清高的節操而肅然起敬。

[2]紆(yū):曲折,這裏是費勁心血的意思。

[3]一羽毛:意謂諸葛亮奇功偉業,獨步青雲。

[4]伯仲之間:意謂不相上下。伊呂:商代伊尹,周代呂尚,皆為輔佐賢主的開國名相。

[5]失蕭曹:意謂蕭曹有所不及。蕭曹即蕭何、曹參,輔佐漢高祖的一代名臣。

[6]漢祚:指漢朝的國統。

[7]誌決身殲:意誌堅決,以身殉職。殲:死。諸葛亮病死北伐軍中,這句讚揚諸葛亮為恢複漢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簡析

詩人進謁武侯祠,瞻仰武侯遺像,遙想諸葛亮的人格事業,感慨萬千,寫下此詩。詩人稱讚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歎惋他壯誌難酬的無奈,同時也是感懷自身遭際不遇、壯誌難酬的境遇,含蓄深沉,悲壯感人。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1] 劉長卿

生涯豈料承優詔[2],世事空知學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過[3],淮南木落楚山多[4]。

寄身且喜滄洲近[5],顧影無如白發何[6]。

今日龍鍾人共老[7],愧君猶遣慎風波[8]。

注釋

[1]江州:今江西九江,漢時為淮南國,屬楚地。六、八:是排行。員外:即員外郎,是官名。

[2]優詔:朝廷免罪優容之詔。

[3]胡雁:指北方飛來的雁陣。

[4]木落:樹葉飄零。

[5]滄洲:水邊,這裏指海邊。

[6]無如:無奈。

[7]龍鍾:衰老的樣子。

[8]這句是說,還要你們仍教我當心風波,真是慚愧。

簡析

此詩是劉長卿第二次遭貶,被貶南巴(今屬廣東)在江州告別薛、柳二位朋友時所作。詩人生性耿直,總是得罪人,一生屢蒙冤屈、曾兩度遭貶。詩一開始就用反語以示諷意,貌似溫和,實極憤激。接下來明明是無可奈何白發生,卻說“寄身且喜”,把淒涼傷心加以掩飾,委婉地抒發不滿情緒。詩的最後兩句寫詩人對兩位朋友關懷的感謝。“慎風波”三字,語意雙關,既指旅途風波,又喻政治環境的險惡,含義深長。縱觀全詩,詩人滿腹牢騷,寫景抒情筆調低沉。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1],萬古唯留楚客悲[2]。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3]。

漢文有道恩猶薄[4],湘水無情吊豈知[5]。

寂寂江山搖落處[6],憐君何事到天涯[7]。

注釋

[1]謫宦:官吏被貶職流放。西漢賈誼曾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三年。

[2]楚客:指賈誼,也包括自己和別的遊人。長沙古屬楚國境。

[3]這兩句寫作者“過賈誼宅”所見的荒涼景象。

[4]這句的意思是,漢文帝在曆史上是有道明君,但他終不能重用賈誼,致使賈誼抑鬱而死,時年僅三十三歲。

[5]這句的意思是賈誼往長沙,渡湘水時,曾作賦以吊屈原。

[6]搖落:秋景的荒涼,與上文的“秋草”“寒林”相照應。本自宋玉的《九辯》:“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7]天涯:天邊,相對京城長安而言,這裏指長沙。

簡析

這首詩應當作於詩人第二次遭貶路過長沙之時。時值秋冬之交,詩人在傍晚隻身來到長沙賈誼的故居傷今懷古,感慨萬千,寫下此詩。賈誼是西漢文帝時著名的政論家,因被權貴中傷而貶為長沙王太傅;後來雖然被召回京城,但是得不到任用,最後抑鬱而終。詩人聯係自己與賈誼遭貶的類似遭遇,更有切身之感,於是把悲愁感興、憑吊古人和感傷自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含蓄蘊藉,哀楚動人。而此詩曲折處微露的諷世之意,也給人以警醒。

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嶽陽寄元中丞[1] 劉長卿

汀洲無浪複無煙[2],楚客相思益渺然[3]。

漢口夕陽斜渡鳥[4],洞庭秋水遠連天。

孤城背嶺寒吹角[5],獨樹臨江夜泊船。

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

注釋

[1]夏口:今湖北武昌。鸚鵡洲:在今武漢西南長江中,因東漢禰衡在此作《鸚鵡賦》而得名。

[2]汀洲:水中可居之地,這裏指鸚鵡洲。

[3]楚客:作者自稱。相思:指思念元中丞的心緒。渺然:遙遠的樣子。

[4]漢口:漢水入長江處。

[5]孤城:指漢陽城,城後有山。

[6]寒吹角:秋夜吹角,角聲悲涼,使“楚客”聽來更生寒意。

簡析

這首詩仍然是詩人遭貶途中撫景感懷之作。從詩題看,詩人這時船行於夏口至鸚鵡洲,尚未到長沙。詩意與前一首詩相同,借憐賈誼貶謫長沙,以傷自己的貶謫。全詩以寫景為主,借秋江、夕陽、孤舟、獨樹、孤城、夜色,突出地表現旅途的孤獨淒涼,不但處處切題,而且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最後即景生情,抒發被貶南巴的淒苦情懷。

贈闕下裴舍人[1] 錢起

二月黃鸝飛上林[2],春城紫禁曉陰陰[3]。

長樂鍾聲花外盡[4],龍池柳色雨中深[5]。

陽和不散窮途恨[6],霄漢常懸捧日心[7]。

獻賦十年猶未遇[8],羞將白發對華簪[9]。

注釋

[1]闕下:宮闕之下,這裏指朝廷。舍人:中書舍人,專掌草詔傳旨之職。

[2]上林:上林苑,秦漢時皇家宮苑,在今陝西西安。這裏指唐宮苑。

[3]紫禁:皇宮。

[4]長樂:長樂宮為漢宮殿名,此借指唐宮。

[5]龍池:在唐宮中,唐中宗時因稱有雲龍之祥,故稱。

[6]陽和:指二月仲春之氣,這裏喻天子布施恩澤。

[7]霄漢:本指高空,這裏喻朝廷。捧日心:指效忠皇帝之心。典出《三國誌·魏誌·程昱傳》裴注:程昱年輕時曾夢見自己登上泰山,雙手捧日;曹操得知,對他說:“卿當終為吾腹心。”

[8]獻賦十年:指多次應考進士。

[9]簪:簪纓之簪,達官貴人的冠飾,這裏指裴舍人。

簡析

這是一首投贈詩,係在詩人落第期間所作,以獻給在朝姓裴的中書舍人。詩的前半部分寫景,描述了皇宮苑囿殿閣的景色,借以烘托裴舍人的身份地位,受寵得幸,經常伴隨皇帝左右。雖無一字寫裴舍人,卻句句恭維,不露痕跡。下半部分自傷不遇,既訴窮途之恨難禁,又表捧日之心未改,可是十年獻賦,卻不遇知音。弦外之音,是希望裴舍人給予援引,表意含蓄委婉。

寄李儋元錫[1] 韋應物

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2]。

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3]。

聞道欲來相問訊[4],西樓望月幾回圓[5]。

注釋

[1]李儋(dān):武威(今屬甘肅)人,曾任殿中侍禦史。元錫:字君貺(kuàng),曾任淄王傅。二人都是作者的朋友。

[2]黯黯:形容心情鬱悶。

[3]這句意謂在自己管轄的地區內有百姓流亡,有拿了官俸而未盡到職責的慚愧之感。

[4]問訊:探望。

[5]西樓:當是詩人在滁州的住處。望月幾回圓:即已經盼了好幾個月了。

簡析

這首詩大約寫於唐德宗興元元年(784)春天,彼時詩人已是暮年,正任滁州刺史,離開長安已經一年了。在此期間,長安發生了叛亂,詩人所管轄的滁州也有百姓流亡的現象,真可謂國亂民窮。耳聞目睹此情此景,詩人深為感慨,嚴重憂慮。全詩以淡筆寫深情,從懷友起,又以懷友之意作結,將對時事的感懷融於對友人的思念中,用語婉轉,深情感人。

同題仙遊觀[1] 韓翃

仙台初見五城樓[2],風物淒淒宿雨收[3]。

山色遙連秦樹晚[4],砧聲近報漢宮秋[5]。

疏鬆影落空壇靜[6],細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別尋方外去[7],人間亦自有丹丘[8]。

注釋

[1]仙遊觀:初唐道士潘師正在嵩山逍遙穀所立的道觀。

[2]五城樓:《史記·封禪書》記方士曾言:“黃帝時為五層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命曰迎年。”後人以“五城樓”“十二樓”為仙人居處。這裏借指仙遊觀。

[3]宿雨:經夜之雨。

[4]秦樹:秦地的樹。

[5]漢宮:指唐宮。唐詩中多以漢代唐。

[6]壇:祭神用的台子,多用土石築成。

[7]方外:即世外仙居。

[8]丹丘:指神仙居處,晝夜長明。這裏指仙遊觀。

簡析

唐代皇帝特別推崇道教,形成民間也信奉道教的風尚。仙遊觀即唐高宗詔令敕建的,地近東都,遊賞題作者頗多。此詩即是一首遊覽題詠之作,也是詠道詩歌中的名篇,詩人是中唐著名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韓翃。詩人見到仙遊觀正是宿雨初收、風物淒清的時候。暮靄中,山色與秦地的樹影遙遙相連,搗衣的砧聲似在報告著漢宮進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鬆投下縱橫的樹影,道壇上空寂寧靜,細草生香,洞府幽深。全詩有遠景,有近景,著力刻畫了道觀的清幽。最後引用《遠遊》之語,稱讚此是神仙居處的丹丘妙地。據說,日本仙台市的命名,也與此詩有關。

春思皇甫冉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1]。

家住層城臨漢苑[2],心隨明月到胡天[3]。

機中錦字論長恨[4],樓上花枝笑獨眠。

為問元戎竇車騎[5],何時返旆勒燕然[6]?

注釋

[1]馬邑:邊城名,在今山西朔縣西北,漢時曾與匈奴爭奪此城。龍堆:即白龍堆,在今新疆。

[2]層城:指長安。京城有內外兩層,故稱。漢苑:這裏代指唐苑。

[3]胡天:指丈夫征戍之地,也即上文馬邑、龍堆。

[4]機中錦字:指蘇惠懷念丈夫的織錦回文詩。典出《晉書·竇濤傳》:苻堅時,竇滔為秦州刺史,後謫流沙;其妻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寄給他。

[5]元戎:猶言將軍。漢時,竇憲為車騎將軍,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歸。

[6]返旆(pèi):猶班師。勒:刻。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

簡析

皇甫冉,字茂政,生於在唐玄宗年間,十歲便能作文寫詩,被張九齡呼為小友。天寶十五年(756)考中進士第一(狀元),曆官無錫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遺、右補闕等職,代宗時奉使江表,病卒於丹陽。由於經曆了大唐的由盛轉衰,他的詩於清新飄逸中多帶漂泊之感。這首詩大意是寫一位征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裏思念丈夫,期望早日結束戰爭,征夫能功成名遂,凱旋而歸。此類詩富有真情實感,並具有積極而深刻的社會意義。

晚次鄂州[1]盧綸

雲開遠見漢陽城[2],猶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晝眠知浪靜[3],舟人夜語覺潮生[4]。

三湘愁鬢逢秋色[5],萬裏歸心對月明。

舊業已隨征戰盡[6],更堪江上鼓鼙聲[7]。

注釋

[1]晚次:指晚上到達。鄂州:唐時屬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

[2]漢陽城:今湖北漢陽,在漢水北岸,鄂州之西。

[3]估客:商人。

[4]這句是說,因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眾聲雜作。

[5]三湘:漓湘、瀟湘、蒸湘的總稱,在今湖南境內。

[6]舊業:舊時的田園廬舍。征戰:指安史之亂。

[7]鼓鼙(pí):軍鼓。

簡析

這是一首即景抒情詩,作於唐肅宗年間,安史之亂的前期。由於戰亂,詩人家業盡毀,被迫漂泊異鄉,由北南逃,途經鄂州準備去三湘一帶,當晚次於鄂州,寫下此詩。前兩聯即景,後兩聯抒情,字裏行間流露出亂離的傷感,景切情真,十分感人。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1]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2],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3],密雨斜侵薜荔牆[4]。

嶺樹重遮千裏目,江流曲似九回腸[5]。

共來百越文身地[6],猶自音書滯一鄉[7]。

注釋

[1]漳汀封連:分別指福建的漳州、汀州,廣東的封州、連州。

[2]大荒:曠野。

[3]亂颭:吹動。芙蓉水:指生長著荷花的水澤。

[4]薜荔:一種蔓生植物,也稱木蓮。

[5]九回腸:比喻愁緒縈繞心間。

[6]百越:即百粵,指當時五嶺以南少數民族地區。文身地:古代南方少數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紋的風俗。

[7]這句是說,雖然我們都被貶到百越,但音信難通。

簡析

公元805年,唐順宗即位,改元永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撲,很快“永貞革新”即告破產。王叔文、王伾被貶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員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分別謫降為邊州司馬。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二王八司馬”事件。直到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五人才奉詔進京。但當他們趕到長安時,朝廷又改變主意,竟把他們分別貶到更荒遠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連州為刺史。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時所寫。這首抒情詩賦中有比,象中含興,情景交融,對共同遭際的同誌表現出真摯的情意。

西塞山懷古[1]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2],金陵王氣黯然收[3]。

千尋鐵鎖沉江底[4],一片降幡出石頭[5]。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6]。

從今四海為家日[7],故壘蕭蕭蘆荻秋[8]。

注釋

[1]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為長江中流要塞,三國時東吳曾在此駐防。

[2]王濬(jùn):晉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刺史。晉武帝謀伐吳,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兩千餘人。

[3]金陵王氣:相傳戰國楚威王時,有人見此地有王氣,埋金以鎮之,故名金陵。即今南京市。

[4]千尋:形容長。尋是度量單位,八尺為一尋。鐵鎖沉江底:東吳為防晉國戰船攻擊,在江麵上拉起鐵索橫絕江麵,終被王濬用大火燒斷。

[5]石頭:石頭城,即金陵。降幡:降旗。

[6]寒流:指長江。

[7]四海為家:即四海一家,天下統一。

[8]故壘:舊日的營壘、防禦工事。

簡析

西塞山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這首吊古撫今的詩,以抒發山河依舊、人事不同的感慨。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眾多的曆史事件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前四句虛實相間,勝敗相形,洗煉、緊湊地描寫出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巧於安排。接下來感歎山形依舊而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最後寫從此四海一家,江山統一,舊日的營壘也湮沒於野草中了。全詩寓意深廣,言辭酣暢,情、史、景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蒼涼的意境,給人以沉鬱頓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