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異記》reference_book_ids\":[724307606974025219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3,\"start_container_index\":8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9},\"quote_content\":\"《楚辭》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621746981896,6874386773061929992,7267077381741874233]}],\"8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9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start_container_index\":89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九歌》reference_book_ids\":[70032826940543498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9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start_container_index\":89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雲中君》reference_book_ids\":[7116414680389651463]}],\"5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start_container_index\":5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江南曲》reference_book_ids\":[7147221500225915943]}],\"9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6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start_container_index\":96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1},\"quote_content\":\"《茶經》reference_book_ids\":[7236253131133160509,7261897841277144099,7148737651426741262,7219188783244119101,7257081676759567423,6959122744688544804]}],\"1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start_container_index\":1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quote_content\":\"《贈汪倫》reference_book_ids\":[725551251513881704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經魯祭孔子而歎之 唐玄宗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1]。

地猶鄹氏邑[2],宅即魯王宮。

歎鳳嗟身否[3],傷麟怨道窮[4]。

今看兩楹奠[5],當與夢時同。

注釋

[1]棲棲:忙碌不安的樣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無處安身。

[2]鄹(zōu):同鄒,春秋時魯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孔子父叔梁紇曾為鄹邑大夫。

[3]歎鳳:《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否:不順。

[4]傷麟:《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國人捕獲到一隻麟,孔子流淚歎道:“麟出而死,吾道窮也。”

[5]兩楹(yíng)奠:《禮記·檀弓上》:孔子曰:“餘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殷製,人死後,靈柩停於兩楹之間,是很隆重的祭奠之禮。孔子夢此,故推斷自己是殷周後人,且死後會受到人們的尊重。

簡析

唐開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到泰山,行封禪大典,回京途中經過曲阜“幸孔子宅致祭”,因賦此詩,“感歎”孔子的際遇。詩隻選擇孔子棲遑不遇的一麵,簡單幾句就概括了其生活的複雜坎坷,同時也讚頌了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用世精神。唐玄宗多才多藝,通音樂、擅書法、工詩能文,而且一向崇尚經術、摒棄浮華,注意改革學風,對盛唐質樸文風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1],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2],還寢夢佳期。

注釋

[1]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

[2]盈手:雙手捧滿之意。

簡析

這首詩是望月懷思的名篇,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勾起兩地相思之苦,竟夕難眠,又覺得還是隻有在夢境中才能相見,描繪出了深深的懷遠之情。全詩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餘味無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也成為千古佳句,傳誦不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1],風煙望五津[2]。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注釋

[1]三秦:今陝西地區,古為秦國,項羽在滅秦後,曾將秦地分為雍、塞、瞿三國,稱三秦。

[2]五津:長江在蜀地的五大渡口,分別是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

簡析

這是王勃的一首贈別名作,它和一般送別詩的傷感情調迥然不同,蘊含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詩中第五、六兩句使友情升華到更高的境界,成為千古絕唱,有口皆碑。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淒愴之氣。在對仗上卻和後來標準的五律有異,即首聯對仗,頷聯散行。這正表明初唐律詩還沒有定型的特點。

在獄詠蟬 並序 駱賓王

餘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1],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2],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3]。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嚐聞[4]。豈人心異於曩時[5],將蟲響悲於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6]。仆失路艱虞[7],遭時徽纆[8]。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9],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10],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11],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餘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雲爾[12]。

西陸蟬聲唱[13],南冠客思深[14]。

不堪玄鬢影[15],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注釋

[1]法廳事:一作“法曹廳事”,法官審理罪犯的公堂。

[2]殷仲文之古樹:東晉殷仲文見大司馬桓溫府中老槐樹,歎曰:“此樹婆娑,無複生意。”後借以歎不得誌。

[3]周召伯之甘棠:傳說周代召伯巡行,聽民間之訟而不煩勞百姓,就在甘棠下斷案,後人相戒不要損傷這樹。

[4]有切嚐聞:比以前聽到的更淒切。

[5]曩(nǎng)時:以前。

[6]清畏人知:形容品德高尚,清廉而恐人知道。

[7]仆:自稱。失路:指仕途受挫。艱虞:艱難憂患。

[8]徽纆(mò):綁犯人的繩索,此指被囚禁。

[9]蟪蛄:即寒蟬。

[10]螳螂抱影:據《說苑·正諫》,蟬居高飲露,螳螂委身以捕蟬。指仍然有人要陷害自己。

[11]庶:希望。情沿物應:情感與自然界事物相對應。

[12]這句是說,不是為了文辭之美,而是用它聊表幽憂而已。雲爾:語末助詞,猶“如此而已”。

[13]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誌》載“日循黃道東行,……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

[14]南冠:楚國人的帽子,這裏是囚犯的代稱。《左傳·成公九年》載楚人鍾儀戴南冠被囚於晉軍,故有此說。

[15]玄鬢:指蟬。古代婦女將鬢發梳為蟬翼狀,稱之蟬鬢。這裏反以蟬鬢稱蟬。

簡析

駱賓王是初唐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曾草擬過《討武曌檄》,武則天讀後都責怪宰相失此人才。這首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屈居下僚十八年,剛升為侍禦史的駱賓王因事下獄。從詩的尾聯“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來看,顯然是受人誣陷。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對方自然以種種因由加以報複,遂至下獄。由此駱賓王才在獄中寫下這首詩,以蟬的高潔為自己力辯。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1]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2],偏驚物候新[3]。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4],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5],歸思欲沾巾。

注釋

[1]和(hè):指用詩應答。晉陵:現江蘇省常州市。

[2]宦遊人:離家作官的人。

[3]物候:指自然界的季節、氣象變化。

[4]淑氣:和暖的天氣。

[5]古調:指陸丞相寫的詩,即題目中的《早春遊望》。

簡析

杜審言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鹹亨進士,官做得不大,但詩寫得好,杜甫也引以為豪。此詩是唱和詩,原唱是晉陵陸丞作的《早春遊望》。詩人因物感興,即景生情,借此詩描寫自己宦遊他鄉、春光滿地不能歸省的傷情。詩采用擬人手法,寫江南早春,曆曆如畫。構思縝密,字字錘煉,對仗工整,可看出唐近體詩的五律已經基本定型。

雜詩 沈佺期

聞道黃龍戍[1],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2]。

注釋

[1]黃龍:地名,在今遼寧開源市西北。

[2]龍城:古時匈奴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這裏借指敵方要塞。

簡析

沈佺期是初唐詩人,進士及第,曾因受賄入獄,還因諂附張易之被流放,人多薄其為人而肯定其詩地位。以上這首詩是一首反戰詩,也是沈佺期的傳世名作。詩人運用對比手法,表達了少婦渴望遠征的丈夫早日回家團聚的心情,想象豐富,聲調優美,感情充沛。特別是寫閨中少婦和征人相互思念的兩聯“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構思奇巧,以月為媒介寫兩地親人共月相思之情。末句突出表達了征夫和思婦的心願:希望有良將帶兵,一舉克敵,使家人早日團圓,過上和平寧靜的生活。情調淒愴,但不消極;語淺意深,耐人尋味。

題大庚嶺北驛[1] 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2],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3],何日複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4]。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5]。

注釋

[1]大庾(yǔ)嶺:在今江西省大庾縣南,為五嶺之一。

[2]陽月:陰曆十月。

[3]殊未已:還沒有停止。

[4]瘴(zhàng):南方山林間濕熱鬱蒸之氣。

[5]隴頭梅:大庾嶺上多梅,故又稱梅嶺。因該地氣候濕暖,所以十月即開梅花。

簡析

宋之問並非出身高門,但在多才多藝的父親的引導下勤奮好學,少年便出名。他與沈佺期並稱“沈宋”,二人是好友,也都是當時的宮廷文人。武周時期,不僅扈從武後朝會遊豫,而且奉承武後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遊,自覺不自覺地陷入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中。唐中宗年間的政治動蕩及個人寵辱無常的經曆,使宋之問感觸良深,遂由朽爛陳腐的宮廷來到清新秀麗的水鄉,開始滌淨心靈,升華境界。

該詩是詩人在被貶嶺南途經大庚嶺時所作。首句就用鴻雁飛到這裏也要折回,極狀謫途的艱險和不如大雁還能轉飛回去的痛苦心情;最後兩句由寫景轉為抒情,暗祈能見到紅梅采寄回鄉,以安慰親人,情真意切,柔婉動人。

次北固山下[1] 王灣

客路青山下[2],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釋

[1]次:住宿,這裏指船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麵臨江,形勢險固,因以為名。

[2]客路:旅途。

簡析

詩人王灣是洛陽人,開元初年詩人。他一生中“嚐往來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時值冬盡春來,詩人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於江蘇鎮江北固山下,麵對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時光流逝,油然而生別緒鄉思,遂作此詩。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宰相張說(yuè)的極度讚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作為文人學士學習的典範,其所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影響,也被後人視為盛唐氣象的標誌。

破山寺後禪院[1]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2]。

萬籟此俱寂,唯聞鍾磬音。

注釋

[1]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嶺下。

[2]空:使……空明,形容詞用作動詞。

簡析

常建是開元年間與王昌齡同榜的進士,一生仕宦不得意,耿介自守,交遊無顯貴,曾與王昌齡有文字相酬。其詩長於五言,多寫山林、寺觀,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自然,藝術上有獨特造詣。這首詩寫古寺清晨的寧靜,寄托自己遁世情懷。意境尤其靜淨清幽,使人讀後也受了禪心的感染。

寄左省杜拾遺[1] 岑參

聯步趨丹陛[2],分曹限紫微[3]。

曉隨天仗入[4],暮惹禦香歸[5]。

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6],自覺諫書稀。

注釋

[1]左省杜拾遺:即杜甫。左省即門下省,杜甫曾任左拾遺。

[2]聯步:同步,一起走。

[3]分曹:分班的意思,曹指官署。時岑參為右補闕,屬中書省,在殿廡之右,稱右省,也稱紫徽省。

[4]天仗:皇家的儀仗。

[5]惹:沾染。

[6]闕:通“缺”,過失、不完美之意。補闕和拾遺都是諫官,因有後句的說法。

簡析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岑參由杜甫推薦而任右補闕,次年寫此詩。詩是投贈友人杜甫的。先寫諫議官的官場生活,然後自傷遲暮,無法盡力。筆法隱晦、曲折地抒發內心之憂憤,表麵是歌頌聖明,實際上是說:看現在這個樣子,我還有什麼話好說呢。

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1],白首臥鬆雲。

醉月頻中聖[2],迷花不事君[3]。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4]。

注釋

[1]紅顏:青少年。

[2]中(zhòng)聖:“中聖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聖人,酒濁者為賢人。這裏的“中”是動詞,同“中暑”之“中”。

[3]迷花:迷戀花草,指陶醉於自然美景。

[4]徒此揖清芬:隻有在此向您清高的品格致敬了。

簡析

孟浩然是一位飄逸的隱士。李白出蜀後,遊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後又轉回湖北寓居,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一次,詩人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遊,於是不無遺憾地寫下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這首詩結構嚴謹,語言古樸自然 ,用典全無斧鑿痕跡。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1],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2]。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3]。

仍憐故鄉水[4],萬裏送行舟。

注釋

[1]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形勢險要,戰國時楚國的門戶。

[2]大荒:廣闊的原野。

[3]海樓:海市蜃樓,這裏形容江上雲霞美麗的景象。

[4]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故稱。

簡析

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作。該詩作於開元十三年(725),一向生活在四川的李白這時二十五歲,要辭親遠遊,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了。詩寫得氣勢奔放,給人遼遠開闊的感覺,雖有惜別的情思,卻更多地表現出詩人愉快和樂觀的心境,一個意氣風發初入社會的青年形象曆曆如在眼前。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1]。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2]

注釋

[1]一:助詞,加強語氣。孤蓬:蓬草遇風吹散,飛轉無定,詩人常用來比喻遊子。

[2]茲:此,現在。蕭蕭:馬鳴聲。班馬:離群的馬。

簡析

在李白的送友詩中,除了絕句《贈汪倫》之外,以這首五言律詩最為有名。詩人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長卷: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這些景象相互輝映,色彩斑斕,極具詩情畫意。班馬長鳴,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

聽蜀僧濬彈琴李白

蜀僧抱綠綺[1],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

客心洗流水[2],餘響入霜鍾[3]。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注釋

[1]綠綺:琴名,傳說司馬相如所用之名琴。

[2]客:詩人自稱。這句是說,聽了蜀僧濬美妙的琴聲,心中好像流水洗過一樣感到輕快。

[3]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鍾,霜降則鍾鳴。這句是說琴音與鍾聲交響,也兼寓有知音之意。

簡析

這首詩是寫詩人聽一位從四川來的和尚彈琴。四川是詩人的故鄉,而以彈奏《鳳求凰》流傳後世的司馬相如也是四川人,所以詩一開始就聯想到他那有名的綠綺琴,讓讀者也隨詩人一同感受這份欣喜與激動,並完全沉浸在悠揚的意境中。詩人沒有直接寫彈奏的技巧,而是通過自身的感受,從側麵讚美琴聲的高妙。讚美的同時還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對故鄉的眷戀。全詩一氣嗬成,勢如行雲流水,明快暢達。

夜泊牛渚懷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1],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2]。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注釋

[1]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北。

[2]謝將軍:東晉謝尚,官鎮西將軍,鎮守牛渚時,秋夜泛舟賞月,聽到袁宏在船上吟哦自己的作品,音辭都很好,遂大加讚賞,邀其前來,談到天明。袁從此名聲大振,後官至東陽太守。

簡析

這首詩當是詩人失意後在當塗之作,那時詩人對未來已經不抱希望,但自負才華而怨艾無人賞識的情緒仍溢滿詩中。寫景清新雋永而不粉飾,抒情豪爽豁達而不做作。這首詩是一首五律,卻無對偶。有人認為李白才高,放逸不羈,興之所至,隨口諷誦,不顧及對偶。此說自有其理。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3]。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4]。

注釋

[1]國:國都,即京城長安。

[2]深:茂盛,茂密。

[3]此二句互文,意謂因感時恨別而對花落淚,聽鳥驚心。

[4]這兩句是說,白頭發越抓越少,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安史之亂”中困居長安時所作。此時,詩人正身陷安祿山叛軍占領下的長安,國家殘破,家人離散,眼前的春景更讓人感觸叢生。此詩可謂字字珠璣,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係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1],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2]。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3]。

注釋

[1]鄜(fū)州:今陝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長安。

[2]這兩句寫詩人想象中妻子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望月已久,霧深露重,故雲鬟沾濕,玉臂生寒。

[3]虛幌:透明的窗帷。雙照:與上麵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簡析

這首詩作於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攜家眷逃難到鄜州後,自己投奔靈武的肅宗行在,卻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本來是詩人自己望月懷思,但他別出心裁,偏不直寫自己,而是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年幼“未解憶長安”之意,襯托妻之孤獨淒然,進而盼望雙照團圓。反映了亂離時代人民的痛苦之情,感人肺腑。

春宿左省[1] 杜甫

花隱掖垣暮[2],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3],因風想玉珂[4]。

明朝有封事[5],數問夜如何[6]。

注釋

[1]宿:指值夜。

[2]掖垣(yè yuán):禁牆,宮牆,這裏指門下省之牆。門下省和中書省位於宮牆的兩邊,像人的兩腋,故名。

[3]金鑰;即金鎖。指開宮門的鎖鑰聲。

[4]玉珂:馬籠頭上的裝飾品,馬行則響,謂之鳴珂。

[5]封事:臣下上書奏事,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故稱。

[6]夜如何:問夜多深了,生怕耽誤早朝上封事的時間。

簡析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從長安金光門逃出,冒險從小路來到唐肅宗在鳳翔的行在,任左拾遺。同年秋天,長安收複,不久杜甫隨皇帝還京。這首詩作於乾元元年(758)春天,記敘了詩人在左拾遺任上誠敬值宿,上朝前夜不安和焦盼的心情。結構嚴謹而又靈活,敘述詳明而有變化。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1] 杜甫

此道昔歸順[2],西郊胡正繁[3]。

至今猶破膽,應有未招魂[4]。

近侍歸京邑[5],移官豈至尊[6]。

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7]。

注釋

[1]詩名為“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yuàn),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因太長故錄在注中。

[2]此道:指金光門。歸順:指投奔在鳳翔的唐肅宗。

[3]胡:指安祿山的軍隊。

[4]未招魂:心有餘悸,仍然魂不守舍。

[5]近侍:侍奉皇帝的官,這裏指左拾遺之職。京邑:指華州,係畿縣,距京城不遠。

[6]這句詩的意思是,我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難道是皇帝的本意嗎?意指受人讒害。

[7]望千門:指回望宮殿。

簡析

安史之亂中,詩人曾自金光門混出城,由小路投奔鳳翔肅宗,任左拾遺,十月隨肅宗返長安。次年,也即乾元元年(758),因上書為宰相房琯的戰敗辯護,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又出金光門。詩人撫今追昔,感慨萬端,遂作此詩。然而詩中寫道“移官豈至尊”,詩人不敢歸怨於君,隻得以“無才日衰老”自責。不忍去君,留戀故職,見得分明。後四句雖然寫得含蓄,實際還是有埋怨肅宗之意。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1],邊秋一雁聲[2]。

露從今夜白[3],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4]。

寄書長不達[5],況乃未休兵。

注釋

[1]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2]邊秋:邊塞的秋天。

[3]露從今夜白:指白露節的夜晚。

[4]此兩句是說,弟兄分散,家園無存,相互間都無從得知彼此的死生消息。

[5]長:一直,老是。

簡析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時所作,這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杜甫有四個弟弟,穎、觀、豐、占,這時隻有杜占跟隨著地,其餘三個散居山東、河南。這首持抒發了詩人對諸弟及家鄉的懷念。感歎由於戰亂而造成的兄弟離散,無家可歸的悲慘遭遇。杜甫的詩總能把個人困境與人民苦難結合在一起,把生活小題與國家大事相聯係,讓人從中深刻感受到時代的脈搏,這首詩即是如此。

天末懷李白杜甫

涼風起天末[1],君子意如何[2]。

鴻雁幾時到[3],江湖秋水多[4]。

文章憎命達[5],魑魅喜人過[6]。

應共冤魂語[7],投詩贈汩羅。

注釋

[1]天末:天的盡頭。當時杜甫在秦州,地處邊塞,所以說天末。

[2]君子:指李白。

[3]鴻雁:比喻書信。

[4]江湖秋水多:即前《夢李白》二首中“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之意,是對李白的關切之語。

[5]這句是說,老天總是妒忌有文才的人,文章好了命運就不好。

[6]魑魅(chī mèi):傳說中害人的山澤神怪,喜歡吞食過路的行人。這裏比喻李白行程凶險。

[7]冤魂:指屈原。

簡析

這一首和《夢李白二首》當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大概作於乾元二年(759)。詩人因涼風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懷思。料想流放夜郎的李白,此時應該途經汨羅了,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實,當時李白已遇赦泛舟洞庭了。詩中蘊含著對友人深切的懷念、關切與同情,感情真摯感人。杜甫的懷人詩,寫得最多最好的,除懷妻、懷兄弟的以外,就數懷李白的了。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1] 杜甫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複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2],三朝出入榮[3]。

江村獨歸處[4],寂寞養殘生。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