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6]。
注釋
[1]賦得:古人聚會分題賦詩,分到的詩題稱為“賦得”。
[2]漠漠:水氣迷茫的樣子。
[3]冥冥:天色昏暗的樣子。
[4]海門:長江入海處,在今江蘇省海門市。
[5]浦樹:江邊的樹木。滋:濕潤的意思。
[6]散絲:指細雨,這裏喻眼淚。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特點是在暮雨中送別。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已無考,但從此詩看,想必與韋應物交誼頗深。詩作雖是送別,卻重在寫景,全詩緊扣“暮雨”和“送”字著墨,將別淚和雨絲聯係起來,別具一格。全詩前後呼應,一脈貫通,渾然一體。
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韓翃
長簟迎風早[1],空城澹月華[2]。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3]。
節候看應晚,心期臥已賒[4]。
向來吟秀句[5],不覺已鳴鴉。
注釋
[1]長簟(diàn):長竹。
[2]澹(dàn):搖動的樣子。
[3]砧杵(zhēn chǔ):搗衣用具,秋夜搗衣以備寒冬。
[4]心期:指朋友間心心相映,熱切思念。賒:遲。
[5]向來:這裏指整個晚上。
簡析
韓翃(hóng)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載(754)中進士。他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這是一首酬答程近所贈的同題詩。詩的前六句緊扣“秋夜”,聲色俱全,“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兩句尤其自然秀逸,被譽為佳句。末兩句稱讚程詩之美,為了應和此詩,竟至苦吟一夜,通宵未眠,足見彼此心期之切。詩人透過秋夜景色的典型描繪,構造了一種幽遠淒清的意境,詩味醇厚深長。
闕 題[1] 劉眘虛
道由白雲盡[2],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3],深柳讀書堂[4]。
幽映每白日[5],清輝照衣裳。
注釋
[1]闕題:題原缺。
[2]這句詩是指山路在白雲盡處,也即在塵境之外。
[3]閑門:指門前清淨,環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門。
[4]深柳:即茂密的柳樹。
[5]幽映:指“深柳”在陽光映照下的濃蔭。
簡析
劉眘(shèn)虛是盛唐著名詩人之一,鄭處晦《明皇雜錄》把他和王昌齡、常建、李白、杜甫等人並列,說是“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此詩原題已缺, 從詩的語意看來,似乎是寫友人在暮春山中隱居讀書的生活。詩圍繞“暮春”展開,白雲春光,落花流水,柳色清輝,清新自然,幽靜多趣。其所表現的情致甚為清遠。
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倫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
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裏逢[1]。
風枝驚暗鵲,露草泣寒蟲。
羈旅長堪醉[2],相留畏曉鍾[3]。
注釋
[1]翻:義同“反”。
[2]羈(jī)旅:猶漂泊。
[3]曉鍾:報曉的鍾聲。
簡析
戴叔倫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詩人,出生在一個隱士家庭。他博聞強記,聰慧過人,後因家計窘迫,開始探尋仕途,成為出色的地方官吏。這首詩寫故人在秋夜月滿時,居然能偶集京城長安,感慨無限。因為相見不易,所以長夜歡聚;又因擔心分手,所以最怕聽聞報曉的鍾聲。款款寫來,層次分明,寫景有致,抒情深沉。
送李端 盧綸
故關衰草遍[1],離別正堪悲。
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2],多難識君遲。
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3]。
注釋
[1]故關:故鄉。衰草:冬草枯黃,故曰衰草。
[2]為客:古人稱離開家鄉謀生或做官為作客。
[3]風塵:指世事紛亂。此句意為在這離亂的年代,不知後會何期。
簡析
盧綸也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進士,在代宗、德宗朝,詩名頗著,文宗尤愛其詩,其作品對當時文體、詩風影響較大。此詩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別詩。流離患難中相交的知心朋友,本來就相見恨晚,當此衰草遍地的季節又要分別,而且世事紛亂相會無期,怎叫人不傷心落淚。這首詩以“悲”字貫穿全篇,抒情多於寫景,悲愴之情躍然紙上。
喜見外弟又言別[1] 李益
十年離亂後[2],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3],語罷暮天鍾。
明日巴陵道[4],秋山又幾重?
注釋
[1]外弟:表弟。
[2]亂:指安史之亂。
[3]滄海:比喻世事的巨大變化。
[4]巴陵:今湖南省嶽陽市,即詩中外弟將去的地方。
簡析
李益,唐“大曆十才子”之一,自負才地,多所淩忽,為眾不容,仕途自然也不順遂。安史之亂、繼以藩鎮割據,詩人李益的少年,就是在此背景下度過的。離亂長達十年,親戚都下落不明,當與童稚之交的表弟再相見已不相識了。這本身已夠悲涼了,而相遇後馬上又要分別,驚喜中又有離情,雖平鋪直敘卻十分真切感人。詩用凝煉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生動的細節,典型的場景,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社會動亂中人生聚散的一幕。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1]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
乍見翻疑夢[2],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
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3]。
注釋
[1]雲陽:今陝西涇陽縣。館:驛站館舍。韓紳:一作“韓升卿”。韓愈的四叔名紳卿,與司空曙同時,曾任涇陽縣令,可能即為此人。
[2]翻疑:反而懷疑。
[3]離杯:餞別的酒。共傳:傳杯共飲。
簡析
司空曙,“大曆十才子”之一,在長安時常與盧綸、獨孤及和錢起吟詠唱和。他的詩大部分屬於酬贈之作,由於仕途蹭蹬,又長期遷謫,所以對遭遇不幸的友人常表現出深切的關心。本詩是一首惜別詩,描寫詩人與好友韓紳乍見又別之情,不勝黯然。“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已成千古名句。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霍家親[1]。
注釋
[1]霍家親:一作“蔡家親”,都指表親。晉大將羊祜為蔡邕外孫,因功授爵卻要求轉送表兄弟蔡襲。西漢霍去病是衛青姐姐的兒子,衛霍兩家也是表親。
簡析
司空曙和盧綸均名列“大曆十才子”,又是表兄弟,關係十分親密。詩人“磊落有奇才”,但因為“性耿介,不幹權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這首詩前半部分即寫靜夜荒村,詩人陋室貧居的悲涼與淒苦;後半部分寫表弟盧綸來訪,孤苦的境遇中見到親友,自然喜出望外。這一悲一喜,互相映襯,深刻地表現了主題。全詩悲喜交加,比喻貼切,意味深長。
賊平後送人北歸[1] 司空曙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2]。
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3]。
曉月過殘壘[4],繁星宿故關。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
注釋
[1]賊平:指平定“安史之亂”。
[2]時清:指時局已安定。
[3]舊國:指故鄉。
[4]殘壘:殘餘的軍壘。
簡析
這首詩寫於平定“安史之亂”後不久,時局基本穩定,當初與詩人一同南逃的友人要北返故鄉了,而詩人這次不是同行而是為其送行。想這漫長的歲月裏,大家因戰亂而流離失所,輾轉他鄉,人生已老,故鄉也殘破不堪,即便回去也是唯見青山。詩即寫出了友人惜別的傷感,也表達了故國殘破的悲痛。
蜀先主廟[1] 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複五銖錢[2]。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3]。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4]。
注釋
[1]蜀先主廟:在夔州(今重慶奉節縣)白帝山上,詩人曾任夔州刺史(821—824),此詩當作於此時。
[2]五銖錢:漢武帝時的貨幣,此代指劉漢帝業。王莽代漢時,曾廢五銖錢,至光武帝時,又從馬援奏重鑄,天下稱便。這裏以光武帝恢複五銖錢,比喻劉備想複興漢室。
[3]不象賢:此言劉備之子劉禪不肖,不能守業。
[4]“淒涼”兩句是說,劉禪降魏後,東遷洛陽,被命為安樂縣公。魏太尉司馬昭在宴會中專命蜀國的女樂表演歌舞,旁人皆為之感傷,獨劉禪喜笑自若,樂不思蜀。
簡析
劉禹錫是中唐詩人,詩文俱佳,與白居易、李白並稱“劉白”,與柳宗元並稱“劉柳”。 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他主張革新,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這首詩當是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所作,謁蜀先主廟而發古今興亡之感慨。雖是懷古,其著眼點還在於當世。大唐經過開元盛世,到劉禹錫所處的時代,已經日薄西山;積極革新的一派屢遭打擊,不得施展。這不禁使詩人更加感慨萬千。全詩措詞精警凝煉,沉著超邁,垂戒無窮。
沒蕃故人[1] 張籍
前年戍月支[2],城下沒全師。
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
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注釋
[1]沒:陷身。蕃(bō):外邦。指吐蕃。
[2]月支:古西域氏族名,又稱月氏。
簡析
張籍,中唐詩人,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 除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推動者。其詩作語言凝煉而平易自然,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這首詩是悼念為征戰覆沒於異域的故人。詩的前半部分從戍守寫到全軍覆沒,消息全無,死生不明。後半部分想象戰場的衰敗,並懷著複雜的心情在天涯遙哭,巨大的悲慟在無望的希望中體現出來。語真而情苦,流露出非戰的思想。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1],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2],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3],萋萋滿別情[4]。
注釋
[1]離離:紛披繁盛的樣子。
[2]遠芳:伸展到遠處的草。
[3]王孫:原指貴族子弟,這裏指遠行的遊子。
[4]萋萋:形容草茂盛的樣子。這兩句借用《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簡析
傳說自居易十六歲時由江南到長安準備科舉考試,拿著自己的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看看他的姓名,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啊!”及至讀到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不由讚歎道:“有才如此,居亦何難!”白居易從此名聲大振。本詩是一首千古傳唱的詠物詩,唐人的詠物詩往往在最後一句才能見到詩人的本意。此詩通篇幾乎都在寫草,而詩題“送別”兩字也明顯說明這是一首送別之作,實是借草取喻,這從“萋萋滿別情”的出典更容易理解。
旅宿 杜牧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1]。
遠夢歸侵曉[2],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係釣魚船。
注釋
[1]斷雁:孤雁。失群之雁。
[2]侵曉:破曉。
簡析
杜牧,宰相杜佑之孫,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這是一首羈旅懷鄉之作。詩人離家久遠,客居旅館,孤獨中為鄉愁所苦。全詩層層推進,寫景抒情都有獨到之處。寫夢到歸鄉,也因路途遙遠一夢即到破曉;寫見到門前係著漁舟的釣叟,也大為豔羨。羈旅的思鄉之情躍然紙上,著實令人感歎。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1] 許渾
紅葉晚蕭蕭[2],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3],疏雨過中條[4]。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注釋
[1]闕:宮闕,指長安城。
[2]蕭蕭:形容風吹葉動的聲音。
[3]太華: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縣。
[4]中條: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縣東南。
簡析
許渾是唐大和六年(832)進士,潤州丹陽(今江蘇省丹陽縣)人,潤州的丁卯澗附近有許渾的別墅,他在那裏自編詩歌“新舊五百篇”,因名《丁卯集》。他的詩歌風格清麗,尤長於律詩,頗為杜牧、韋莊所稱重。這首詩是許渾第一次從故鄉去長安,途經潼關夜宿驛樓時有感而作,再現了詩人在出仕為官和眷戀山林之間的矛盾心理。筆力遒勁,工整自然。
早秋 許渾
遙夜泛清瑟[1],西風生翠蘿[2]。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3]。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4],自覺洞庭波[5]。
注釋
[1]遙夜:長夜。泛:指彈奏。
[2]西風:秋風。
[3]金河:即銀河。詩題“早秋”,所以此時南來之雁是早雁,活躍於夏季之螢也成為殘螢。
[4]淮南一葉:典出《淮南子·說山訓》:“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此句即化用此典。
[5]洞庭波:屈原《九歌·湘夫人》有“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此句化用此典。
簡析
這是一首寫早秋景色的詠物詩。詩人以清麗的筆觸描繪了遙夜、清瑟、西風、翠蘿、殘螢、玉露、早雁、遠山、落葉等初秋景色。詩從聽覺及視覺的高低遠近著筆,錯落有致而且細膩。無論寫景還是用典,都貼切自然,緊扣“早秋”這一主題。
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1],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2],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3],故園蕪已平[4]。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注釋
[1]高難飽:古人以為蟬是棲息高樹、餐風飲露的,故有此說。
[2]疏欲斷:是說蟬長夜悲鳴,到天將明時,已然鳴聲稀疏無以為繼。下句意思是說:盡管如此,碧樹對它還是無動於衷。
[3]薄宦:官卑職微。梗猶泛:典出《戰國策·齊策》:說的是一個泥偶與一個桃梗做的木偶在對話,桃偶說:“你不過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樣,到八月,大雨來臨,洪水泛濫的時候,你就殘破了。”泥偶說:“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歸西岸的土地罷了。你呢,卻是東國的桃梗,被削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衝入河流,那麼你就會漂離家鄉,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裏去了。”這裏用桃梗漂泊流離來比擬自己的宦遊生涯。
[4]蕪已平:雜草叢生,已平膝沒脛,覆蓋了故園。
簡析
這是一首哲理詩,借物喻人,詩中的蟬,實是詩人自己。詩人自許清高,不肯屈就,結果隻落得生活困頓,這不就是“高難飽”嗎?在這裏,蟬已經完全人格化了,詩人分明是借其表達自己艱難的身世和處境,所以紀昀說開頭兩句是“意在筆先”。古人有雲:“昔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這首詠蟬詩,就是抓住蟬的特點,結合詩人的情思,“為情而造文”的。
風雨 李商隱
淒涼寶劍篇[1],羈泊欲窮年[2]。
黃葉仍風雨[3],青樓自管弦[4]。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5]。
心斷新豐酒[6],銷愁鬥幾千。
注釋
[1]寶劍篇:唐代名將郭震所作,借寶劍埋塵喻才士淪落不遇。郭震少有大誌而且詩文出色,武則天聞其名,征見,令錄舊文,遂獻此得升擢。
[2]羈(jī)泊:羈旅漂泊。窮年:終年。
[3]黃葉句:自喻飄零如風雨中的黃葉。仍:更兼。
[4]青樓:借指富家高樓。
[5]這兩句詩,(清)馮浩注:“新知謂婚於王氏,舊好指令狐。遭薄俗者,世風澆薄,乃有朋黨之分,而怒及我矣。”
[6]新豐酒:典出《舊唐書·馬周傳》,說他“西遊長安,宿於新豐逆旅,主人唯供諸商販,而不顧待周。遂命酒一鬥八升,悠然獨酌”。後得太宗賞識,授監察禦史。這句引馬周事,是自歎生不逢時,不會再有馬周那樣的知遇之望了。
簡析
這首詩大約作於詩人晚年羈泊異鄉期間。這時,詩人已經長期沉淪漂泊、寄跡幕府,差不多到了人生的窮途。麵對寶劍篇,想到自己空有才華,卻漂泊羈旅鬱鬱不得誌,不免心中苦悶,借酒消愁。全詩意境悲涼,首尾用典,自喻形象,自然貼切,意味深長。
落花 李商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1],迢遞送斜暉[2]。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3]。
芳心向春盡[4],所得是沾衣。
注釋
[1]參差(cēn cī):指花影迷離、花瓣亂飛的樣子。
[2]迢遞:遙遠的樣子。
[3]這句指望眼欲穿盼來了春天,但很快春天又要歸去。
[4]芳心:指花,也指自己惜花之心。
簡析
這是一首專詠落花的詩。當時(會昌六年,即846年),詩人正閑居永業,陷入牛李黨爭之中的他,境況不佳,心情鬱悶,故全詩洋溢著傷春惜花之感。此詩讀來委婉動人,既是歎花也是自歎,詩人在感歎青春已逝和身世飄零之餘,也借以表達了自己素懷壯誌,終不見用的淒婉與感慨。
涼思 李商隱
客去波平檻[1],蟬休露滿枝。
永懷當此節[2],倚立自移時。
北鬥兼春遠,南陵寓使遲[3]。
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
注釋
[1]檻(jiàn):欄杆。
[2]此節:指秋季。
[3]南陵:今安徽東南南陵縣。寓使:指傳書的使者。
簡析
李商隱一生不得誌,在朝隻做過短短兩任小官,其餘時間都漂泊異鄉,寄人幕下。這首詩大概寫在又一次飄零途中。詩人客中倍感秋意的淒涼,獨自倚立,感思傷情,懷想故人。甚至懷疑對方有了新結識的朋友而忘了自己這個舊交,而這種執著無疑更加重了悲慨與失落。此詩有別於李商隱一貫精工典麗的作風,不假雕飾,而且直抒胸臆,正適合於表現這種淒冷蕭瑟的情懷。
北青蘿[1] 李商隱
殘陽西入崦[2],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3]。
注釋
[1]青蘿:山名。
[2]崦:即“崦嵫”(yān zī), 山名,在甘肅。古時常用來指太陽落山的地方。
[3]這兩句的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還談什麼愛和恨呢?寧:為什麼?《法華經》有:“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
簡析
這首詩描寫詩人黃昏時訪孤僧忽悟禪理之事。詩人圍繞訪僧悟禪的主題創造氣氛,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清涼的圖畫,意致簡遠超然。縱觀李商隱一生掙紮於宦海,這不過是他失意時的感慨。詩中用詞也很精妙,時有照應,如“初夜”對“殘陽”,“獨敲”對“孤僧”。
送人東歸 溫庭筠
荒戍落黃葉[1],浩然離故關[2]。
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3]。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4]。
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5]。
注釋
[1]荒戍:荒廢的軍隊防地。
[2]浩然:豪邁堅定的樣子。指遠遊之誌甚堅。
[3]漢陽渡:湖北漢陽。郢門山:即荊門山。
[4]棹:這裏指船。
[5]何當:何時。樽酒:猶杯灑。
簡析
溫庭筠詩詞兼工,是花間詞派的鼻祖。詩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詞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據說他年輕時就才思敏捷,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之“溫八叉”“溫八吟”。
本詩是一首送別詩。此詩大概寫於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詩人貶隨縣尉之後,至懿宗鹹通三年(862)離開江陵之前這段時期,很可能作於江陵。詩雖是送行之作,但由於離人意氣昂揚,就使得黃葉飄零、天涯孤棹等景色顯得悲涼而不低沉,反而慷慨動人。詩的最後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別的情懷,卻也少幾分淒楚,而多幾分雄壯。
灞上秋居 馬戴
灞原風雨定[1],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2],何年致此身[3]。
注釋
[1]灞原:即灞上,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
[2]郊扉:猶郊居。
[3]致此身:即出仕做官,為國盡力。
簡析
馬戴是晚唐著名詩人,生活於中晚唐之交的動蕩年代,曾隱居華山,並遨遊邊關,與賈島、姚合為詩友。他擅五言律詩,內容多身世之歎。這首詩描寫詩人客居灞上而感秋景蕭森,內心十分孤獨的心境。寫景樸實無華,寫情真切感人,前六句創造了濃烈的客愁氣氛,結句抒發詩人懷才不遇、進身渺茫的感慨,但稍嫌直露。
楚江懷古[1] 馬戴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2]。
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3]。
廣澤生明月[4],蒼山夾亂流。
雲中君不見[5],竟夕自悲秋[6]。
注釋
[1]楚江:此指湘江。
[2]微陽:微薄的陽光,這裏指斜陽。楚丘:楚地的山丘。
[3]木蘭舟:木蘭樹所製的舟船。《述異記》載:“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七裏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木蘭:小喬木。《楚辭》中多有“蘭舟”之稱。
[4]廣澤:廣闊的水麵,這裏指洞庭湖。
[5]雲中君:雲神。屈原《九歌》中有《雲中君》一篇,為祭祀雲神之作。
[6]竟夕:整夜。
簡析
唐宣宗大中初年(847),詩人原本在山西太原幕府掌書記,因直言被貶為龍陽(今湖南漢壽)尉,從北方來到江南。徘徊在洞庭湖畔、湘江之濱,觸景生情,感懷身世,寫下《楚江懷古》五律三篇,這是第一首。詩人描寫洞庭湖的風景,憑吊屈原,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苦悶憂傷的心境。詩風清麗婉約、含蓄蘊籍,感情細膩而低徊。
書邊事 張喬
調角斷清秋[1],征人倚戍樓。
春風對青塚,白日落梁州[2]。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遊。
蕃情似此水[3],長願向南流。
注釋
[1]調角:猶吹角。
[2]梁州:當時指涼州,屬邊塞地區,在今甘肅境內。
[3]蕃情:外族的民心。
簡析
張喬是晚唐詩人,懿宗鹹通年間進士,與當時的許棠、鄭穀、張賓等東南才子稱“鹹通十哲”,黃巢起義時,隱居九華山以終。其詩清雅巧思,多寫山水自然。這首詩是描寫詩人遊曆邊塞時的見聞。唐朝自肅宗以後,河西、隴右一帶長期被吐蕃占有,宣宗大中五年(851)沙州民眾起義首領張議潮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大中十一年(857),吐蕃將領尚延心又以河湟降唐,至此,西部邊塞地區終又重現和平安定局麵。此詩大致作於此時,所以與其他邊塞詩迥異,開篇即寫邊塞的一片升平景象,末兩句則抒寫民族大團結的心願。全詩意境高闊深遠,韻味無窮。
除夜有懷崔塗
迢遞三巴路[1],羈危萬裏身[2]。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3]。
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注釋
[1]三巴:巴郡、巴東、巴西。泛指今四川一帶。
[2]羈(jī)危:旅途生活困難。
[3]轉於:反與。
簡析
崔塗是晚唐進士,終生漂泊,漫遊巴蜀、吳楚、河南、秦隴等地,所以其詩多以漂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這首詩寫詩人身在異鄉又值除夕,無法與骨肉親人團圓,轉與童仆共迎新年,雖為除夕增添些許快樂,但也更顯不堪漂泊的孤獨苦情。
孤雁 崔塗
幾行歸塞盡[1],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雲低暗度[2],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3],孤飛自可疑。
注釋
[1]塞:指塞上。
[2]渚:水中的小洲。
[3]矰繳(zēng zhuó):指箭。矰是短箭,繳是係箭的絲繩。
簡析
這首詩以孤雁自比,詠物抒懷。詩人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一隻離群孤雁,瀟瀟暮雨中,它靜靜地在寒塘上空盤旋悲鳴,欲下又遲疑,唯恐遇險。全詩緊扣一個“孤”字,將神韻、意境凝聚在一起,表現了詩人自身孤淒憂慮的羈旅之情。
春宮怨 杜荀鶴
早被嬋娟誤[1],欲妝臨鏡慵[2]。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3]。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4],相憶采芙蓉。
注釋
[1]嬋娟:色態美好。
[2]慵:懶。
[3]若為容:怎樣梳洗打扮呢?
[4]越溪女:指西施浣紗時的女伴。
簡析
杜荀鶴是晚唐詩人,出身寒微卻才華橫溢,屢試不第,然在詩壇卻享有盛名。這首詩是代宮女抒怨的代言詩,傳神地將“春”與“宮怨”密合無間地結合起來,不僅表達了宮女的怨與恨,也是詩人的自況,感歎無人賞識之意。關於此詩的作者,曆來有爭議,歐陽修和吳聿認為是周仆所作,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卻斷言是杜荀鶴所寫,並說:“故諺雲:杜詩三百首,唯在一聯中”,也即“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這句曆來為人傳誦的名句。
章台夜思[1] 韋莊
清瑟怨遙夜[2],繞弦風雨哀。
孤燈聞楚角[3],殘月下章台。
芳草已雲暮[4],故人殊未來[5]。
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6]。
注釋
[1]章台:此處或即指楚靈王行宮章華台,在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而非長安的章台。《左傳·昭公七年》:“楚子城(築)章華之台。”詩人本長安人,作此詩時當在南方。
[2]遙夜:長夜。
[3]楚角:楚地吹的號角。其聲悲涼。
[4]已雲暮:已到尾聲。
[5]殊:還。
[6]這句詩是引用古時雁足寄書的傳說。連上句是說,我寫的家書,已無法寄回去了,因為氣候轉寒,秋雁南回,無雁可托。
簡析
韋莊是唐初宰相韋見素的後人,在唐末詩壇上有重要地位。他前遭黃巢兵亂,後遇藩鎮割據大混戰,自稱“平生誌業匡堯舜”(《關河道中》),因而憂時傷亂是他詩歌的重要題材,較為廣闊地反映了唐末動蕩的社會麵貌。
這是一首秋夜思鄉的詩篇。當時中原連年戰亂,詩人正避亂江南,求官不易,流寓在湖北一帶,感時傷懷,無限淒涼。詩人將思鄉之情抒寫得淋漓盡致,孤燈、楚角、殘月、衰草,無不強烈地表現著秋夜鄉思的淒苦。雖然情調低沉了些,但哀感動人,十分深刻。
尋陸鴻漸不遇[1] 皎然
移家雖帶郭[2],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3]。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4]。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注釋
[1]陸鴻漸:即陸羽,字鴻漸。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內),著有《茶經》一書,被奉為“茶聖”“茶神”。
[2]雖:一作“唯”。帶郭:指鄉間靠近城牆之地。
[3]著花:開花。
[4]西家:西鄰。
簡析
皎然是唐代文名最高的僧人,活動於大曆、貞元年間,和韋應物以及較晚的劉禹錫、李端等均有交往。他在文學、佛學、茶學等諸多方麵均有造詣,其詩以山水、宗教為主要題材,多贈答之作,風格閑雅。此外還寫有論詩專著《詩式》,在古典詩論中有一定影響。
詩人和陸羽是好友,這首詩當是陸羽遷居後,皎然過訪不遇所作。全詩似都不在陸羽身上著筆,而終能達到詠人的效果,為我們勾畫出一位寄情山水、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對陸羽襟懷氣度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