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注釋

[1]絡緯:蟲名。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金井闌:精美華麗的井,“闌”通“欄”。

[2]簟(diàn):指竹席。

[3]素:潔白的絹,形容月色。

[4]趙瑟:相傳古時趙國人善彈瑟,故稱。鳳凰柱:或是瑟柱上雕飾鳳凰形狀。

[5]蜀琴:據說蜀中桐木適宜做琴,所以一般好琴都稱蜀琴。又說蜀琴與司馬相如琴挑故事有關。

[6]燕然:山名,即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這裏指丈夫征戍之地。

簡析

《長相思》屬樂府“雜曲歌辭”,常以“長相思”三字開頭和結尾。蘅塘退士將李白兩首《長相思》輯為先後,看起來很像是一對男女,天各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實則這兩首詩風馬牛不相及,不但所寫時地迥異,格調也截然不同。第一首,大概作於李白第一次入京師長安期間。當時他奔走於權貴名流之門,希望“攀龍見明主”,卻處處受挫,不得其門而入。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李白被排擠離開長安後回憶過往之作。詩中反複抒寫的似乎隻是男女相思,但“美人如花隔雲端”又顯有托興意味,含蓄蘊藉。

第二首,寫婦女對戍邊遠征丈夫的思念。比第一首,言語更加淺顯易懂、音韻更加曲調化,在結構上也打破了以“長相思”一語發端的固定格式,而從景物中引出人物來。全詩運用誇張、排比、想象、暗喻等手法,塑造了一個感情熱烈而又富有教養的思婦形象。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1],玉盤珍羞直萬錢[2]。

停杯投箸不能食,撥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3],忽複乘舟夢日邊[4]。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5],直掛雲帆濟滄海。

注釋

[1] 鬥十千:形容酒好價高。

[2]羞:通“饈”。直:通“值”。

[3]垂釣碧溪上:傳說薑太公未遇周文王時,曾垂釣於渭水磻溪(今陝西寶雞東南)。

[4]乘舟夢日邊:傳說伊尹遇商湯之前,曾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

[5]長風破浪:據《宋書·宗愨(qu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誌向,他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後人用“乘風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負。

簡析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開頭。天寶元年(742),李白奉詔入京,本想有所作為,不料隻被視為禦用文人,加上權臣貴戚的讒言攻擊,終於天寶三年(744)被皇帝賜金放還,離開朝廷。離別之際寫下《行路難》三首,這是第一首。詩中抒寫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不可抑製的憤激情緒,但苦悶之餘,仍盼望有一天能施展抱負,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追求,表現出詩人對人生前途的樂觀豪邁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1],

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2],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3],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注釋

[1] 岑夫子:指岑(cén)勳。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

[2]鍾鼓:古時富貴人家宴會中常鳴鍾擊鼓作樂。饌(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樣精美。饌,吃喝。

[3]陳王:即曹植,曹操第三子。

簡析

《將進酒》屬漢樂府《鼓吹曲·鐃歌》舊題,本以歡宴飲酒放歌為內容。李白這首詩,表達了懷才不遇的感歎和渴望用世的複雜感情。情極悲憤狂放,既流露出人生幾何當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也洋溢著豪情逸興。詩句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多變,語言奔放跌宕而又深沉渾厚,藝術效果絕佳,曆來為世人傳誦。

兵車行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1]。

或從十五北防河[2],便至四十西營田[3]。

去時裏正與裹頭[4],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5],千村萬落生荊杞[6]。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7]。

況複秦兵耐苦戰[8],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注釋

[1]點行頻:頻繁地點名征調壯丁。

[2]防河:亦稱“防秋”,即調集軍隊守禦河西,以防吐蕃在秋季侵犯騷擾。因其地在長安以北,所以稱“北防河”。

[3]西營田:古時實行屯田製,軍隊無戰事即種田,有戰事即作戰。“西營田”也是防備吐蕃的。

[4]裏正:唐製每百戶為一裏,設裏正一人,管理農桑、賦稅、戶籍等事。與裹頭:古時人以皂羅三尺裹頭作頭巾。因應征者年紀尚小,故裏正替他們裹頭。

[5]山東:這裏指華山以東。

[6]荊杞:荊棘與杞柳,都是野生灌木。意謂頻繁征調,致使農村一片蕭條。

[7]無東西:指禾苗長得不成行列,也即農業生產遭到破壞。

[8]秦兵:即關中之兵,最善勇戰。

簡析

歌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富於變化。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中後期,當時唐王朝對西南的少數民族不斷用兵,死傷嚴重。為補充兵力,楊國忠遣禦史分道捕人,連枷送往軍所,送行者哭聲震野,這首詩所描述的即此情況。詩借征夫對老人的答話,傾訴了人民對戰爭的痛恨和戰爭所帶來的痛苦。該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突出的藝術效果,是大詩人杜甫的名篇,為曆代所推崇。

麗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1],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2]。

頭上何所有,翠微(左勹右盍)葉垂鬢唇[3]。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4]。

就中雲幕椒房親[5],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6],水精之盤行素鱗[7]。

犀箸厭飫久未下[8],鸞刀縷切空紛綸[9]。

黃門飛鞚不動塵[10],禦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11]。

後來鞍馬何逡巡[12],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13],青鳥飛去銜紅巾[14]。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15]。

注釋

[1]三月三日:為上巳日,唐代長安士女多於此日到城南曲江遊玩踏青。

[2]這兩句是說,用金銀線鑲繡著孔雀和麒麟的華麗衣裳與暮春的美景相映生輝。

[3](左勹右盍)(è)葉:廅彩花葉,婦人的頭飾。鬢唇:鬢邊。

[4]珠壓腰衱:裙帶上綴珠,下垂而壓住後襟,使之貼切合身。

[5]就中:其中。雲幕:雲狀帷幕。椒房親:皇後的親戚,這裏指楊貴妃的三位姐姐,皆有才貌,分別被封韓國夫人、虢(guó)國夫人、秦國夫人。

[6]紫駝之峰:即駝峰,其味鮮美,唐貴族食品中有“駝峰炙”。翠釜,翠色的鍋子。

[7]水精:即水晶。行:傳送。素鱗:指白色的魚。

[8]犀箸:犀牛角作的筷子。厭飫(yù):飽食生膩。

[9]鸞刀:帶鸞鈴的刀。縷切:細切。空紛綸:廚師們白白忙亂一番,貴人們吃不下。

[10]黃門:宦官。飛鞚,即飛馬。

[11]賓從:賓客隨從,此指楊氏的門下人。雜遝(tà):雜亂眾多貌。實要津:語義雙關,一指遊春時塞滿交通要道,一指在朝中占據要職。

[12]後來鞍馬:指丞相楊國忠,楊貴妃從兄。

[13]“楊花”句:古有楊花入水化為萍的說法,萍之大者為蘋。楊花和白蘋同源,楊花諧楊姓,影射楊國忠與虢國夫人兄妹苟且亂倫。

[14]青鳥:古代神話傳說中為西王母傳遞信息的使者。後以青鳥代指情人的信使。紅巾:婦人所用的手帕。“飛去銜紅巾”,指為楊氏兄妹傳遞消息。

[15]丞相:指楊國忠。嗔:惱怒。這兩句點明丞相氣焰熏天。

簡析

本詩約作於天寶十二年(753)或次年。諷刺了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首十句描寫上巳日曲江水邊踏青的麗人如雲,“就中”十句具體寫虢、秦、韓三夫人奢侈的生活細節,“後來”六句,寫楊國忠的炫赫驕恣,氣焰熏天。全詩語極鋪排,富麗華美中蘊含清剛之氣。雖然通篇隻是寫“麗人”們的生活情形,卻達到了“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歎聲,點逗處聲聲慨歎”的藝術效果,可謂入木三分。

哀江頭[1] 杜甫

少陵野老吞聲哭[2],春日潛行曲江曲[3]。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4],苑中萬物生顏色。

昭陽殿裏第一人[5],同輦隨君侍君側。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箭正墜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6]。

清渭東流劍閣深[7],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8]。

黃昏胡騎塵滿城[9],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釋

[1]江:指曲江,長安的風景區,帝後的遊樂地。

[2]少陵野老:杜甫自稱,因他曾在少陵附近居住過。吞聲哭:哭時不敢出聲。

[3]潛行:偷偷地走。曲江曲:曲江的彎曲偏僻處。

[4]霓旌(ní jīng):雲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南苑:指曲江東南的芙蓉苑。

[5]昭陽殿裏第一人:這裏指楊貴妃。

[6]歸不得:是說楊妃已縊死馬嵬坡。

[7]清渭:清澈的渭水。馬嵬坡在渭水之濱。下文的去住,係指死去的和活著的。

[8]豈終極:哪裏有窮盡之時。

[9]胡騎:指安祿山的騎兵。

簡析

本詩作於至德二年(756)春天。在這前一年詩人去靈武投奔肅宗的途中,被安祿山的叛兵俘虜帶到了長安,後來逃出。第二年春天,詩人沿長安城東南的曲江行走,觸景傷懷,感慨萬千。詩由眼前寫到回憶,又由回憶寫到現實;以“哀”起寫,哀極生樂,寫唐玄宗、楊貴妃極度佚樂的生活,又樂極生悲,寫人死國亡,把哀慟推向高潮。結構波折跌宕,紆曲有致,給人造成一種波瀾起伏、紆曲難伸、愁腸百結的感覺,情意深長,淒切哀憫,含隱無窮。

哀王孫杜甫

長安城頭頭白烏[1],夜飛延秋門上呼[2]。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3],骨肉不得同馳驅。

腰下寶玦青珊瑚[4],可憐王孫泣路隅[5]。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6],龍種自與常人殊。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交衢[7],且為王孫立斯須[8]。

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9]。

朔方健兒好身手[10],昔何勇銳今何愚[11]。

竊聞天子已傳位,聖德北服南單於。

花門剺麵請雪恥[12],慎勿出口他人狙[13]。

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14]。

注釋

[1]頭白烏:白頭烏鴉,以為不祥之兆。

[2]延秋門:唐宮苑西門,唐玄宗由此出宮奔蜀。

[3]金鞭斷折:指唐玄宗以金鞭鞭馬快跑而金鞭斷折。九馬:皇帝禦馬。

[4]寶玦:玉佩。

[5]隅:角落。

[6]高帝子孫:漢高祖劉邦的子孫。這裏是以漢代唐。隆準:高鼻。

[7]臨交衢:靠近大路邊。

[8]斯須:一會兒。

[9]橐(tuó)駝:同駱駝。自安祿山陷兩京,即以駱駝運兩京禦府珍寶於範陽。

[10]朔方健兒:指哥舒翰所率的朔方軍。

[11]今何愚:天寶十五年(756),哥舒翰守潼關,被安祿山叛軍打敗。

[12]花門:花門山堡為回紇騎兵駐地,這裏借指回紇。剺(lí)麵:匈奴風俗在宣誓儀式上割麵流血,以表誠意。這裏指回紇堅決表示出兵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

[13]出口:泄露消息。狙(jū):伺察,窺伺。

[14]五陵:指玄宗以前五個皇帝的帝陵。佳氣:興旺之氣。無時無:時時存在。

簡析

本詩當作於唐天寶十五年(756),這一年六月九日安史叛軍攻破潼關,長安震動。玄宗從楊國忠奔蜀之策,於十二日淩晨倉皇出逃,僅攜貴妃姊妹、王子及近宦等極少數人,其餘妃嬪、皇孫、公主皆不及逃走。七月,安祿山軍隊攻陷長安,先後殺戮霍國長公主及王妃、駙馬等百餘人。詩裏所哀的王孫應是僥幸逃出來的。詩先追憶安史禍亂發生前的征兆,接著寫玄宗委棄王孫匆促出奔,王孫流落的痛苦,最後密告王孫內外形勢,叮嚀王孫自珍等待河山光複。當時詩人還沒有逃出長安,所寫情景皆親身感受,所以更加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