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 韓愈
五嶽祭秩皆三公[1],四方環鎮嵩當中。
火維地荒足妖怪[2],天假神柄專其雄。
噴雲泄霧藏半腹[3],雖有絕頂誰能窮。
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
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
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
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4]。
森然魄動下馬拜,鬆柏一徑趨靈宮。
粉牆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5]。
升階傴僂薦脯酒[6],欲以菲薄明其衷。
廟令老人識神意[7],睢盱偵伺能鞠躬[8]。
手持杯珓導我擲[9],雲此最吉餘難同。
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
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欲福難為功。
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雲朣朦[10]。
猿鳴鍾動不知曙,杲杲寒日生於東[11]。
注釋
[1]祭秩:祭禮的次第等級。三公:周以太師、太保、太傅為三公,後世用以稱人臣的最高官位。
[2]火維:指南方。古代以木、火、金、水、土分屬東、南、西、北、中五方。
[3]半腹:半山腰。
[4]石廩、祝融:與前紫蓋、天柱再加芙蓉是為衡山五座高峰,而尤以祝融為高。騰擲:騰躍起伏。
[5]青紅:指神鬼圖像的色彩,這句是寫廟內的壁畫。
[6]傴僂(yǔ lǚ):彎腰,表示對神的恭敬。薦:進獻。
[7]廟令:唐製,五嶽廟各設廟令一人,專管祭祝。
[8]睢盱(suī xū):凝視之意。張眼為睢,閉眼為盱。
[9]杯珓(jiào):一種簡單的占卜工具,形似蚌殼,兩片。
[10]朣朦:隱約不明的樣子。
[11]杲杲(gǎo):光明的樣子。
簡析
此詩的創作時間與上一首“贈張功曹”前後腳。上一首作於郴州,這首是得到二次大赦改官江陵法曹參軍赴任途中遊衡山時所作。詩的開頭六句,寫衡山的形勢和氣象。“我來”八句寫登山。“森然”以下十句,寫謁廟,是全詩中心所在。以祭神問天,申訴悒鬱情懷。最後四句寫“宿寺”酣睡,表現曠達胸襟。全詩寫景、敘事、抒情水乳交融,通詩一韻到底,讀來鏗鏘和諧。
石鼓歌 韓愈
張生手持石鼓文[1],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2],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陵遲四海沸[3],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蒐於岐陽騁雄俊[4],萬裏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5]。
從臣才藝鹹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嗬[6]。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7]。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8]。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9]。
嗟餘好古生苦晚[10],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11],為我度量掘臼科[12]。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隻載數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13],光價豈止百倍過。
聖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14]。
剜苔剔蘚露節角[15],安置妥帖平不頗[16]。
大廈深簷與蓋覆,經曆久遠期無佗[17]。
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媕娿[18]。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複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19]。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上論列[20],願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於此,嗚呼吾意其蹉跎[21]。
注釋
[1]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因刻於十塊鼓形大石上而得名。它以大篆書體記述遊獵之事。
[2]少陵:指杜甫。謫仙:指李白。
[3]周綱陵遲:周朝的綱紀法度衰敗廢弛了。
[4]蒐(sōu)於岐陽:是說周宣王在一個春天裏於岐山南麵打獵。
[5]隳(huī):毀壞。嵯峨(cuó é);山勢高峻的樣子。這裏指高山。這句是鑿毀高山做石鼓的意思。
[6]撝(huī)嗬:維護喝叱。以上十二句敘石鼓文之原委。
[7]蛟鼉(tuó):蛟龍。這是極力形容古代文字形體氣勢生動有力。
[8]委蛇: 雍容自得貌。這句是說《詩經》的《大雅》和《小雅》沒有把石鼓文收進去,是由於當時采風編詩者的見識短淺。
[9]掎摭(jǐ zhí):采取。羲:羲和,指太陽。娥:嫦娥,指月亮。
[10]生苦晚:苦於出生太晚。
[11]從軍在右輔:指為鳳翔節度使從事。漢時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唐沿襲此稱,右輔即右扶風。
[12]臼科:坑穴,指安放石鼓的地方。
[13]郜(gào)鼎:郜國所造的鼎。《左傳·桓公二年》:“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太廟。”郜國在今山東省城武縣。
[14]觀經鴻都: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始置鴻都門,其內置學及藏書。又靈帝熹平四年(175),詔諸儒正定六經文字,並刻石碑,立於太學門外,即熹平石經。從此,每天前來觀看和摹寫的人很多,以致擁塞街道。填咽(yè):阻塞,形容人多擁擠。這裏上句說漢時觀經盛況,下句說本朝即將出現的景象必有過之而無不及。
[15]露節角:指露出石鼓文字的筆畫。
[16]頗:傾斜。
[17]期無佗(tuó):希望石鼓沒有任何的損壞。無佗,同“無他”。
[18]詎(jù)肯:豈肯。媕娿(ān ē):依違阿曲,無主見。
[19]則那(nuò):又奈何。
[20]上論列:議論其事而列舉之,反映到朝廷皇帝那兒去。
[21]蹉跎:本指歲月虛度,這裏作徒勞無功意。與前文的“六年西顧空吟哦”相照應。
簡析
石鼓文是刻在十塊鼓形石上的秦代刻石,內容記敘狩獵情狀,書體為大篆,韓氏以為周宣王時所為,其物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全詩從石鼓的起源到論述它的價值,曾建議運至太學保存卻未被采納,不禁感慨係之。寫這首長詩的目的,仍然是在呼呈引起朝廷重視,希望在尊崇儒學的時代,能把石鼓移置太學。詩人為保護文物而大聲疾呼,其情著實令人感動。這首詩章法整齊、辭嚴義密,音韻鏗訇。
漁 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岩宿[1],曉汲清湘燃楚竹[2]。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3]。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注釋
[1]傍:靠。
[2]清湘:指湘江。
[3]欸(ǎi)乃:搖櫓的聲音,一說舟子搖船時應櫓的歌聲。唐時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見元結《欸乃曲序》)。
簡析
此詩作於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期間。詩寫一位獨往獨來的“漁翁”在青山綠水之間,自遣自歌自得其樂的生活狀態,簡直就是一幅飄逸的風情畫,勾勒出悅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也體現出詩人的心情意趣,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和無限遐想。
長恨歌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1],禦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2],可憐光采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3],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複止[4],西出都門百餘裏。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5]。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6]。
君王掩麵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7]。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8],至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麵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9]。
夕殿螢飛思悄然[10],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11]。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12],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13]。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14]。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15]。
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16]。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17]。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注釋
[1] 漢皇:這裏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常以漢武帝指唐玄宗,以漢武帝之寵李夫人喻玄宗之寵楊貴妃。
[2]列土:裂土受封。列通“裂”。
[3]漁陽鼙鼓:指安史之亂事。漁陽:唐郡名,是範陽節度使所轄八郡之一,安祿山起兵於此。鼙鼓:騎馬所用的戰鼓。
[4]翠華:指皇帝車駕的旗幟。
[5]宛轉蛾眉:代指楊貴妃。
[6]翠翹金雀玉搔頭:三者皆為首飾。這裏其實是和前句的花鈿並說。
[7]雲棧:直入雲霄的棧道。縈紆:曲折迂回。
[8]回龍馭:指形勢好轉,玄宗回京。
[9]椒房:後妃所住的宮殿,以椒和泥塗飾,取其芳香溫暖。阿監:宮中女官。
[10]思悄然:興味索然。
[11]耿耿:明亮的樣子。
[12]臨邛:今四川邛崍縣。鴻都:借指長安。意即蜀地的道士來到長安。
[13]參差是:仿佛是。
[14]小玉、雙成:都是指代楊貴妃的侍女。這兩句是說楊妃居住仙府深處,方士敲門,開門的人便叫小玉轉告雙成,這樣層層通報給楊妃。玉扃(jiōng):即玉做的門。
[15]珠箔:珠簾。銀屏:以銀絲花紋鑲嵌的屏風。迤邐(yǐ lǐ):接連的樣子。
[16]鈿(diàn)合金釵:鈿合有一蓋一底,金釵有兩股。意思是各留其一,另一則托使者帶給玄宗皇帝,後兩句即補充此意。
[17]擘(bò):以手分開。
簡析
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35歲,任周至縣尉。據說是與友人同遊仙遊寺時偶然談及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這段故事,大家都很感慨,於是提議請白居易寫一首長詩,請陳鴻寫一篇傳記。這首長篇敘事詩借曆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人至深,千百年來傳誦不絕。詩中戲劇化和神話式的描寫和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也是它具有超強藝術魅力的原因所在。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餘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嚐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餘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2],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誌。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抹複挑,初為霓裳後六幺[3]。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4],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劃[5],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6]。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7],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今年歡笑複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8]。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
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9]。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10]。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11]。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注釋
[1]湓(pén)浦口:湓水(今名龍開河,經九江市入長江)的出口處,又名湓口。湓水進入長江處。
[2]潯陽江:九江市北的長江一段。
[3]攏、撚、抹、挑:都是彈琵琶的指法。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簡稱。六麼:本名《錄要》,即樂工將曲的要點錄出成譜,皆為當年京城流行的曲調。
[4]間關:鳥鳴聲。滑:形容鳥聲宛轉流暢。
[5]當心劃:彈奏琵琶結束時的動作,用撥片在四弦中心用力一劃,四弦齊鳴。
[6]蝦蟆陵:原名“下馬陵”,在長安東南曲江附近,是當時著名遊樂區。
[7]五陵:長安城北漢代的五座皇陵,是當時貴族豪門的聚居地。纏頭:賞贈給歌舞妓的絲織品。
[8]浮梁:唐縣名,是當時茶葉貿易中心。在今江西景德鎮北。
[9]唧唧:歎息聲。
[10]嘔啞嘲哳:形容樂聲雜亂刺耳。
[11]卻坐: 退回重新坐下。促弦:將弦擰緊。
簡析
《琵琶行》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秋天,也是白居易被貶江州的第二年。時年詩人45歲,任江州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詩人由於直言敢諫連遭貶斥,抑鬱悲淒之情本就難免,又巧遇同樣由京城淪落至此的琵琶女,聞其演奏詢其身世,不禁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在這裏,詩人把一個琵琶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人哭己,宦海的浮沉、世態的炎涼、生命的悲哀,這些本來積蓄胸中的沉痛感受,全部傾瀉詩中,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琵琶行》和《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中的雙璧。
韓碑[1] 李商隱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2]。
誓將上雪列聖恥[3],坐法宮中朝四夷[4]。
淮西有賊五十載,封狼生貙貙生羆[5]。
不據山河據平地,長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聖相相曰度[6],賊斫不死神扶持。
腰懸相印作都統,陰風慘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7],儀曹外郎載筆隨[8]。
行軍司馬智且勇,十四萬眾猶虎貔。
入蔡縛賊獻太廟,功無與讓恩不訾[9]。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從事愈宜為辭[10]。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畫臣能為。
古者世稱大手筆,此事不係於職司。
當仁自古有不讓,言訖屢頷天子頤。
公退齋戒坐小閣,濡染大筆何淋漓。
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改清廟生民詩[11]。
文成破體書在紙[12],清晨再拜鋪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詠神聖功書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鬥,負以靈鼇蟠以螭。
句奇語重喻者少,讒之天子言其私。
長繩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
湯盤孔鼎有述作[13],今無其器存其辭。
嗚呼聖王及聖相,相與烜赫流淳熙[14]。
公之斯文不示後,曷與三五相攀追。
願書萬本誦萬遍,口角流沫右手胝[15]。
傳之七十有二代,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16]。
注釋
[[1]韓碑:指韓愈所作《平淮西碑》。唐憲宗時宰相裴度力主削平範縝,元和十二年(817),他親赴淮西前線指揮,韓愈為行軍司馬。淮西平定,憲宗命韓愈撰此碑。
[2]軒、羲:軒轅、伏羲氏,代表三皇五帝。
[3]列聖:前幾位皇帝。
[4]法宮:皇帝處理政事的宮殿。
[5]封狼:大狼。貙(chū)、羆(pí):皆為猛獸,喻指叛將。
[6]相曰度:宰相裴度。
[7]愬(sù)武古通:愬,李愬;武,韓公武;古,李道古;通,李文通。四人皆裴度手下大將。
[8]儀曹外郎:禮部員外郎李宗閔。
[9]不訾:即“不貲”,不可估量。
[10]從事愈:即裴度的從事(幕僚)韓愈。宜為辭:指撰《平淮西碑》。
[11]點竄、塗改:運用的意思。堯典、舜典:《尚書》中篇名。清廟、生民:《詩經》中篇名。
[12]破體:指文能改變舊體,另一說為行書的一種。
[13]湯盤:商湯浴盆,《史記正義》:“商湯沐浴之盤而刻銘為戒”。孔鼎:孔子先祖正考夫鼎。此以湯盤、孔鼎喻韓碑。
[14]淳熙:鮮明的光澤。
[15]胝(zhī):因磨擦而生厚皮,俗稱老繭。
[16]玉檢:古代宣揚帝王功業的封禪祭祀儀式中《封禪書》的封套。
簡析
李商隱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與杜牧齊名,合稱“小李杜”。晚唐時候,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有著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將唐詩推向又一個高峰。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隱晦迷離。隻是李商隱雖有詩名,但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鬱鬱不得誌。這首詩寫的是一則曆史,基本上是敘述性的。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率兵平定淮西,但首先破蔡州生擒叛首吳元濟的是大將李愬。憲宗命韓愈撰《平淮西碑》時,韓愈主要是突出了裴度的運籌帷幄,引起李愬不滿。李妻(唐安公主之女)進宮訴說碑文不實,憲宗就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觀點迥然不同。李商隱是完全讚同韓愈觀點的,詩中強烈地表達對《韓碑》被磨去的憤慨,更熱情地歌頌了這篇碑文。本詩雖為敘事體但筆力矯健,感情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