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輪台城頭夜吹角,輪台城北旄頭落[1]。
羽書昨夜過渠黎[2],單於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3],漢軍屯在輪台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4],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湧[5],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雲屯[6],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雲片闊[7],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8],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注釋
[1]旄(máo)頭:指旄頭星,即昴星,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認為昴星象征胡人,旄頭落意指胡兵敗亡。
[2]羽書:即羽檄,軍中的緊急文書,上插羽毛,以示緊急。渠黎:漢時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尉犁縣。
[3]戍樓:軍隊駐防的城樓。
[4]擁旄:也即持節。旌節是用金屬或竹子做成,而以犛牛尾裝飾在端部,是委任使臣出使、大將出征的憑信。
[5]伐鼓:擊鼓。
[6]虜塞:指敵軍營壘。
[7]劍河:唐時西域水名。《新唐書·回鶻傳》說“青山之東有水曰劍河”,當在今新疆境內。
[8]亞相:指封常清。封常清曾任禦史大夫,而漢製以禦史大夫位列上卿,稱亞相。
簡析
岑參可謂當時寫邊塞詩的第一人。這首七言古詩與《走馬川行》是同一時期、為同一事、贈同一人之作。但《走馬川行》未寫戰鬥,此詩則直寫戰陣之事,具體手法與前詩也有所不同。起首六句先寫戰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緊接四句寫白晝出師接仗,然後寫奇寒與犧牲,末四句照應題目,預祝凱旋,以頌揚作結。全詩一張一弛,抑揚頓挫,結構嚴謹;有描寫,有烘托,有想象,有誇張,手法多樣,情韻靈活,充滿浪漫主義激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1]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2],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3]。
將軍角弓不得控[4],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5],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6],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7]。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注釋
[1]判官:唐時節度使、觀察史下掌書記的官吏。
[2]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變白色。
[3]衾(qīn):被子。
[4]角弓:用獸角裝飾的弓。不得控:拉不開,因為手凍僵了。
[5]瀚海:西北沙漠邊陲,唐有瀚海軍,即在北庭都護府。闌幹:縱橫交錯的樣子,這裏形容凍冰。
[6]中軍:古時分兵為中、左、右三軍,中軍為主帥所居。歸客:指武判官。
[7]掣(chè):牽動。此句意為,紅旗凍硬,雖有風掣而不得翻動。
簡析
這是天寶十三年(754)秋冬之際詩人在輪台寫的一首送別詩。其時,岑參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或同事。為送他歸京,岑參寫下此詩。杜甫《渼陂行》說:“岑參兄弟皆好奇。”讀此詩處處不能忽略一個“奇”字。此詩開篇就奇突,未及白雪先傳風聲,筆未到而氣已吞。進而以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紛飛,極為新穎貼切。使人幾乎忘記奇寒而頓感春意盎然,心生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可謂妙手回春。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1] 杜甫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
將軍得名三十載,人間又見真乘黃[2]。
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3]。
內府殷紅馬腦盤[4],婕妤傳詔才人索。
盤賜將軍拜舞歸,輕紈細綺相追飛[5]。
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時郭家獅子花。
今之新圖有二馬,複令識者久歎嗟。
此皆騎戰一敵萬,縞素漠漠開風沙[6]。
其餘七匹亦殊絕,迥若寒空動煙雪。
霜蹄蹴踏長楸間[7],馬官廝養森成列。
可憐九馬爭神駿,顧視清高氣深穩。
借問苦心愛者誰,後有韋諷前支遁[8]。
憶昔巡幸新豐宮,翠華拂天來向東。
騰驤磊落三萬匹,皆與此圖筋骨同。
自從獻寶朝河宗,無複射蛟江水中[9]。
君不見金粟堆前鬆柏裏,龍媒去盡鳥呼風[10]。
注釋
[1]韋諷錄事:韋諷,杜甫的朋友,時任閬州(今四川閬中)錄事,其宅在成都。曹將軍:即曹霸,天寶間官左武衛將軍,玄宗每命其畫禦馬和功臣。安史之亂後,流落到四川。
[2]乘黃:古代傳說中的神馬。
[3]霹靂:疾雷聲。此句是說曹霸所畫之馬矯健如龍、活靈活現,霹靂一聲就要飛出龍池了。
[4]馬腦盤:瑪瑙做的盤子。是說曹霸畫照夜白得到玄宗賞識,因此命人取出內庫珍寶瑪瑙盤作為賞賜。
[5]輕紈細綺:指精致名貴的絲織品。意思是說,曹霸拿著玄宗賞賜的瑪瑙盤拜舞而歸,皇親貴戚們又追著送他東西以求畫。
[6]縞素:指白色的畫絹。漠漠開風沙:是說畫中的二馬好像在大漠風沙中奔來,極其逼真。
[7]蹴(cù):踢。長楸間:指大道上,古時常在大道兩旁種植楸樹,故稱。
[8]支遁:字道林,東晉高僧。《世說新語·言語》:“支道林嚐養馬數匹,或言 ‘道人蓄馬不韻’,之曰:‘貧道重其神駿耳。’”
[9]此二句喻指玄宗已死,再不能巡遊了。“獻寶朝河宗”據《穆天子傳》,“射蛟江水中”出自《漢書·武帝本紀》。
[10]金粟堆:玄宗的陵墓,在今陝西省蒲城縣東。龍媒:《漢書·禮樂誌》有“天馬來,龍之媒”的說法,後稱良馬為龍媒。
簡析
這首詩是代宗廣德二年(764),杜甫在閬州錄事參軍韋諷宅,觀看其收藏的曹霸所畫“九馬圖”後所作的題畫詩。彼時安史之亂已過,詩人經曆了玄宗、肅宗、代宗三朝,自有人世滄桑之感。因而在詩中明以寫馬,暗以寫人。讚九馬圖之妙,生今昔之感,字裏行間流露著詩人對於先帝的懷念。詩人不落窠臼,先從曹霸為先帝畫“照夜白”說來,詳細鋪陳曹霸由此受到玄宗恩寵,藝名大振的往事,為描寫九馬圖做鋪墊,尤其伏下末段詩意。這首詩在章法上錯綜絕妙,以奇妙高遠開首,中間翻騰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寫駿馬重在筋骨氣概,極為傳神;寫情感則神遊題外,極易產生今昔迥異之感,感人至深,性味雋永。清人浦起龍《讀杜心解》說:“身曆興衰,感時撫事,唯其胸中有淚,是以言中有物。”此言極是。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1]杜甫
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2]。
英雄割據今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
學書初學衛夫人[3],但恨無過王右軍。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開元之中常引見[4],承恩數上南薰殿。
淩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麵。
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發動[5],英姿颯爽來酣戰。
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牽來赤墀下,迥立閶闔生長風[6]。
詔謂將軍拂絹素[7],意匠慘淡經營中。
斯須九重真龍出[8],一洗萬古凡馬空。
玉花卻在禦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9]。
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仆皆惆悵[10]。
弟子韓幹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幹唯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將軍畫善蓋有神,必逢佳士亦寫真。
即今飄泊幹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
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
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壈纏其身[11]。
注釋
[1]丹青:中國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青色,故稱畫為“丹青”。引:曲調的一種,亦為一種詩體。
[2]為庶為清門:玄宗末年,曹霸因罪被貶為庶民,也就成為寒門。
[3]衛夫人: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曾師從她學書法。
[4]常引見:經常由內臣引領去見皇帝。
[5]褒公鄂公:即褒國公、鄂國公,都是淩煙閣繪像褒揚的開國功臣。
[6]閶闔(chāng hé):傳說中的天門,這裏指宮門。生長風:形容玉花驄精神抖擻的樣子。
[7]拂絹素:即展開畫卷。
[8]斯須:一會兒。
[9]這兩句是說,畫得逼真,掛著的畫上的馬就如同庭前立著的一模一樣。屹相向:相對而立。
[10]圉(yǔ)人:養馬人。太仆:管理皇帝車馬的官。惆悵:這裏表示驚訝讚歎之意。
[11]坎壈(lǎn):貧困潦倒。
簡析
這首詩還是寫曹霸畫馬的,並直接送給畫家,應與前詩並看,互為補充。詩著重寫了畫家的身世、經曆,可以說是個人小傳式的敘事詩。全詩以畫家承皇帝恩寵命再繪淩煙閣功臣像和玉花驄馬為中心,極狀曹霸當時畫名之盛,也更反襯出其晚景的淒涼(為路人畫像謀生)。此時詩人也飽經滄桑,生活貧困,更能夠與曹霸互相理解乃至產生共鳴。全詩寫得錯綜多變,跌宕有致。
寄韓諫議注[1] 杜甫
今我不樂思嶽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2],濯足洞庭望八荒。
鴻飛冥冥日月白[3],青楓葉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鬥,或騎麒麟翳鳳凰[4]。
芙蓉旌旗煙霧落,影動倒景搖瀟湘。
星宮之君醉瓊漿,羽人稀少不在旁[5]。
似聞昨者赤鬆子[6],恐是漢代韓張良。
昔隨劉氏定長安,帷幄未改神慘傷[7]。
國家成敗吾豈敢,色難腥腐餐楓香[8]。
周南留滯古所惜,南極老人應壽昌[9]。
美人胡為隔秋水,焉得置之貢玉堂[10]。
注釋
[1]諫議:官名,掌侍從規諫。注是韓諫議的名,韓注概為楚人,安史之亂時曾追隨唐肅宗,參與運籌帷幄收複長安有功,後見政局混亂,便辭官隱居嶽陽。
[2]美人:《楚辭》常以美人比君子,這裏指韓注。隔秋水:取《詩經》“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之意。
[3]鴻飛冥冥:語出揚雄《法言·問明》,後用以比喻賢人遠遠避禍。
[4]翳(yì):本意為遮掩,這裏引申為跨坐之意。此二句以玉京喻朝廷,形容朝廷權貴近臣紛紛圍繞在皇帝身邊沽名釣譽。下兩句還是對這種“玉京群帝雲集”熱鬧非凡景象和聲勢的描摹。
[5]羽人:飛仙,這裏指韓注這樣的賢人已去位。
[6]赤鬆子:傳說中的仙人。《史記·留侯世家》:“張良曰:吾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從赤鬆子遊耳。乃學避穀引道輕身。”
[7]神慘傷:因肅宗死代宗立,政局混亂動蕩,故雲。
[8]吾豈敢:言韓注不忘憂國。“色難”句則是說韓注因厭惡濁世而思潔身隱退。
[9]周南留滯:指司馬談困居洛陽事,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這裏比喻韓注困居嶽陽,得不到皇帝重用。
[10]貢玉堂:為朝廷所用。
簡析
此詩是唐代宗大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時寫給韓注的。杜甫在詩中對韓注的遭遇表示惋惜,為韓注而呼籲,對當時的權臣排擠賢才表示憤懣,希望朝廷能重用韓注這樣的人才,也希望韓注能再度出山為國效力。但他用遊仙詩的方法來寫,借仙家情景作比喻,朦朧縹緲,隱約含蓄。全詩兩用“美人隔秋水”,不僅在結構上首尾呼應,搖曳生姿,而且回環詠歎,更顯得情意深綿。
古柏行杜甫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1]。
霜皮溜雨四十圍[2],黛色參天二千尺。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3]。
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4]。
憶昨路繞錦亭東[5],先主武侯同(外門內必)宮[6]。
崔嵬枝幹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7]。
落落盤踞雖得地[8],冥冥孤高多烈風。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9]。
大廈如傾要梁棟,萬牛回首丘山重[10]。
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剪伐誰能送[11]。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曾經宿鸞鳳。
誌士仁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注釋
[1]柯:枝幹。
[2]霜皮溜雨:指樹皮白而光滑。
[3]這兩句是說劉備與諸葛亮君臣遇合,有德於民,人們還念他們,以致其廟前之樹也得到愛護。
[4]這兩句是形容古柏高大的氣象,說它近接東麵的巫峽,遠通西麵的雪山。
[5]錦亭:杜甫在成都草堂的亭子。
[6](外門內必)(bì)宮:即祠廟。成都劉備廟與諸葛亮廟連在一起,故雲“同閟宮”。
[7]郊原古:有古致。窈窕(yǎo tiǎo):深邃貌。戶牖(yǒu)空:指廟內空寂無人,牖是窗戶。這兩句是回想成都武侯祠的古柏。
[8]落落:獨立挺拔的樣子。
[9]原因:原是因為。
[10]萬牛回首:意謂古柏重如丘山,萬頭牛也拉不動。
[11]送:就木說,是移送;就人說,是保送或推薦。此二句有杜甫自己的影子。古柏不知自炫,故曰不露文章。古柏本可作棟梁,故曰未辭剪伐。容螻蟻:為螻蟻所蛀蝕。
簡析
這首詩大概作於大曆元年(766)的夔州(今四川奉節),全詩采用比興體,以古柏自詠懷抱。開篇以古柏起興,讚其高大,進而緬懷禮讚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際會。明以詠物,實則喻人。“雲來”十句為第二段,由夔州古柏,聯想到成都先主廟的古柏,最後再回到夔州古柏的正題。末段“大廈”幾句,口中說物,意中說人,借夔州古柏的難運抒發“材大難用”的感慨。托物興感,委婉含蓄,寄托遙深,極沉鬱頓挫之致。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杜甫
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1],問其所師,曰:“餘公孫大娘弟子也。”開元五載,餘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2],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餘白首[3],今茲弟子,亦匪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4],聊為《劍器行》。往者吳人張旭[5],善草書書帖,數嚐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6],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左火右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7],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8]。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9]。
玳弦急管曲複終[10],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11]。
注釋
[1]蔚跂(qì):這裏形容舞姿矯健淩厲。劍器與渾脫都是唐代流行的健舞。
[2]洎(jì):及。外供奉:指不居宮內,隨時奉詔入宮演奏的伎人。前宜春、梨園兩教坊則是設於宮內的歌舞班子。
[3]這兩句是說當年(餘尚童稚)她服飾華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
[4]撫事:追念往事。
[5]張旭:唐代著名書法家,善草書,有“草聖”之稱。
[6]鄴縣:在今河南安陽。西河劍器:劍器舞的一種。
[7]臨潁(yǐng)美人:指李十二娘,她是河南臨潁人。白帝:白帝城,在夔州。
[8]風塵澒(hòng)洞:猶言天昏地暗,喻指安史之亂為害之大。昏:使動用法。
[9]瞿塘石城:即白帝城,夔州近瞿塘峽,故稱。
[10]玳弦:以玳瑁裝飾的琴瑟。
[11]這兩句是說自己不知所往,好似困行荒山,愁苦不堪。
簡析
公孫大娘是玄宗開元年間著名的舞蹈家,善於劍舞,冠絕一時。代宗大曆二年(767),詩人已經55歲,經曆了安史之亂和大唐的由盛轉衰。當在夔州看了公孫大娘弟子李十二娘“劍器”舞後,不免觸景傷情,撫今追昔,想起50年前開元盛世的時候在郾城看公孫大娘舞劍器的盛況,更聯想到“聖文神武皇帝”玄宗,不勝今昔興衰之感。正所謂“撫事慷慨,激蕩衷腸”。
石魚湖[1]上醉歌並序 元結
漫叟以公田米釀酒[2],因休暇則載酒於湖上,時取一醉。歡醉中,據湖岸引臂向魚取酒[3],使舫載之,遍飲坐者。意疑倚巴丘酌於君山之上[4],諸子環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觸波濤而往來者,乃作歌以長之[5]。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山為樽,水為沼[6],酒徒曆曆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座以散愁。
注釋
[1]石魚湖:在今湖南道縣東,因湖中有大石狀如遊魚而得名。
[2]漫叟:元結之自號。
[3]向魚取酒:石魚上有凹處,可以貯酒,故稱。
[4]巴丘:即巴陵,洞庭湖岸邊的山名,這裏喻指石魚湖邊的山。君山本在洞庭湖中,這裏喻指水中的石魚。
[5]長:放聲歌唱。《禮記·樂記》:“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注:“長言之,引其聲也。”
[6]沼:這裏指酒池。
簡析
元結在唐代宗時,曾任道州刺史,期間他寫了好幾首吟石魚湖的詩,這是其一。此詩借歌詠石魚湖風景,抒發詩人淡於仕途、意欲歸隱的情懷。詩起首以洞庭湖來比石魚湖,以君山來比石魚;接著敘述與友人“向魚取酒”的歡飲;最後說明即使遭遇風浪,也不能妨礙他們的歡飲,而這種歡飲卻是為了“散愁”。該詩乘興而發,率真自然,毫不拘束,體現了詩人胸襟之開闊和及時行樂的思緒。
山石 韓愈
山石犖確行徑微[1],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2]。
夜深靜臥百蟲絕[3],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鬆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促為人鞿[4]。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5]。
注釋
[1]犖確(luò què):指山石險峻不平的樣子。微:狹窄。
[2]疏糲(lì):糙米飯。這裏是指簡單的飯食。
[3]百蟲絕:一切蟲鳴聲都沒有了。
[4]鞿(jī):韁繩在馬口之稱,引申為牽製、約束。
[5]不更歸:不再回去,表示對官場的厭棄。
簡析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文學上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有“百代文宗”之名;思想上實係上承孟子下啟宋明理學的關鍵人物,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韓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
這首詩以開頭的“山石”二字為題,卻並不是歌詠山石,而是一篇詩體的山水遊記。前人的記遊詩一般都是截取重點側麵,因景抒情;韓愈則將遊記散文的寫法灌注於詩,按照行程順序詳記遊蹤,不僅沒弄成流水賬而且詩意盎然。用素描的手法有次序地寫從“黃昏到寺”“夜深靜臥”到“天明獨去”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每一幅畫麵,都有人有景有情,構成獨特的意境。“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促為人鞿”是全文主旨。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1] 韓愈
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2]。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正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3],蛟龍出沒猩鼯號[4]。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5]。
赦書一日行千裏,罪從大辟皆除死[6]。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隻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7],未免捶楚塵埃間[8]。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注釋
[1]張功曹:即張署,功曹是官名。唐貞元十九年(803),韓愈與張署皆任監察禦史,因進諫觸怒德宗雙雙遭貶。貞元廿一年(805)正月,順宗即位,八月憲宗即位,雖遇兩次大赦皆遭阻抑,兩人均未能調回京都,隻改官江陵,一法曹參軍,一功曹參軍。
[2]月舒波:月光四射。
[3]九疑:九疑山,在今湖南省寧遠縣。
[4]猩:猩猩。鼯(wú):鼠類的一種。
[5]夔皋(kuí ɡāo):舜時的兩位賢臣。這裏是說賢能得到進用。
[6]大辟:死刑。
[7]判司:唐時對州郡諸曹參軍的總稱。
[8]捶楚塵埃間:趴在地上受鞭打之刑。
簡析
這篇七言古詩寫於公元805年(永貞元年)的中秋,是韓愈和朋友張署在郴州得到二次遇赦改官的消息,於失望兼失落之際的吟詠之作。詩裏寫了張署的“君歌”和詩人的“我歌”,題為“贈張功曹”,卻沒有以“我歌”作為描寫的重點,而是反客為主,把“君歌”作為主要內容,借張署之口,澆詩人胸中之塊壘。詩以近散文化的筆法、古樸的語言直陳其事,主客一唱一和互訴衷情,雖有些許無奈,卻也灑脫疏放,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