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reference_book_ids\":[6943539712799804447,6895687801254185992]}],\"3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1,\"start_container_index\":3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6},\"quote_content\":\"《劍器行》reference_book_ids\":[6977664474501090312]}],\"53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3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1,\"start_container_index\":53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quote_content\":\"《小雅》reference_book_ids\":[71473119723320801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3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start_container_index\":53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7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7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0,\"start_container_index\":7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6},\"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33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33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楚辭》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621746981896,6874386773061929992,72670773817418742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33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9},\"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登幽州台歌[1]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2],獨愴然而涕下[3]。
注釋
[1]幽州台:即薊北樓,又稱薊丘、燕台,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的黃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大興。
[2]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3]愴然:悲傷的樣子。
簡析
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先驅者,生活於初唐向盛唐過渡的年代,敢於犯顏直諫,屢遭排斥打擊,才華不得施展,終被誣陷死於獄中,時年四十二歲。這首詩寫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陳子昂隨軍討伐契丹之叛,來到東北邊地,主帥武攸宜根本不懂軍事,作為參謀的陳子昂進諫,不被采納反遭貶斥,因此登幽州台抒發失意的感慨。蓋本屈原《遠遊》——“唯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而作。吊古悲今,感時傷事,語言奔放而不假修飾,極富感染力,被譽為初唐詩歌的絕唱,千百年來吟誦不絕。
古意李頎
男兒事長征[1],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2],由來輕七尺[3]。
殺人莫敢前[4],須如蝟毛磔[5]。
黃雲隴底白雲飛[6],未得報恩不得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注釋
[1]事長征:從軍遠征。
[2]馬蹄下:這裏指戰場。
[3]七尺:指身軀。古人常稱男子身高七尺。
[4]莫敢前:使敵人不敢近前。
[5]蝟毛磔(zhé):形容姿貌威武,語出《晉書·桓溫傳》:“眼如紫石棱,須作猥毛磔。”磔:張開。
[6]隴:山陵。此句是說邊塞戰地環境的艱苦。
簡析
詩人李頎本富家子,後因結交輕薄子致傾財破產。遂隱居潁陽苦讀十載,終於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中進士。曾任新鄉縣尉,但總不得升遷,晚年仍過隱居生活。他性格疏放超脫,一生交遊很廣,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皆有來往,詩名頗高。
李頎的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此詩題為“古意”,也就是一首擬古詩。首六句寫戍邊健兒勇猛剛烈的英雄豪氣,短促的節奏凸顯的是粗線條、硬作風;繼而轉為七言平聲韻,景中含情,運用烘雲托月的手法,含蓄精煉地表現出誓死報國的硬漢思念家鄉的情懷,情韻並茂,頗具匠心。
送陳章甫 李頎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
陳侯立身何坦蕩,虯須虎眉仍大顙[1]。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東門酤酒飲我曹[2],心輕萬事如鴻毛。
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雲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
鄭國遊人未及家[3],洛陽行子空歎息[4]。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5]。
注釋
[1]大顙(sǎng):寬闊的腦門兒。此句形容陳章甫儀表威武。
[2]東門:指洛陽城的東門。
[3]鄭國遊人:指陳章甫。他從河南新鄭來遊洛陽,故稱。
[4]洛陽行子:作者自稱。
[5]故林:故鄉。此兩句寫詩人對陳章甫罷官回鄉後的境況很掛念。
簡析
李頎的送別詩,以善於描寫人物著稱,本詩即為一首代表作。陳章甫是個很有才學的人,長期隱居嵩山。他曾應製科及第,但因沒有登記戶籍,吏部不予錄用,經他上書力爭最終破例錄用。這件事一時被傳為美談,也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但其仕途並不通達,因此無意官事。這首詩大約寫於陳章甫罷官後登程返鄉之際,李頎送他到渡口,以詩贈別,極力讚美了他的品格、氣質,充滿了慰藉之情。全詩筆調輕鬆,風格豪爽,凸顯了詩人及友人曠達、豪放的情懷。
琴歌 李頎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1]。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淒萬木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2],初彈淥水後楚妃[3]。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餘裏[4],敢告雲山從此始。
注釋
[1]廣陵客:謂技藝高超的琴師。古有《廣陵散》琴曲,晉名士嵇康擅彈此曲。
[2]華燭:花燭。
[3]淥水、楚妃:皆琴曲名。
[4]清淮:地近淮水。
簡析
此詩是詩人奉命出使即將遠行前,在友人餞別宴會上聽琴曲後所作。寫時,寫景,寫琴,寫人,步步深入,環環相扣,章法整齊,層次分明。以酒詠琴,聞琴而醉;既入仕途,又向往詩酒、音樂聲中的怡然自得,萌生歸隱的念頭。全詩描摹琴聲,重在反襯,使琴聲愈顯高妙、動人,同時也傳達了詩人的一種矛盾心情。
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1] 李頎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陰沉飛雪白。
先拂商弦後角羽,四郊秋葉驚摵摵[2]。
董夫子,通神明,深鬆竊聽來妖精。
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複旋如有情[3]。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裏浮雲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4],斷絕胡兒戀母聲。
川為靜其波,鳥亦罷其鳴。
烏珠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5]。
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
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長安城連東掖垣[6],鳳凰池對青瑣門。
高才脫略名與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注釋
[1]董大:名蘭庭,是房琯的門客,善彈琴。房給事:即房琯,任給事中,唐屬門下省。
[2]摵摵(shè shè):形容葉落之聲。
[3]這兩句形容董大彈琴手法之妙,之後的十二句則寫琴聲使聽者產生的種種聯想。
[4]嘶酸:苦楚的意思。
[5]邏娑(luó suō):即邏些,唐時吐蕃的都城。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6]東掖垣:門下省的辦公地點,在皇宮東邊。下句的鳳凰池則指中書省,在皇宮西邊。
簡析
這首詩也是寫聽琴的。《胡笳弄》是給事中房琯的門客董庭蘭創作的用琴聲來模仿胡笳樂聲的琴曲。詩人聽操琴妙手董大彈奏此曲,充滿邊塞風情和曆史回聲,不覺從胡笳十八拍產生許多聯想。以視覺來寫聽覺,借助許多形象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也是詩中常用之法。當然,結尾不忘借聽琴來讚美主人。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1] 李頎
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2]。
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傍鄰聞者多歎息,遠客思鄉皆淚垂。
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飆風中自來往。
枯桑老柏寒颼飀[3],九雛鳴鳳亂啾啾。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4],黃雲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注釋
[1]觱篥(bì lì):一作篳篥,古簧管樂器名。本出西域龜茲,後傳入內地,為隋唐燕樂及唐宋教坊樂的重要樂器。
[2]龜茲(qiū cí):古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
[3]颼飀(sōu liú):形容風雨聲。
[4]漁陽摻:鼓調名,聲節悲壯。
簡析
這首詩是寫聽胡人樂師安萬善吹奏觱篥,稱讚他高超的技藝。同時寫觱篥之聲淒清,聽後容易使人傷感。詩在描摹音樂時,不僅以鳥獸樹木之聲作比,同時采用通感手法,以“黃雲蔽日”“繁花照眼”分別來比喻音樂的陰沉和明快,比前一首更有獨到之處。
夜歸鹿門歌[1] 孟浩然
山寺鍾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2]。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3]。
岩扉鬆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注釋
[1]鹿門:詩人當時隱居的襄陽鹿門山。
[2]漁梁:在襄陽東,離鹿門很近。
[3]龐公:即龐德公,漢末隱士。與司馬徽、諸葛亮為友。
簡析
詩人孟浩然長期隱居家鄉鹿門山,這是歌詠歸隱情懷的詩,清閑淡素。先寫渡口的喧鬧,再寫居所隻有自己獨來獨去的幽靜。因為東漢時的著名隱士龐德公也曾在這裏住過,於是追慕與自照便自然地融為一體。感情真摯飄逸,於平淡中見優美。
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1] 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2]。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3]。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遝嶂淩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4],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5]。
先期汗漫九垓上[6],願接盧敖遊太清[7]。
注釋
[1]盧虛舟:範陽人,唐肅宗時曾任殿中侍禦史。曾與李白同遊廬山。
[2]鳳歌:《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比孔子)兮,鳳兮,何德之衰?
[3]明湖:這裏指鄱陽湖。
[4]還丹:道家煉丹,丹砂燒成水銀,煉久又還成丹砂。
[5]玉京:道家說元始天尊所居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6]先期:預先約好。汗漫:傳說中的神仙名。九垓:九天。
[7]盧敖:燕人,秦始皇時招為博士,派他求神仙而不返。這裏喻指盧虛舟。
簡析
這首詩作於詩人流放夜郎遇赦返回的次年,這時他從漢口來到江西,雖然已經曆盡磨難,卻始終不願向折磨他的現實低頭。詩中詠歎廬山風景的奇絕,遊覽飄然,忽發學道成仙之念,並進而邀伴同遊,表現了詩人狂放不羈的性格。全詩想象豐富,境界開闊,給人以雄奇浪漫的美感享受。
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
海客談瀛洲[1],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2],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3]。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4]。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5]。
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6],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7],栗深林兮驚層巔[8]。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9],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唯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注釋
[1]瀛州:傳說中的海上三座神山之一,另兩座名蓬萊、方丈。
[2]天姥(mǔ):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縣東五十裏,東接天台山。
[3]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縣北,天台山的南麵,土色皆赤。
[4]鏡湖:又名鑒湖,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南。
[5]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州市南,曹娥江上遊。
[6]謝公屐:指南朝詩人謝靈運遊山時穿的一種特製木鞋,鞋底下安著活動的鋸齒,上山時抽去前齒,下山時抽去後齒。見《宋書·謝靈運傳》。
[7]殷(yǐn):原指雷聲,這裏作動詞用,意為震動。
[8]栗:使戰栗。
[9]列缺霹靂:閃電雷鳴之意。
簡析
李白在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唐玄宗天寶四年(745),準備由東魯(今山東省南部)南遊越中時,寫下這首向朋友們表白自己心情的詩,又題作《別東魯諸公》。全詩既寫夢境,也寫現實,構思縝密,想象豐富,將神話傳說和實際景況奇幻地交織在一起。表現了詩人迭遭失意後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全詩興到筆隨,酣暢淋漓,氣勢磅礴,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縛。
金陵酒肆留別[1] 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嚐[2]。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3]。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注釋
[1]留別:臨別留詩給送行者。
[2]吳姬:指酒店中的侍女,因金陵古屬吳地,故稱。壓酒:壓糟取酒。古時新酒釀熟,臨飲時方壓糟取用。
[3]盡觴(shāng):喝盡杯中的酒。
簡析
李白在出蜀當年的秋天,往遊金陵,逗留了大半年之後,於開元十四年(726)春,又要東遊揚州。臨行之際,朋友在酒店為他餞行,李白留詩作別。這首小詩描繪了春光春色中江南水鄉的一家酒肆裏,吳姬壓酒、友人相送的美好畫麵。語雖明淺,卻情韻悠長,而且清新俊逸、熱情洋溢,足見詩人的文采風流。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1]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2]。
蓬萊文章建安骨[3],中間小謝又清發[4]。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5]。
注釋
[1]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謝朓樓:又稱謝公樓,也稱北樓,在陵陽山上,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州太守時所建。叔雲:李白的族叔李雲。
[2]酣高樓:暢飲於高樓。
[3]蓬萊:這裏指東漢時中央校書處藏書的東觀。建安骨:建安本是東漢獻帝的年號,因此期以曹操父子及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文風格蒼勁剛健,故稱建安風骨。
[4]小謝:即謝朓,因後於謝靈運,故稱小謝以別之。
[5]散發弄扁舟:喻指絕世隱居。
簡析
詩人李白在宣城與李雲相遇,並同登謝朓樓,觸目感懷,憂憤難平,遂借高樓暢飲成此絕唱。此詩題曰餞別,而並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詩中蘊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慷慨豪邁而又傲岸不羈,有如奔騰的江河波瀾迭起,藝術效果十分強烈。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並不陰鬱低沉,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1] 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2],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3],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4],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麵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5],幕中草檄硯水凝[6]。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7]。
注釋
[1]走馬川:地名,在北庭川,今新疆古爾班通古特。行:古詩體裁之一。封大夫:指封常清,天寶十三年曾率軍西征平定胡人叛亂,因做過禦史大夫,故稱。
[2]雪海:泛指西北苦寒之地。
[3]輪台:在今新疆米泉縣境。唐屬北庭都護府管轄,封常清軍府駐此,岑參亦常居此。
[4]金山:指阿勒泰山。
[5]五花連錢:指五花馬身上斑駁如錢的花紋。
[6]草檄(xí):起草討伐敵軍的文告。
[7]車師:古國名,唐時為北庭都護府治所北庭城,今新疆吐魯番境內。佇(zhù):站著等待。獻捷:獻俘報捷,即勝利歸來。
簡析
詩人在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時,朋友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寫了這首詩送行。詩人抓住有邊地特征的景物來狀寫環境的艱險,更加襯托出邊防將士的英雄氣概。岑參詩的特點是意奇語奇,尤其是邊塞之作。這首詩就運用了比喻、誇張等藝術手法,寫得繪聲繪色、驚心動魄,而又熱情奔放,氣勢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