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21684773]}],\"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6,\"start_container_index\":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0},\"quote_content\":\"《樂府詩集》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1233349686,6867020911975861261,723663579141636406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蟬鳴空桑林[1],八月蕭關道[2]。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3],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4]。

注釋

[1]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

[2]蕭關:寧夏古關塞名。

[3]幽並:幽州和並州,今河北、山西和陝西一部分。

[4]矜:自誇。紫騮:紫紅色的駿馬。

簡析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全唐詩》對其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幽州和並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是有誌青年建功立業、追逐名利的舞台,可是這首詩開篇便描寫了塞外肅殺的秋景,繼而想到這些征人最終不過是“皆共塵沙老”罷了。如果說這是無可奈何的惋惜,那麼若再像市井遊俠般自恃勇武、耀武揚威,甚至惹是生非,就是一種悲哀了。這是對唐代錦衣少年浮誇風氣的諷喻,也是詩人反戰情緒的深層表達。

塞下曲 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1]。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2]。

黃塵足今古[3],白骨亂蓬蒿[4]。

注釋

[1]黯黯:模糊不清的樣子。臨洮(táo):今甘肅岷縣一帶,地鄰洮水,是長城起點。

[2]鹹言:都說。

[3]足:充滿。

[4]亂蓬蒿:散亂在蓬蒿之中。

簡析

《塞上曲》《塞下曲》都出於漢樂府《出塞》《入塞》,屬橫吹曲辭,多寫邊塞戰爭,“蓋軍中之樂也”(郭茂倩《樂府詩集》)。這種曲辭到了唐代大為流行,成為新樂府辭。以上兩首似乎都是天寶年間所作,表達了詩人的非戰思想。一隱一顯,手法雖不同,但主旨一致,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曆史縱深感。語言簡煉,極富表現力。

關山月[1] 李白

明月出天山[2],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3]。

漢下白登道[4],胡窺青海灣[5]。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6],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7],歎息未應閑。

注釋

[1]關山月:古樂府名,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2]天山:指祁連山,位於今青海、甘肅兩省交界處。

[3]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4]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東北。匈奴曾圍困漢高祖劉邦於此。

[5]胡:此指吐蕃。青海灣:指青海湖,在今青海西寧附近。

[6]戍客:駐守邊疆的將士。邊邑:泛指邊境地區。

[7]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裏指戍邊將士的妻子。

簡析

唐代雖然國力強盛,但邊關戰事卻從未停息過,李白的這首《關山月》就是一首反映當時無數戍邊將士及後方思婦愁苦的力作。詩人在開篇以渾宏的筆力描繪出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為下文作渲染和鋪墊,水到渠成地引出征人懷鄉的情緒、戰爭的悲慘殘酷,乃至征夫與思婦兩地相思的愁苦。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向往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

子夜吳歌[1]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2]。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3]。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4]。

注釋

[1]子夜吳歌:古樂府名。相傳是晉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創製,因起自吳地,故名。多寫哀怨眷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