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reference_book_ids\":[6956441249104530446]}],\"2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0,\"start_container_index\":2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6},\"quote_content\":\"《式微》reference_book_ids\":[6956441249104530446]}],\"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3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風入鬆》reference_book_ids\":[713724199072642154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感遇二首 張九齡

其 一

蘭葉春葳蕤[1],桂華秋皎潔[2]。

欣欣此生意[3],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4],聞風坐相悅[5]。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 七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6],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7],奈何阻重深[8]。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9],此木豈無陰?

注釋

[1] 葳蕤:枝葉茂盛。

[2] 桂華:即桂花。

[3] 欣欣:草木旺盛生長貌。

[4] 林棲者:指隱士。

[5] 坐:因;一說深,極。

[6] 伊:彼,那裏。指“江南”。

[7] 薦:貢獻,陳獻。

[8] 阻重深:指山水阻隔。

[9]樹桃李:種植桃樹李樹。這兩句的意思是,人們隻說是種桃樹、李樹能得其蔭,難道種植丹橘就沒有綠蔭嗎?

簡析

張九齡是盛唐詩人,玄宗時一代名相。開元末期,唐玄宗沉溺聲色,怠於政事,貶斥張九齡,寵任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專事逢迎的牛仙客。這兩首詩即是張九齡被貶荊州長史後所作。他用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寓意,寫了《感遇十二首》。這裏選一、七首。詩人借春蘭、秋桂以及橘樹高潔的品質,來比喻自己不同流合汙,堅持政治理想的節操,兼有申述不平之意。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1]。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鬆風[2],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3]。

注釋

[1]翠微:青翠的山坡。

[2]鬆風:指古樂府《風入鬆》曲,也可作歌聲隨風入鬆林解。

[3]機:世俗的心機。

簡析

李白這位唐朝浪漫主義大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曾經兩入長安,一次在30歲時,另一次在42歲時,此詩即在長安時所作,但無法考證是哪一次。終南山,在今陝西西安市南,地近京城而又山林幽靜;斛斯山人當是一位隱士,同時也是李白的好朋友。這首詩隻寫一次很平常的做客經曆,卻寫出了最淳樸的感情,很有些田園詩的風範。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灑,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1]。

注釋

[1]邈:遠。雲漢:銀河。

簡析

李白性格孤傲,自視甚高,卻被玄宗皇帝視為“非廊廟器”而棄置不用,這對李白是沉重的打擊。懷有遠大的抱負,卻無法改變現狀,也沒有其他前途可言,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與詩酒。這首詩即寫他用飲酒、賞月打發時光,排遣心中孤寂苦悶的情狀。雖是借酒澆愁的孤獨苦悶之作,但於放浪的形骸和奇妙的聯想中,足以窺見詩人浪漫率真的個性。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1],秦桑低綠枝[2]。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3]?

注釋

[1]燕:指今河北北部一帶,當時為戍邊之地。

[2]秦:今陝西一帶,指征夫們的家鄉。

[3]羅幃:羅帳。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思婦心緒的詩,作品將少婦的心態刻畫得逼真細膩。李白有相當數量的詩作描摹思婦的心理,《春思》即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春”字往往語帶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比喻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詩題“春思”之“春”,就包含這兩層意思。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1]?齊魯青未了[2]。

造化鍾神秀[3],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4],決眥入歸鳥[5]。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1]岱宗:即泰山。《風俗通·山澤篇》:“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

[2]齊魯:在今山東省境內。

[3]鍾:聚集。

[4]曾:同“層”。

[5]眥:眼眶。

簡析

杜甫這位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經曆了唐代由盛轉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其作品被稱為“詩史”,其人則被尊為“詩聖”。

杜甫寫泰山的詩很多,而獨有這首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於是北遊齊魯,這首詩即作於此時。該詩結句精妙,氣勢不凡,意境遼遠,將詩人的抱負和理想蘊含其中。

贈衛八處士杜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1]。

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2],問我來何方。

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3]。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4]。

主稱會麵難,一舉累十觴[5]。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6]。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注釋

[1]參(shēn)與商:二星名,參星在西而商星在東,當一個升起,則另一個落下,永不相見。

[2]父執:詞出《禮記·曲禮》:“見父之執。”意即父親常相交結的朋友。

[3]羅酒漿:羅擺酒宴。

[4]間(jiàn):摻合。

[5]觴(shāng):酒杯。

[6]故意:老朋友的情誼。

簡析

此詩作於詩人被貶華州司功參軍之後。詩寫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寫了人生聚散無常,故友相見倍感親切,卻又悲喜交集。尤其暫聚忽別,不能不讓人深感世事渺茫,驟生無限感慨。全詩層次井然,平易真切,感性充沛,極具感染力。而末兩句的低徊婉轉,更加耐人尋味。

佳人 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穀。

自雲良家子[1],零落依草木[2]。

關中昔喪亂[3],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4]。

世情惡衰歇[5],萬事隨轉燭[6]。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7],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8]。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9]。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釋

[1]良家子:好人家的子弟。

[2]零落:飄零淪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3]喪亂:死亡和禍亂,指遭逢安史之亂。

[4]骨肉:指遭難的兄弟。

[5]衰歇:衰敗失勢。

[6]轉燭:燭火隨風搖擺不定,喻指世事變化無常。

[7]合昏:夜合花,又稱合歡樹,其葉朝開夜合。常喻指夫妻恩愛。

[8]牽蘿:拾取樹藤類枝條。賣珠、牽蘿都是寫佳人生活之艱辛。

[9]采柏:采摘柏樹葉。柏為常綠不凋之木,此處佳人有自喻堅貞之意。動:往往。盈掬:一滿把。

簡析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遺降為華州司功參軍,第二年七月,他毅然棄官,拖家帶口,客居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度日。此作品即寫於該年秋天。詩寫一個佳人先遭離亂,娘家中落,又被丈夫拋棄,卻堅貞不移,幽居度日。關於此詩作意,一向有爭論。有人認為是寫實,有人則認為全是寄托,但大部分折衷於二者之間。

夢李白二首 杜甫

死別已吞聲[1],生別常惻惻[2]。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3]。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4],魂返關塞黑[5]。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6]。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7],苦道來不易[8]。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誌。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9]。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注釋

[1]吞聲:飲泣,泣不成聲。

[2]惻惻:悲痛的樣子。

[3]明:知曉。

[4]楓林青:指李白所在的南方。

[5]關塞黑:指杜甫所居秦隴地帶。

[6]顏色:指李白之容顏。

[7]告歸:辭別歸去。局促:不安的樣子。

[8]苦道:反複懇切地訴說。

[9]反累:反而無辜受牽累。

簡析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受永王李璘(玄宗第十六子)事牽連,被下潯陽獄,不久又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第二年春因天旱大赦,中途放還。好友杜甫此時流寓秦州,隻知李白流放,尚不知李白赦還的事,憂念成夢,遂成此二詩。前一首表現詩人對故人吉凶生死的關切;後一首是詩人的詠歎,抒發對李白際遇的憤慨不平和深切同情。兩首詩充分表現了杜甫對李白生死不渝的真摯情誼。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1] 王維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2]。

遂令東山客[3],不得顧采薇[4]。

既至金門遠[5],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6]。

行當浮桂棹[7],未幾拂荊扉[8]。

遠樹帶行客[9],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10],勿謂知音稀。

注釋

[1]綦毋(qí wú)潛:綦毋為複姓,潛為名,字孝通,唐代江西最有名詩人。王維好友,後人認為其詩風接近王維。

[2]英靈:傑出的人才。

[3]東山客:借指隱士。東晉時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

[4]采薇:指殷末伯夷、叔齊采薇西山。代指隱居。

[5]金門:漢宮有金馬門,也稱金門。此代指朝廷。

[6]違:分別。

[7]行當:將要。桂棹(zhào):桂木製的劃船工具。

[8]荊扉:以荊條做的門,即柴門。此句指已回到了家鄉。

[9]帶:映帶。行客:指綦毋潛。

[10]吾謀適不用:語出《左傳》:“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 適:偶然。這裏是說綦毋潛的才華暫時未被朝廷賞識。

簡析

王維是一個早熟的作家,九歲即負才名;年十九,赴京應試,舉解頭(即第一名舉子);二十一歲便中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任職。安史之亂中曾被執,拘禁於菩提寺中,安史亂平,以諂賊官而論罪,因曾作詩寄慨,隻受到降官的處分,後官至尚書右丞。

這是一首勸慰友人落第的詩。這首送別詩不僅寫出了對朋友的關心理解以及慰勉與鼓勵,也表現出詩人早期積極入世的思想。全詩感情真摯親切,詩人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對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詩的格調並不流於感傷,相反顯得奮發昂揚。後綦毋潛在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果登進士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