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

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

忽然遭世變,數歲親戎旃[3]。

今來典斯郡[4],山夷又紛然[5]。

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

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

今被征斂者,迫之如火煎。

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6]!

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7]。

將家就魚麥[8],歸老江湖邊。

注釋

[1]西原賊:當時對廣西西原地區少數民族的稱呼。道州:在今湖南境。

[2]攻永破邵:永和邵即永州和邵州,都在今天湖南境內。

[3]親戎旃(zhān):戎旃指軍中營帳,親戎旃是說親自參與戰事。

[4]典:掌管。斯郡:此郡,即道州。

[5]山夷:即前所說的“西原賊”。

[6]此二句是說:誰能忍心斷絕百姓生路而去獲取上司稱許的所謂“賢能”之名呢?

[7]委:放棄。符節:做官的憑證。刺船:撐船。這兩句是說想要辭官而去。

[8]將家:攜帶家眷。就:靠近。

簡析

元結,河南人,天寶十二年(753)進士,安史之亂中曾組織義軍抗擊史思明南侵,有戰功。他早年居住鄉間,關心民瘼,為地方官時,采取過一些利民措施。他有一部分諷喻時政的詩,明顯表現出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此詩作於安史之亂初定後,當時詩人授道州刺史。道州地處江南,雖不像中原地區那樣直接遭受戰火摧殘,但官府的橫征暴斂使其處境並不比中原為優。這首詩正表達了詩人對“官不如賊”的憤慨,詞意深沉,感情激憤。這對本身也是官吏的詩人來說,難能可貴。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1] 韋應物

兵衛森畫戟[2],燕寢凝清香[3]。

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

煩屙近消散[4],嘉賓複滿堂。

自慚居處崇,未瞻斯民康[5]。

理會是非遣[6],性達形跡忘。

鮮肥屬時禁[7],蔬果幸見嚐。

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歡體自輕,意欲淩風翔。

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8]。

方知大藩地[9],豈曰財賦強。

注釋

[1]郡齋:指州郡衙門的休息室。燕集:舉行宴會。

[2]森:密密地排列。

[3]燕寢:私室,內室,這裏指休息的地方。燕同“宴”。

[4]煩屙:煩悶與疾病。

[5]居處崇:地位高貴。斯民康:人民康樂。這兩句說自己很慚愧,地位高生活好,卻未能使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6]會:通。遣:排遣。意思是說,道理弄通了,就能排遣世俗是非。

[7]鮮肥:指葷腥食物。時禁:古代遇到災荒,往往斷屠,禁酒肉。

[8]彥:許多有才學的文士。汪洋:指諸文士文章氣度恢弘。

[9]大藩地:原指王侯的封地,這裏指大郡蘇州。

簡析

韋應物,今陝西西安人,15歲起便為玄宗侍衛,出入宮闈,扈從遊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裏,鄉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職,始立誌讀書,少食寡欲,常“焚香掃地而坐”。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

他的詩風恬淡高遠,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此詩便是韋應物晚年任蘇州刺史時所作。通過與文友聚會時的情景描繪,寫出閑適生活的情趣。樸素平淡的語言中,突顯出秀麗清朗的風格。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1] 韋應物

淒淒去親愛[2],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3]。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4]。

注釋

[1]揚子:指揚子津,在長江北岸。校書:即校書郎,官名,掌管校書籍。

[2]去:離開。親愛:相親相愛的朋友,指元大。

[3]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此句意謂:船行漸遠,回望廣陵,隻有曉鍾的餘音穿過依稀的樹影遙送入耳。

[4]沿洄:順流而下為沿,逆流而上為洄,這裏指處境的順逆。住:停止。此兩句是說世事捉摸不定,就像水上之舟漂泊不定一樣。

簡析

這首詩寫於韋應物離開廣陵回洛陽去的途中。元大是他在廣陵的朋友,詩中以“親愛”相稱,可見彼此感情頗深。這首詩以“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十字最為著名。詩人和元大分手,是不忍分離而又不得不分離的難舍難分。以至於在還能望見廣陵城外的樹,還能聽到寺廟鍾聲的時候,就忍不住要寫詩寄元大了。此詩感情色彩十分濃鬱,經過由景到情的推進和渲染,末兩句又不由得發出世事本就不能由個人作主的感慨,既是開解自己,也是安慰朋友。表麵平淡,內蘊深厚,這是韋應物擅長運用的藝術手法。

寄全椒山中道士[1] 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2],歸來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注釋

[1]全椒山:今安徽省全椒縣西三十裏的神山。

[2]荊薪:柴草。

[3]白石:葛洪《神仙傳》雲:“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嚐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

簡析

這首詩被稱為韋詩中的名篇,頗有陶淵明的風格。韋應物這首詩,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有人說它“一片神行”,有人說是“化工筆”。詩人由郡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們,終又覺得找不著他們而無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終於無從排遣。詩人描寫這些複雜的感情,是通過感情和形象的配合來體現的,構成了情韻深長的意境,很耐人尋味。

長安遇馮著 韋應物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1]。

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2]。

冥冥花正開[3],颺颺燕新乳[4]。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注釋

[1]灞陵:即霸陵,漢文帝陵墓,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因地處霸上而得名。

[2]采山:進山采樵,喻有歸隱山林之意。

[3]冥冥:形容造化默默無語的情態。

[4]颺颺(yáng):鳥飛翔的樣子。燕新乳:指小燕初生。

簡析

馮著是詩人韋應物的朋友,韋應物贈馮著詩現存四首。據韋詩所寫,馮著是一位有才有德但仕途失意的名士,頗擅文名。他先在家鄉隱居,清貧守真,後來到長安謀仕,約在大曆四年(769)應征赴幕到廣州,數年過去,仍未獲官職,便於約大曆十二年(777)再到長安。韋應物對這樣一位朋友是深為同情的,詩中以親切而略帶詼諧的筆調,對失意的馮著深表體貼和慰勉。全詩清新活潑,含蓄風趣,惹人喜愛。

夕次盱眙縣[1] 韋應物

落帆逗淮鎮[2],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3]。

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4]。

注釋

[1]次:停泊。盱眙(xū yí):今屬江蘇,地處淮水南岸。

[2]逗:停留。淮鎮:淮水旁的市鎮,指盱眙。

[3]蘆洲:蘆葦叢生的水洲。

[4]客:詩人自稱。此二句意為孤獨之夜,懷念家鄉。

簡析

這是一首寫旅途客思的詩。詩人因路遇風波而夕次孤驛,在孤驛中所見全是秋日傍晚的蕭索景象,夜聽寒鍾思念故鄉,徹夜難眠。一片思鄉之情和愁緒全寄托於景物的描寫之中。詩的妙處就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用環境、氛圍來襯托詩人的心緒。韋應物乃唐代花間派的代表人物,其詩風委婉含蓄,善於借物抒情。

東郊 韋應物

吏舍跼終年[1],出郊曠清曙[2]。

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3]。

依叢適自憩[4],緣澗還複去[5]。

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6]。

終罷斯結廬,慕陶直可庶[7]。

注釋

[1]跼(jú):拘束。

[2]曠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暢。

[3]澹吾慮:澄淨思緒。

[4]叢:樹林。憩:休息。

[5]緣:沿著。澗:山溝。還複去:徘徊往來。

[6]此二句意謂:自己頗愛東部的幽靜,想住下來,卻因公事在身,行跡還是很匆忙。

[7]此二句意謂:終當辭官在此結廬而居,平生敬慕陶潛的願望,到這時差不多就可以實現了。

簡析

這是韋應物晚年的一首春日郊遊詩,此時他對陶淵明極為向往,不但做詩效陶體,而且在生活上也慕陶。該詩寫詩人放下公牘庶務走出官衙,呼吸到郊外清新的空氣而心曠神怡。感慨心雖樂此,卻屢屢公事在身而行跡匆忙,於是銘誌終有一天要在此結廬長住,實現陶淵明那樣的隱居之誌。詩人以真情實感訴說了官場生活的繁冗乏味,表現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抒發了回歸自然的清靜快樂。不但話真情真,也是風景陶冶情懷的絕唱。

送楊氏女[1] 韋應物

永日方戚戚[2],出行複悠悠。

女子今有行[3],大江溯輕舟。

爾輩苦無恃[4],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5],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義往難複留。

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6]。

賴茲托令門,仁恤庶無尤[7]。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8]。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9]。

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

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

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注釋

[1]楊氏女:指女兒嫁給楊家。

[2]永日:整天。戚戚:傷悲的樣子。

[3]行:出嫁。

[4]爾輩:你們,指韋應物的孩子們。無恃:指年幼喪母。

[5]此句下作者自注曰:“幼女為楊氏所撫育。”

[6]事姑:侍奉婆婆。此兩句是說:擔心女兒因喪母缺乏閨中婦德的教誨,而侍姑不周。

[7]無尤:沒有過失。

[8]資從:嫁妝。

[9]猷(yóu):規矩、法則。

簡析

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詩。詩人早年喪妻,幼女為長女撫育長大,感情頗深。女兒即將遠行,作為兼父母之愛的老父,本就心有不舍,再看到兩個女兒“兩別泣不休”更是把抓柔腸。可是情難敵義,女大當嫁是天經地義的事。於是強忍淚水,送女出行,憐其無恃,反複叮嚀,諄諄教誨。送走女兒才發現還是控製不了自己,隻能與幼女相對而泣。全詩樸實無華卻情真語摯,慈父愛,骨肉情,十分感人。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1]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齒[2],清心拂塵服。

閑持貝葉書[3],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

遺言冀可冥[4],繕性何由熟[5]。

道人庭宇靜[6],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餘,青鬆如膏沐[7]。

澹然離言說[8],悟悅心自足[9]。

注釋

[1]詣(yì):到。超師:名字叫超的和尚。

[2]汲井:從井裏打水。

[3]貝葉書:佛經。《漢書·西域傳》:“西域有貝多樹,國人以其葉寫經,故曰貝葉書。”

[4]遺言:指佛家經典。冀:希望。冥:暗合,

[5]繕性:修心養性。這兩句是說,佛經所言還有希望心領神會,可還是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才能使本性修煉到純熟完滿的程度。

[6]道人:有道之人,這裏指超師。

[7]膏沐:本指潤發的油脂。這裏引申為洗沐、潤澤。

[8]離言說:難以用言語來表達。

[9]悟悅:悟道之樂。

簡析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僅文學上有造詣,而且還是一位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了唐代古文運動。詩人原是有誌於積極用世的封建知識分子,在社會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觀念上堅信儒家學說,以承繼往聖的道統為責任;同時又在佛教盛行的唐代深受濡染和影響,主張“統合儒釋”。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永州時所作。詩人清晨早起,到附近僧人超師的寺院去讀佛經,有所感而寫下這首抒情詩,曲折地表達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鬱之情,同時又流露出一種尋求超脫、流連閑適佳境“寄至味於澹泊”的複雜心情。

溪居 柳宗元

久為簪組束[1],幸此南夷謫[2]。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3]。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4]。

注釋

[1]簪組:古代官吏的服飾,代指為官生涯。

[2]南夷: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這裏指永州。謫:貶官流放。

[3]榜:此處讀“彭”音,劃船之意。響溪石:水激溪石的聲響。

[4]楚天:永州原屬楚地,故稱。

簡析

這首詩是柳宗元貶官永州居處冉溪之畔時的作品。唐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零陵西南遊覽時,發現了曾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愛其風景秀麗,遂遷居於此,並改名為愚溪,以表其愚人之誌。這首《溪居》是閑與悶的吟詠,初讀使人仿佛感受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但細細品味,一種“強歡強樂”之感便會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