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1],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2]。

但去莫複問,白雲無盡時。

注釋

[1]飲:使動詞,請別人喝。

[2]南山:指終南山。陲:邊。

簡析

這首詩不知是送給誰的,似乎彼此都很了解。看似平淡的語句,細讀起來,卻是詞淺情深,意味悠遠。將要離開的人想來是要歸隱,至於為什麼不得意,隻是一語帶過,並無半點牢騷,詩人也不糾纏追問,也無需追問,因為他們情投意合,心意相通,都具有飄逸的性情、豁達的襟懷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向往。詩的後兩句韻味正在此。

青溪 王維

言入黃花川[1],每逐青溪水[2]。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裏[3]。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鬆裏。

漾漾泛菱荇[4],澄澄映葭葦[5]。

我心素已閑[6],清川澹如此。

請留磐石上,垂釣將已矣[7]。

注釋

[1]黃花川:今陝西鳳翔縣東北黃花鎮附近。

[2]青溪:今陝西沔縣之東。

[3]趣途:趣同“趨”,指走過的路途。

[4]菱荇(líng xìng):泛指水草。

[5]葭葦(jiā wěi):泛指蘆葦。

[6]素:向來。

[7]將已矣:將以此終其身;從此算了。

簡析

詩題一說《過青溪水作》,大約是王維初隱陝西藍田南山時所作。寫一條不甚知名的溪水,卻很能體現王維山水詩的特色,每一句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幅優美的畫麵,而且配有音效。溪流隨山勢蜿蜒,在亂石中奔騰咆哮,在鬆林裏靜靜流淌,水麵微波蕩漾,各種水生植物隨波浮動;溪邊的巨石上,垂釣老翁悠閑自在。詩人正是有意借青溪來為自己寫照,以清川的淡泊來印證自己的夙願,心境、物境在這裏融合為一。

渭川田家王維

斜陽照墟落[1],窮巷牛羊歸[2]。

野老念牧童[3],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4],蠶眠桑葉稀[5]。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6],悵然吟《式微》[7]。

注釋

[1]墟落:村莊。

[2]窮巷:深巷。

[3]野老:村野老人。

[4]雉雊(zhì gòu):野雞鳴叫。

[5]蠶眠:蠶蛻皮時,不食不動,像睡眠一樣。

[6]即此:指上麵所說的情景。

[7]式微:《詩經·邶風》中的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的句子,表歸隱之意。

簡析

王維年輕時好求上進,積極參與政事,多年宦海沉浮之後把一切都看淡了,欣羨自然,並寫下了許多優美的山水詩和反映農家生活的田園詩。《渭川田家》就是其中一首。詩人用白描的手法,繪製出一幅春末夏初的鄉村景象圖,表現出對田園閑逸的欣羨之情,也流露出詩人的歸隱之意。全詩內容的中心就在“歸”字上,寫景抒情渾然一體,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了主題。最後一句是全詩的重心與靈魂,“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西施詠 王維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1]。

朝為越溪女[2],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3],貴來方悟稀[4]。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5]。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6],效顰安可希[7]。

注釋

[1]寧久微:哪裏會久居微賤呢。

[2]越溪:西施浣紗之地,即浙江紹興東南之若耶溪。

[3]豈殊眾:哪裏有什麼不同啊。

[4]稀:與眾不同。

[5]此兩句是說西施貴顯之後,梳洗打扮都有專人侍奉,不必自己動手。

[6]持謝:奉告。

[7]安可希:怎能希望獲得西施那樣的幸運呢。

簡析

曆代詠西施的詩很多,而王維這首別具一格。詩人以西施為題,寫出了世態的炎涼。同時,結尾兩句也表露出人生浮沉,還要憑際遇,並不全與才能相關,又何必效顰營求呢?表現出詩人看淡人生、隨性自然的心境。

秋登萬山寄張五 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1],隱者自怡悅[2]。

相望試登高[3],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4],興是清秋發[5]。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6]。

天邊樹若薺[7],江畔洲如月[8]。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注釋

[1]北山:襄陽西北十裏,故雲。即萬山。

[2]隱者:詩人自謂。

[3]此句意味因望你而登高。

[4]薄暮:即傍晚。

[5]興:興致。

[6]沙行:在沙灘上行走。

[7]薺:薺菜,是說遠望樹像薺菜一樣細小。

[8]洲:一作“舟”。

簡析

孟浩然生當盛唐,曾得張九齡和王維的賞識,早年有用世之誌,但政治上困頓失意,遂隱居家鄉襄陽。其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當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其詩尤以五言見長,意境清遠,風致恬淡自然。本詩是一首懷人之作。詩人懷故友而登高,望飛雁而孤寂,臨薄暮而惆悵,處清秋而發興,自然希望好友能來一起共度佳節。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1],池月漸東上[2]。

散發乘夕涼[3],開軒臥閑敞[4]。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注釋

[1]山光:傍山的日影。

[2]池月:池邊的月色。

[3]散發:古人束發,散發是一種放浪不羈的行為。

[4]開軒:開窗。閑敞:舒適寬敞的地方。

簡析

孟浩然詩的特色是“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語),雖隻就閑情逸致作清描淡寫,卻往往能引人漸入佳境。《夏日南亭懷辛大》是其代表性的名篇。詩以景入情,表達懷念友人的情思。辛大是詩人的同鄉好友,兩人常在夏日來南亭納涼飲酒。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1]。

鬆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2]。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3]。

之子期宿來[4],孤琴候蘿徑[5]。

注釋

[1]壑(hè):山穀。倏(shū):突然。暝:昏暗。

[2]風泉:指風聲和泉水共鳴。

[3]煙鳥:暮煙中的歸鳥。

[4]之子:此子,這個人,指丁大。期宿來:相約來住宿。

[5]蘿徑:藤蘿懸垂的山徑。

簡析

業師是法名業的僧人,丁大是孟浩然的朋友。這首詩寫在山間夜宿,期待友人,抱琴而待。本是極平常的事,但卻揮灑自如,詩中有畫,極富美感。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1],開帷月初吐[2]。

清輝澹水木[3],演漾在窗戶[4]。

荏苒幾盈虛[5]?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6]。

千裏其如何?微風吹蘭杜[7]。

注釋

[1]南齋:書齋。

[2]帷(wéi):簾幕。

[3]澹:搖蕩貌。此句是說月亮的清輝在水上與樹間流動。

[4]演漾:水流搖蕩。

[5]盈虛:指月的圓缺。

[6]越:山陰所在乃古越國地。前句清江也即越地的曹娥江,美人則指代崔少府。

[7]蘭杜:蘭草和杜若,皆香草名。風吹蘭杜,馨香遠聞。

簡析

王昌齡,山西太原人,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安史之亂時,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王昌齡本不以古體詩見長,但這首觀月懷友的五言古詩,卻寫得恬淡悠遠,耐人品味。由優美的月色而引出人生的感慨與哲思,進而觸景生情懷念起遠方的友人,馨香遠聞,遙寄思慕。

尋西山隱者不遇 邱為

絕頂一茅茨[1],直上三十裏。

扣關無僮仆,窺室唯案幾。

若非巾柴車[2],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3],黽勉空仰止[4]。

草色新雨中,鬆聲晚窗裏。

及茲契幽絕[5],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釋

[1]茅茨:茅屋。

[2]巾柴車:即給簡陋的車子蓋上帷幔,巾作動詞用。引申為乘車出行之意。

[3]差(cī)池:原為不齊的樣子,這裏指我來了,隱者卻外出了,彼此錯過。

[4]黽(mǐn)勉:勉勵,有殷勤意。

[5]及茲:到此。契:合,接觸。幽絕:指此間清幽絕美的景色。

簡析

邱為,在詩壇的活動,主要是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其傳世作品不多。本詩之所以廣為流傳,在於它寫隱逸之情時另辟蹊徑,重點不是寫不遇的失望,而是由清幽絕美的環境感悟了隱逸之趣與清淨之理,能夠乘興而來,興盡而歸,灑脫自然。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1],此去隨所偶[2]。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3],隔山望南鬥[4]。

潭煙飛溶溶[5],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彌漫[6],願為持竿叟。

注釋

[1]幽意:指尋奇探幽、放任自適的興致。

[2]隨所偶:即隨所遇。

[3]際夜:到了夜晚的時候。

[4]南鬥:星座名,因在北鬥之南,故稱。

[5]潭煙:指晚上潭麵的霧氣。溶溶:廣大的樣子,這裏形容暮靄迷濛。

[6]生事:指世間事。

簡析

前說綦毋潛是王維的好友,落地歸鄉時王維有送別詩,那是在玄宗開元八年(720)。開元十四年,他再次赴京應試,終於進士及第。之後便入仕途,官階不高,期間也如他的友人們一樣萌發歸隱之意,“安史之亂”後第二次歸隱,從此不仕。

這首詩寫春日乘晚風隨意泛舟,突出地反映了詩人隨遇而安的心境,觸景生情,歸隱之意甚濃。殷璡說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河嶽英靈集》),這種特色此詩足以體現,詩人以幽意的情懷、自適的興致把夜景摹寫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種不事雕琢的自然美,體現出興味深長的意境。

宿王昌齡隱居 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

鬆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1]。

餘亦謝時去[2],西山鸞鶴群[3]。

注釋

[1]藥院:種植芍藥的院落。

[2]謝時:擺脫世俗之累,指歸隱。

[3]鸞鶴群:與鸞鶴為伍。

簡析

常建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詩人,與王昌齡為開元十五年(727)同榜進士。他的詩無富貴氣,但屬思精妙,境界清遠。在這首詩裏,詩人細致地描繪了王昌齡隱居之處的自然景色,平實中蘊含著比興寄喻,流露出自己對此隱逸生活的羨慕之情,末兩句直接說出要“謝時去”,來西山與鸞鶴相伴為伍。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1] 岑參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2]。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3],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4],勝因夙所宗[5]。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6]。

注釋

[1]浮圖: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譯,這裏指佛塔。慈恩寺浮圖即今西安大雁塔。

[2]磴道:塔內階梯石道。

[3]五陵:指漢代五個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4]淨理:清淨的佛理。了:了然,明了。

[5]勝因:佛家語,是說勝妙的善因。夙:向來,平素。宗:信仰。

[6]覺道:佛家使人覺悟的道理。這句是說佛家的禪理可以使人取用無窮。

簡析

岑參是唐玄宗天寶三年(744)進士,著名的邊塞詩人。其早年的詩作風華綺麗,從戎後轉趨雄奇。此詩是天寶十一年(752)秋在長安作。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時為故去的母親所建,故名。當時,與岑參同遊題詠的還有高適、薛據和杜甫。詩寫登塔的見聞和感想,狀寫塔的崔巍和景色的壯麗十分到位,由塔的孤高和登臨後的四方瞭望,忽而領悟禪理,油然而生出世的念頭。

賊退示官吏並序 元結

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1],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2],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製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