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說起縫紉機,大家腦海中第一出現的人可能會是母親,想起小時候的事情來。而我家的縫紉機與之相關的更多的是父親的故事。
父親原本是土建單位的一名工人,因為勤奮好學,幾十年的工作生涯鍛煉出一雙巧手,什麼活都會幹,周圍人都管他叫“張能人”。作為20世紀70年代風靡中國家庭的三大件之一的縫紉機,在80年代中期我家經濟條件稍好後,也被母親背回了家,說是有時可以方便自己在家縫縫補補,不承想拿回來後,使用人卻是我的父親!記得當時我和哥哥還很疑惑地問母親:“為啥別人家都是媽媽使用縫紉機,我們家卻是爸爸?”“因為你爸喜歡鼓搗這玩意兒呀。”母親笑著回答說。事實確是如此,自打有了縫紉機之後,每每我們家的衣服、褲子或書包之類的東西壞了,都是父親積極地拿到縫紉機上“維修”。沒有縫補東西的時候,隻要有空,父親總會拿著抹布,把縫紉機擦得幹幹淨淨,縫紉機成了父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後來,我和兄長都結婚了,可父親仍然不忘記當好家庭“修補工”,我們也習慣於把需要修補的家什拿給他。兒子小時候很胖,個子長得快,褲子經常開襠,衣服經常破,這些為小孫子縫縫補補的事情,自然就落到父親的身上。有時候,我們覺得麻煩,縫補的衣服不好看,就不讓父親做,可父親說縫紉機快,一會兒工夫就縫好了。還教育我們:“想當初在我小的時候,你奶奶還要一針一線來縫,很慢的,這玩意兒好使,快。而且這些衣服都還好,丟了多可惜!”父親在家中不僅如此,在外麵還樂於幫別人做些修修補補的事,經常到左鄰右舍“招攬”生意,但凡哪家有需要縫紉的東西,他總是主動熱情地叫別人拿給他義務幫助修補……
作為一個喜歡縫紉的人,父親不僅包攬了我們日常使用衣物的縫縫補補,而且閑暇時間喜歡琢磨,利用縫紉機做一些新奇的玩意兒。記得那年,我剛買兩台空調回家,當我還在考慮要配置兩個防塵罩時,父親已把家裏做衣服剩下的邊角餘料布,用縫紉機給我做了兩個好看又實用的空調套子……
那年,一鄰居搬家,看到父親喜歡踩縫紉機,就把他家的縫紉機送給了父親。家裏不是有一台嗎?要那麼多幹嗎?我們不理解。可父親說兩台好,當鄰居拿給他時,他可高興了!時常換著使用這兩台縫紉機。我想,父親對縫紉機的這種情感,對於生活在當下新時代的年輕人來說,應該是無法理解、感到不可思議的!
2011年,為了陪伴我在成都上學的孩子,父母決定把攀枝花的房子出租,遷居成都。搬家的時候,新沙發、新衣櫃父親都留下來讓租房人使用,唯獨他的縫紉機卻舍不得。我和兄長說,這玩意兒就留在屋裏吧,他卻執意不。沒等我們幫忙,他悄悄把縫紉機拆了下來,分成3次坐公共汽車搬到了兄長家,說以後回攀枝花要用,生怕我們把他的“寶貝疙瘩”給弄壞了。
時過境遷,現在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相對於之前有了較大的改善。當家裏人的衣物呀什麼的壞了,就不再進行縫補續用,一般都換新的。對我們的大手大腳,老人家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常常叨叨說要是縫紉機在成都就好了,縫縫,就不用買了。拗不過老人家的意願,去年我們開車專門把父親留在攀枝花的縫紉機給他送了一台到成都。待機子晚上到達家樓下時,父親早就迫不及待地等在那兒了。不顧70餘歲的年齡,打開車廂,扛起其中一包縫紉機零件就往家裏奔。經過1個多小時的拚裝,縫紉機組裝好了。站在縫紉機麵前,我看到,父親臉上流露出了一種特殊的喜悅、激動的表情!那是麵對闊別已久的老朋友的感情!“爺爺!有那必要嗎?不就是台縫紉機嘛,看您咋還那麼煽情?”我年少的孩子調侃起了爺爺。“你還小,你不懂。但你爸媽他們懂的!”
是的,我們懂的!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的父親,自20世紀60年代參加工作以來,把青春都奉獻給了祖國攀枝花的三線建設,他的縫紉機情結,其實是他與生活在他們那個年代的戰友們“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高貴品質的寫照。
如今父親老了,他喜歡使用縫紉機的習慣也在感染著我們。有時我們也學著父親用縫紉機給床單、被子紮個邊,給破損的衣物縫縫補補。